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刑事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3
(一)法治需要激活宪法 3
(二)法治需要善待刑法 8
(三)法治需要刑法及时跟进宪法 14
二、刑法修正案立法方式的评析 18
(一)刑法修正案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18
(二)刑法修正案引发的若干解释学问题 21
(三)《刑法修正案(六)》法治视角的评析 24
三、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恢复性司法 39
(一)恢复性司法的刑事政策学考察 40
(二)恢复性司法的刑事政策价值 46
(三)恢复性司法对中国刑事政策的启示意义 53
(四)中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初步构想 60
四、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刑事调解 70
(一)刑事调解概述 70
(二)刑事调解的价值 72
(三)推行刑事调解的初步设想 74
(四)刑事调解与法院审判 76
五、和谐社会中的刑事审判 78
(一)依法惩治各类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78
(二)坚守民主法治原则,确保刑事审判公正 79
(三)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82
(四)更新刑事司法理念,努力实现法律价值的平衡 83
(五)深化刑事审判方式改革,推动刑事审判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85
(六)提高刑事审判人员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长效有力的组织保障 86
六、刑事审判中立的制度保障 88
(一)中立的基本理念 88
(二)刑事审判中立的保障机制 89
(三)刑事审判中立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92
一、《刑法》第13条“但书”保留的具体论证 105
(一)“但书”规定兼容刑事违法标准 105
(二)“但书”规定适应罪状定量模式 108
(三)“但书”规定契合现行犯罪构成理论 112
(四)“但书”规定符合刑法谦抑精神 115
二、正当防卫适用问题研究 119
(一)问题的提出 119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123
(三)为预防不法侵害发生而携带防范性工具的定性 125
(四)互殴与正当防卫的界限 128
(五)防卫过当的具体认定 130
(六)余论 134
三、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研究 136
(一)问题的提出 136
(二)共同犯罪中止的概念 139
(三)共同犯罪部分中止理论的评说 140
(四)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再思考 144
(五)余论 151
四、关于“赔偿经济损失”、“赔偿损失”及“责令退赔”的思考 153
(一)“赔偿经济损失”的含义、范围及定位 153
(二)责令赔偿损失的含义、属性及程序完善 158
(三)责令退赔的对象及程序完善 161
五、死刑控制的司法方法 165
(一)死刑研究现状总体缺失方法论研究 165
(二)死刑控制的司法方法之一:采取严格解释方法适用死刑条款 167
(三)死刑控制的司法方法之二:建立健全保障死刑条款适用相对统一的机制 173
六、死刑裁量标准的司法运用 178
(一)问题的提出 178
(二)“罪行极其严重”的把握 180
(三)“应当判处死刑”的裁量 183
(四)“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掌握 186
(五)余论 190
七、自首适用问题研究 192
(一)一般自首适用中的若干问题 192
(二)特殊自首适用中的若干问题 204
(三)单位犯罪情形中自首适用的若干问题 208
八、立功适用问题研究 211
(一)司法中应否认定立功的若干特殊情形 212
(二)“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司法适用 221
九、比较法视野中的数罪并罚 223
(一)数罪并罚的刑法地位 223
(二)数罪并罚的概念与要件的比较 225
(三)数罪并罚具体原则的比较 237
十、结果加重犯的结构分析 252
(一)问题的提出 252
(二)结果加重犯的概念之争 258
(三)结果加重犯的客观构成 263
(四)结果加重犯的主观构成 269
(五)结果加重犯的刑罚构成 271
(六)基于本案的分析 272
(七)余论 273
一、刑法分则若干条款的罪数形态分析 279
(一)《刑法》第120条第2款的罪数形态 279
(二)《刑法》第157条的罪数形态 279
(三)《刑法》第171条第3款的罪数形态 280
(四)《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罪数形态 280
(五)《刑法》第198条第2款的罪数形态 282
(六)《刑法》第208条第2款的罪数形态 284
(七)《刑法》第229条第2款的罪数形态 285
(八)《刑法》第241条第5款的罪数形态 285
(九)《刑法》第253条第2款的罪数形态 286
(十)《刑法》第263条第5项的罪数形态 287
(十一)《刑法》第318条第2款的罪数形态 289
(十二)《刑法》第321条第2款的罪数形态 289
(十三)《刑法》第321条第3款的罪数形态 289
(十四)《刑法》第329条第2款的罪数形态 290
(十五)《刑法》第399条第4款的罪数形态 290
二、减刑的程序正当化研究 293
(一)程序正当化的一般考察 293
(二)现行减刑程序的非正当化症状 294
(三)减刑权性质及归宿之研讨 298
(四)减刑程序正当化之路 301
三、刑法“其他方法”术语的适用解释 306
(一)“其他方法”术语的立法概览 306
(二)“其他方法”术语的适用解释 307
四、盗窃窨井盖行为之定性研究 311
(一)案例的立场 311
(二)“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外延的确定 312
(三)盗窃井盖行为的定性 315
五、保险诈骗罪适用问题研究 317
(一)保险诈骗罪的刑事立法及评价 317
(二)保险诈骗罪行为要件的具体认定 321
(三)保险诈骗罪主体要件的认定 332
(四)保险诈骗罪罪数形态的认定 334
六、侵犯著作权罪适用问题研究 337
(一)侵犯著作权罪定罪数量标准的把握 337
(二)违法所得数额的认定和计算 339
(三)“复制发行”的认定 340
(四)侵犯著作权罪“营利目的”的认定 342
(五)“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理解 344
(六)侵犯著作权犯罪罪名的适用 346
(七)单位与自然人犯侵犯著作权罪的标准掌握 347
(八)侵犯著作权罪的缓刑适用 350
(九)侵犯著作权罪的罚金适用 351
(十)侵犯著作权罪的诉讼形式 353
七、非法经营罪适用中的罪数形态及处理 356
(一)非法经营罪适用中的法条竞合及处理 356
(二)非法经营罪适用中的想象竞合及处理 363
(三)非法经营罪适用中的其他罪数形态 365
八、非直接致伤之故意伤害定性研究 367
(一)问题的提出 367
(二)非直接致伤情形的具体处理 368
九、抢劫杀人的定性研究 374
(一)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的定性 374
(二)抢劫过程中致人死亡的定性 378
(三)抢劫后又为灭口而杀害被害人的定性 382
十、转化型抢劫罪适用问题研究 385
(一)问题的提出 385
(二)转化型抢劫的主观意图认定 388
(三)实施轻微盗窃后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致他人轻伤是否转化 389
(四)转化型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 391
十一、抢夺、抢劫、盗窃行为界限的划分 394
(一)抢夺行为是独立设罪还是归属他罪 394
(二)盗窃行为是限定在和平手段还是秘密方式 396
(三)抢夺、抢劫及盗窃行为界限的认定 396
十二、侵占罪适用问题研究 403
(一)问题的提出 403
(二)“拒不交还”行为方式的理解 404
(三)“拒不交还”时间限定的把握 407
(四)余论 408
十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适用问题研究 410
(一)问题的提出 410
(二)“编造”与“传播”的内涵及其关系的界定 412
(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量刑 413
十四、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适用问题研究 416
(一)问题的提出 416
(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具体认定 419
(三)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与包庇罪的界限 433
(四)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与伪证罪的界限 436
(五)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与窝藏罪的界限 438
(六)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界限 439
后记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