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安邦,孙兴玲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8715837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专为山西省委党校直属本科班编写。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2

一、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2

二、哲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 5

三、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20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5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5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30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 35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35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35

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37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9

第二节 人类的意识 42

一、意识的起源 42

二、意识的本质 47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50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现代意义 54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5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代意义 59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 63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63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63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65

三、普遍联系与系统 67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70

一、运动、变化、发展 70

二、永恒发展与过程 73

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及旧事物的灭亡 7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7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7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 78

三、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世界 82

第三章 质量互变规律 86

第一节 质、量、度 86

一、质 86

二、量 88

三、度 89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90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90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92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95

一、量变和质变的多样性 95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97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101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1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01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2

三、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 105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6

一、矛盾的普遍性 106

二、矛盾的特殊性 10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13

第三节 把握辩证思维的实质,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121

一、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 121

二、辩证思维的实质 122

三、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23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5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25

第二节 辩证的否定 127

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127

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28

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29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 131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31

二、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36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0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 143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143

一、世界是可知的 143

二、认识是反映 145

三、反映具有实践能动性 147

第二节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50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50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153

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56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标准 157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标准 157

二、真理的价值性和大众化 164

三、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关系 167

第七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170

第一节 认识的过程性 170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70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73

三、认识的反复和发展 175

第二节 真理的过程性 178

一、真理的过程性 178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1

三、真理和谬误 184

第三节 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188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88

二、主体认识能力 191

三、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194

第八章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197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7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 197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9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 201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03

一、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203

二、社会规律实现的条件 205

三、社会条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 207

第三节 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208

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208

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209

三、历史过程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215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 224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4

一、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224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227

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28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2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31

一、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31

二、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制度、设施的总和 231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2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34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36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36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37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37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 24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 24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的基本路线 242

第十章 阶级和国家 249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49

一、阶级的产生及实质 249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2

三、阶级分析方法 253

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254

第二节 国家 256

一、国家的本质 256

二、国家的职能 258

三、国家的消亡 259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 261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261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 26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 266

第十一章 意识形态 269

第一节 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269

一、社会意识 269

二、意识形态 274

三、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278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280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280

二、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283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 286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28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与斗争 289

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291

第十二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97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97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298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02

三、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作用的主客观条件 30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6

一、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6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09

三、人民群众是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基础 311

四、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 312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14

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 314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15

三、执政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319

第十三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322

第一节 社会进步 322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 322

二、社会进步的标准 325

三、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326

第二节 人的发展 329

一、人与发展 329

二、马克思论人的发展 331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 33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 33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36

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塑造人 339

三、社会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342

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