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编 先贤修辞论发微 1
第一节 郑玄修辞理论发微 1
第二节 刘勰的文质论 16
一、文与质的关系 16
二、刘勰的创作论 17
三、刘勰的文艺批评 22
四、对修辞的意义 26
第三节 孔颖达修辞理论探索(上) 29
一、文势 29
二、义势 33
三、变文 35
四、对文 37
五、互文 40
六、省文 42
第四节 孔颖达修辞理论探索(下) 47
一、比兴 47
二、韵句 50
三、足句 51
四、重言 53
五、兼言 55
六、并言 57
七、连言 58
八、便言 60
九、甚言 62
十、直言 62
十一、单复言 64
十二、借名见意 65
十三、选言置词 66
第五节 姚鼐三端说 67
第二编 毛泽东语言艺术 75
第一节 炼句艺术 75
一、整齐的句子和参差的句子 76
二、疑问语气的句子和陈述语气的句子 79
三、紧凑的句子和松缓的句子 81
四、短句子和长句子 83
第二节 选词艺术 89
一、选择词语的创造性 89
二、选择词语的中国气派 96
三、选择词语的大众化 102
四、选择词语的精妙艺术化 109
五、锤炼词语的新境界 117
第三编 专书修辞举隅 126
第一节 裴注给《三国志》指瑕 126
一、引喻失义 126
二、改不如旧 128
三、文句不通 129
四、措辞不当 130
五、都非其理 132
六、舛互不同 133
七、润色诬罔 135
八、脱误删落 136
第二节 《世说新语》的言语魅力 139
一、言语的魅力 139
二、闪光的儿童话语 149
第三节 “三言二拍”并列四字语析 160
一、类型 160
二、结语 166
第四节 《水浒传》中的“点眼” 171
第五节 张恨水小说中社会语言生活小识 173
一、写的是社会生活 173
二、语言的风俗画 174
三、称呼的讲究 175
四、社会语言生活的崇拜 177
五、行语黑话的选用 178
六、方言土语的选用 179
七、古词语的选用 181
八、社会语言的变异 182
第四编 修辞的辩证法 186
第一节 修辞的辩证法 186
一、意与辞 186
二、辞与达 190
三、达与效 195
第二节 语境 200
一、语境在传统语文学上的建构 200
二、语言上下文内容 202
三、语境和语用 205
四、情景和语用 210
第三节 语体纂闻 216
一、语和体 216
二、文体和语言 218
三、文体和风格 221
四、语体和风俗 222
第四节 词的词汇意义和修辞意义 225
一、区分两种意义的必要 225
二、修辞意义的纷繁 226
三、修辞意义的运用 230
四、修辞意义的赋予 232
第五节 词语的理解和误解 235
一、词语的理解和误解 235
二、修辞的理解和非修辞的理解 237
三、积极的误解和消极的误解 240
第六节 修辞立诚与无病呻吟 245
第七节 同义结构选择 249
一、同义相叠不避重复 249
二、词语上同中有异的选择 254
三、同义关系选择 260
四、平行和非平行同义关系的选择 265
五、固定和灵活同义关系的选择 266
六、广义和狭义同义关系的选择 268
第五编 修辞的实践 269
第一节 辞达的追求 269
一、音节的匀称美 269
二、华丽和朴素 272
三、谐音拈连 277
四、说“那个” 280
五、地名与修辞 282
六、略说分合格 286
七、句式新得例释 288
八、文如其人例话 292
九、桐城派“义法” 296
十、新闻语屑 299
十一、报端语言三题 304
第二节 辞式的探究 310
一、互文 310
二、具象 316
三、取形 317
四、错会 319
五、声象 321
六、移就 324
七、讳饰 327
八、象征 328
九、易色 332
十、换算 334
附录 本书参考文献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