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家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40158687
  • 页数:6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项目成果。本书特色是:将“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建立了新的体系,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专家评议新体系是自动控制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在国内是首创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虽然此前曾有类似的探索和尝试,但本教材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以经典控制理论为主,内容包括:绪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分析法;下册以“现代”控制理论(即状态空间法)为主,内容包括:频率响应综合法、线性系统的结构分析、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法、线性离散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本书可作为自动化类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和在职人员的自学用书,也可作为与控制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以及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第6章 频率响应综合法 1

6.1 引言 1

6.2 回路整形与系统的希望开环频率特性 4

6.2.1 回路整形法 4

6.2.2 系统的希望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特性 6

6.3 串联校正的综合 13

6.3.1 串联超前校正的综合 16

6.3.2 串联迟后校正的综合 21

6.3.3 串联迟后-超前校正的综合 25

6.3.4 应用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28

6.4 串联校正的工程设计与PID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 35

6.4.1 二阶“最佳”与三阶“最佳”的工程设计法 36

6.4.2 PID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法 44

6.5 反馈校正的综合 53

6.5.1 反馈校正的作用 54

6.5.2 反馈校正的综合方法 56

6.6 复合校正的综合 61

6.6.1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的综合 62

6.6.2 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的综合 64

小结 68

典型例题分析 71

习题 83

第7章 线性系统的结构分析 87

7.1 引言 87

7.2 状态可控性与状态可观测性的定义 89

7.2.1 状态可控性的定义 89

7.2.2 状态可观测性的定义 91

7.3 线性连续系统的可控性判据 93

7.3.1 线性定常系统的可控性判据 93

7.3.2 线性时变系统的可控性判据 106

7.3.3 线性定常系统的输出可控性 107

7.4 线性连续系统的可观测性判据与对偶性原理 110

7.4.1 线性时变系统的可观测性判据 110

7.4.2 对偶性原理 111

7.4.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可观测性判据 113

7.5 线性变换与规范形 120

7.5.1 线性变换 120

7.5.2 线性定常系统在线性变换下的特性 121

7.5.3 线性单变量系统的可控规范形与可观测规范形 123

7.6 应用MATLAB进行线性系统结构分析和求规范形 130

7.6.1 应用MATLAB分析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130

7.6.2 应用MATLAB求线性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规范形 131

7.7 线性定常系统的结构分解 133

7.7.1 状态可控性与状态可观测性的基本属性 133

7.7.2 线性定常系统按可控性的结构分解 137

7.7.3 线性定常系统按可观测性的结构分解 143

7.7.4 线性定常系统结构的规范分解 147

7.8 线性系统“经典”与“现代”控制理论之间的基本结构关系 148

7.8.1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阵)描述与状态空间描述之间的关系 149

7.8.2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阵)零极点与系统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150

7.9 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 168

7.9.1 实现与最小实现 168

7.9.2 实现的基本形式 170

小结 175

典型例题分析 178

习题 198

第8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法 203

8.1 引言 203

8.2 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 205

8.3 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 208

8.3.1 极点配置定理 209

8.3.2 极点配置算法 213

8.3.3 应用MATLAB求解极点配置问题 217

8.3.4 控制系统的镇定问题 221

8.4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225

8.4.1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的主要定理 227

8.4.2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在线性定常系统综合中的应用 233

8.4.3 动态系统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 239

8.4.4 线性系统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 240

8.4.5 应用MATLAB进行求解 253

8.5 状态观测器 257

8.5.1 全维状态观测器 257

8.5.2 降维状态观测器 263

8.6 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 268

8.6.1 闭环系统结构与分离性原理 268

8.6.2 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基本特性 270

8.7 鲁棒控制系统 274

8.7.1 鲁棒性与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 274

8.7.2 最优定常调节系统的鲁棒性 283

小结 287

典型例题分析 288

习题 302

第9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307

9.1 引言 307

9.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 313

9.2.1 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 314

9.2.2 保持器 318

9.3 Z变换与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 321

9.3.1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321

9.3.2 Z变换 324

9.3.3 应用Z变换法求解线性差分方程 336

9.4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 337

9.4.1 输入输出描述与状态空间描述 338

9.4.2 脉冲传递函数 343

9.4.3 脉冲传递函数(阵)描述与状态空间描述之间的相互转换 356

9.5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63

9.5.1 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 364

9.5.2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稳定性条件 367

9.5.3 线性离散系统的代数稳定判据 370

9.6 线性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分析 375

9.6.1 系统暂态特性与极点分布之间的关系 377

9.6.2 线性离散系统的根轨迹法 381

9.6.3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 385

9.6.4 应用MATLAB进行离散系统分析 391

9.7 线性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法 396

9.7.1 线性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397

9.7.2 双线性变换与伯德图法 400

9.8 离散控制系统的综合 405

9.8.1 等效模拟控制器综合法与数字PID控制器 406

9.8.2 数字控制器直接综合法 416

9.8.3 数字控制器解析综合法 421

9.9 线性离散系统的结构分析 429

9.9.1 线性离散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达性 431

9.9.2 线性离散系统的可观测性与对偶性原理 435

9.9.3 线性连续系统离散化后保持可达和可观测的条件 437

9.9.4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结构分解 439

9.9.5 离散系统“经典”与“现代”控制理论之间的基本结构关系 447

小结 452

典型例题分析 455

习题 474

第10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480

10.1 引言 480

10.1.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 482

10.1.2 典型的非线性特性 485

10.2 描述函数法 489

10.2.1 描述函数法的基本概念 489

10.2.2 描述函数的计算 492

10.2.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 497

10.2.4 应用MATLAB进行描述函数分析 504

10.3 相平面法 509

10.3.1 相平面法的基本概念 509

10.3.2 相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512

10.3.3 由相平面图求系统运动的时间响应 519

10.3.4 奇点与极限环 521

10.3.5 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528

10.3.6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532

10.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法 549

10.4.1 克拉索夫斯基方法 550

10.4.2 变量梯度法 552

10.5 非线性系统校正与利用非线性特性改善控制系统性能 554

10.5.1 非线性系统校正 555

10.5.2 利用非线性特性改善控制系统性能 558

小结 562

典型例题分析 564

习题 582

附录A 线性代数概述 588

附录B 下册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595

参考文献 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