《社会心理学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乐国安主编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311012961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发展简史 1

一、古代的社会心理学思想 1

(一)西方古代的社会心理学思想 1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学思想 4

二、近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形成 12

(一)社会心理学最初理论形态的产生阶段 12

(二)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的确立阶段 16

三、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22

(一)原有理论流派的进一步发展和更新 23

(二)局部理论的出现 26

四、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理论发展简史 27

(一)史前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27

(二)定型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28

(三)停滞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 29

(四)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29

五、中国近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发展简史 30

(一)1949年以前的发展状况 30

(二)1949年以后的发展状况 31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 32

一、对传统方法论的批判 32

(一)意识形态的偏见 33

(二)研究策略的局限 38

(三)理论效度的不足 41

(四)实验方法的误区 44

二、辩证建构论的纲领 51

(一)辩证建构论的基本主张 51

(二)辩证建构论的研究纲领 55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62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 62

(一)学习理论的早期形式 62

(二)学习理论在极端行为主义中的表现 64

(三)学习理论在“温和的”行为主义中的发展 68

二、学习理论的一般取向 73

(一)学习的机制 74

(二)对社会行为的解释 75

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87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91

一、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学说 91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91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 99

二、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 101

(一)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 101

(二)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学说与社会兴趣理论 103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106

(四)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与逃出自由说 108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111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111

(二)拜昂的群体机能动力理论 116

(三)舒兹的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118

(四)卡兹和萨诺夫对社会态度研究的理论贡献 121

(五)贝尔斯的群体活动过程理论 123

(六)阿多尔诺、弗伦克尔—布伦维克、列维森和桑福德关于人格和偏见的观点 125

(七)多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 127

(八)贝内斯和谢帕德的群体发展理论 128

四、对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129

(一)关于潜意识 129

(二)关于人格的动力与发展 130

(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 130

第五章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一) 132

一、社会认知观点的渊源和基本内容 132

(一)理论渊源 133

(二)基本内容 134

二、场论定向的社会认知理论 137

(一)勒温的场论与群体动力学说 137

(二)阿希的从众行为理论 141

(三)多伊奇的合作与竞争理论 142

三、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143

(一)海德的认知结构平衡理论 144

(二)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 147

(三)卡特莱特和哈拉利对认知结构平衡理论的发展 150

(四)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的认知一致性理论 151

(五)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54

(六)埃布尔森和罗森伯格的情感——认知协调理论 157

(七)布雷姆和科恩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发展 158

(八)阿伦森和米尔斯的人际吸引理论 160

(九)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161

(十)弗伦奇关于群体活动的社会认知学说 162

(十一)克雷奇和克拉奇菲尔德等人的社会认知观点 163

四、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64

(一)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164

(二)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66

(三)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169

五、对社会认知理论的评价 170

(一)社会认知观点的理论意义 170

(二)社会认知观点的实践意义 172

(三)社会认知观点的缺陷 173

(四)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的发展展望 173

第六章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二) 175

一、社会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观点的基本内容 176

二、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80

(一)对自我的研究 180

(二)对态度改变的研究 185

(三)对刻板印象的研究 189

(四)对情感状态与人的思维和行为之关系的研究 192

三、存在的问题 196

(一)忽视了社会认知与一般认知的本质区别 196

(二)忽视了社会心理学某些领域的研究 199

(三)脱离现实的生活实践 200

四、前景展望 202

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206

一、动机理论 206

二、人的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 209

三、自我概念 216

四、方法论的启示 219

第八章 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 221

一、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渊源和基本理论 222

(一)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渊源 222

(二)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 228

二、融合与衍生——角色理论、戏剧理论、参照群体理论 239

(一)角色理论 240

(二)戏剧理论 250

(三)参照群体理论 256

三、结语——对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总评 264

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 267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两个重要思想来源 267

(一)对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修正 267

(二)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思想的吸收 268

二、霍曼斯的理论 269

(一)基本命题和主要概念 270

(二)基本命题的运用 272

三、蒂博特和凯利的理论 275

(一)二人关系中对代价和报酬的计算 276

(二)群体关系中对代价和报酬的计算 278

四、布劳的理论 280

(一)交换关系建立阶段的心理过程 280

(二)权力结构形成阶段的心理过程 283

五、埃默森的理论 285

(一)基本概念和定理 286

(二)不同形式的交换网络 287

六、对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288

第十章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289

一、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290

(一)安德列耶娃的观点 290

(二)肖洛霍娃的观点 294

(三)洛莫夫的观点 296

(四)对苏联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简评 300

二、群体和集体中人际关系的活动中介理论 302

(一)群体和集体中人际关系的活动中介理论的思想渊源 302

(二)群体和集体中人际关系的活动中介理论的基本内容 304

(三)对群体和集体中人际关系的活动中介理论的简评 313

三、关于社会定势问题的理论探讨 315

(一)苏联关于定势问题的研究传统 315

(二)纳吉拉什维里的观点 317

(三)亚多夫的观点 319

(四)对苏联关于社会定势问题研究的简评 323

第十一章 两种不同研究倾向的社会心理学 325

一、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成型 325

二、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延续发展 329

(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329

(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333

三、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差异比较 336

(一)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337

(二)研究范围上的差异 337

(三)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338

四、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339

五、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整合趋势 345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心理学建设的理论探讨 351

一、建设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必要性 352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 360

三、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371

(一)对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及其体系的探讨 371

(二)对社会心理学实验法的基本评价 377

四、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85

五、台港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张 396

(一)社会心理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必要性 397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 402

(三)如何使社会心理学中国化或本土化? 406

第十三章 潘菽的社会心理学思想 413

一、潘菽的生平、著述与心理学思想简介 413

二、潘菽在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问题上的见解 416

(一)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源和学科性质 417

(二)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途径 419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420

三、潘菽对于我国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思考 422

(一)社会心理学的最高指导思想 422

(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423

(三)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426

四、潘菽关于建设中国社会心理学的主张 428

(一)确立社会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根本目标 428

(二)努力提高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性 430

(三)加强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431

(四)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431

五、潘菽在社会心理学一般理论方面的观点 433

(一)关于人的社会化的思想 434

(二)性习论——人的社会化理论的重要依据 435

(三)人贵论——对社会心理学中人的本质特征的弘扬 437

(四)关于个人实现与社会实现的心理学思想 440

六、对潘菽社会心理学思想的简评 445

附录 西方社会心理学过去50年的主要发展 447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貌 447

(一)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 447

(二)与人格研究的关系 449

(三)社会心理学的地理布局 451

(四)关于研究课题的考察 452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演进 455

(一)态度测量 456

(二)公众舆论研究 457

(三)人际关系测量 457

(四)系统观察方法 457

(五)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进化 458

(六)理论与实验的纽带 459

(七)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进展 460

三、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462

(一)沟通和劝说:态度改变 462

(二)相互依赖和群体动力学 463

(三)社会遵从与交互影响 464

(四)复合动机情境中的冲突解决 464

(五)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466

(六)归因学派的形成 469

(七)社会问题分析 470

四、结束语: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观 471

英汉人名译名对照表 472

俄汉人名译名对照表 479

后记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