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全球化的“新经济” 1
二、信息化的“新地理” 6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18
第二章 互联网的空间性:网络空间的概念与理论化 24
一、网络空间的浮现 25
二、新技术的空间观 29
三、网络空间的理论化 36
第三章 信息的空间形式:信息及其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41
一、信息、知识与创新 42
二、信息、知识的空间形式与地理过程 45
三、信息及其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50
第四章 技术的空间过程:技术演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0
一、技术变革与扩散 60
二、长波技术论及其空间过程 63
三、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 69
四、信息时代的城市形态 74
第五章 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 79
一、城市的网络化进程 80
二、网络空间的基本要素特征 87
三、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特征 90
四、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新机会 93
第六章 网络空间的基础:基于互联网骨干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分析 96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城市体系 97
二、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崛起 101
三、互联网城市的可达性分析 115
第七章 网络空间的生产:中国城市和区域的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 128
一、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地理区位 128
二、互联网域名的区域分布 130
三、互联网网站的城市分布 136
第八章 网络空间的消费:中国城市体系中的互联网“数字鸿沟” 146
一、“数字鸿沟”的概念及其空间表现 147
二、“数字鸿沟”成因的区域比较 150
三、城市体系中的“数字鸿沟” 158
第九章 网络空间的区域:广东省互联网服务业的区位研究 168
一、“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应用 168
二、互联网服务业的区域结构 170
三、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179
四、区域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184
第十章 结论 189
一、主要结论 189
二、政策启示 193
三、研究展望 196
参考文献 199
图1-1 互联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0
图1-2 本书的技术路线 21
图2-1 Batty的虚拟地理 27
图2-2 从物质实体到概念世界的不同类型空间层次 28
图2-3 理解网络信息空间地理学的一个框架 28
图3-1 信息过程 43
图4-1 技术进步的S型曲线 61
图4-2 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62
图4-3 长波周期及其基本特征 65
图4-4 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70
图5-1 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的城市职能分配和交互模型 84
图5-2 全球城市网络的阶层体系 85
图5-3 两种城市体系中增长与规模的关系 86
图5-4 全球经济中的节点和核心城市 88
图5-5 全球服务业网络空间中的节点距离 90
图6-1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99
图6-2 CSTNET卫星骨干网络(1999年) 103
图6-3 中国教育和科技计算机网CERNET(1995~2001年) 105
图6-4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骨干网络CHINANET(1996~1999年) 109
图6-5 4个互联网骨干网络 110
图6-6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及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连接状况 116
图6-7 互联网节点城市对外连线的位序-规模分布 120
图6-8 中国互联网的主要节点与连线(2002年) 121
图6-9 民航客流网络的首位联系与空间结构(1985~1998年) 125
图6-10 美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1999年) 126
图7-1 中国互联网域名的增长(1997.10~2004.12) 131
图7-2 不同性质类型的网站分布(2004年) 132
图7-3 中国互联网WWW域名的地理分布(2003-12-31) 133
图7-4 中国互联网城市的空间分布(2004年) 141
图7-5 互联网欠发展城市的空间分布(2004年) 142
图7-6 互联网时代城市差异与空间极化的动力机制 144
图8-1 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地理分布(2004.9) 148
图8-2 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的增长(1997~2004年) 150
图8-3 中国网民上网方式的变化(1997~2004年) 151
图8-4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分布(2003.12.31) 152
图8-5 各省区的人均GRP与互联网渗透率(2003年) 153
图8-6 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互联网渗透率(2003年) 154
图8-7 城市互联网用户的位序-规模分布 162
图8-8 两种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分布比较 163
图8-9 互联网渗透率的城市规模和区位差异 166
图9-1 广东省各市互联网活动的地理分布 174
图9-2 广东省各市ICP的增长分布(2000~2004年) 178
图9-3 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180
图9-4 区域互联网发展的阶梯模型 185
表1-1 新范式与传统范式的比较 5
表1-2 国际学术期刊上出版的有关互联网地理学研究的专刊 9
表1-3 社会化网络空间媒介的分类 16
表2-1 物理与电子空间的基本特征比较 29
表2-2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视角的区别 34
表3-1 互联网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潜在影响 49
表3-2 传统规模生产区域与学习型区域的比较 56
表3-3 高技术企业集群中的互联网驱动力 58
表4-1 技术创新的四种类型 61
表4-2 长波阶段特征与增长重心转移 65
表4-3 世界城市化创新与经济长波发展对比关系 67
表4-4 全球性的生产服务企业在部分世界城市的办公区位分布(2001年) 72
表5-1 中心地体系与网络体系的比较 84
表6-1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概况(2001年) 107
表6-2 中国互联网中的城市节点体系(2001年) 111
表6-3 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容量的城市分布(2001.7) 114
表6-4 单个网络的整体特性分析与排序 118
表6-5 核心层骨干网络的节点城市与γ指数 119
表6-6 主要节点城市的可达性综合指数与排序 122
表7-1 省区的域名专业化率与产业区位商的比较 135
表7-2 数据描述及其来源 137
表7-3 互联网城市分类标准 138
表7-4 利用指数划分类型的城市数量 139
表7-5 中国互联网核心城市的各项指标和类型 139
表8-1 各种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性 155
表8-2 互联网渗透率对数值的技术基础变量回归分析 155
表8-3 互联网渗透率对数值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157
表8-4 按网民规模排序的前100位城市占全国网民数量的百分比 160
表8-5 中国网民集中的前10位城市(2001~2002年) 160
表8-6 不同规模城市的互联网平均渗透率 164
表8-7 互联网渗透率与城市规模差异的关联 165
表8-8 不同区位城市的互联网平均渗透率 166
表8-9 互联网渗透率与城市地理区位的关联 166
表9-1 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要素流动状态与区域经济特征 169
表9-2 中国电信业务分类目录 171
表9-3 广东省上网用户数与其他选择的省市比较(2004年) 173
表9-4 广东省域名站点数与其他选择的省市比较(2004年) 173
表9-5 广东省互联网发展地区分类及状况 176
表9-6 各区域类别拥有的ISP办公室数量与比重变化(2001~2004年) 177
表9-7 各区域类别拥有的经营性ICP数量与比重变化(2000~2004年) 177
表9-8 各区域类别拥有的非经营性ICP数量与比重变化(2000~2004年) 179
表9-9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机构的服务范围 180
表9-10 广州省ICT制造业集聚城市占全国的市场份额及其位序(2003年) 181
表9-11 广东省各区域类别的外向型指标(2003年)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