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校贫困生的基本问题 2
第一节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2
一、高校贫困生的内涵 2
二、高校贫困生的外延 3
三、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4
第二节 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 8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8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9
三、接受高等教育成本高 9
四、经济结构的调整 10
五、其他特殊原因 10
第三节 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11
一、物质贫乏,生活困难 12
二、心理压力较大 13
三、素质、技能相对薄弱 13
四、创新能力相对欠缺 14
五、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14
六、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15
第二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与实施状况 17
第一节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发展 17
一、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学金 18
二、设立助学金 20
三、积极推进助学贷款 20
四、普遍开展勤工助学 21
五、实施特殊困难补助 23
六、进行学费减免 24
七、社会资助在探索中推进 25
八、开通“绿色通道” 26
九、进一步规范高校贫困生专项经费的管理 27
十、其他资助方式 27
第二节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成效 29
一、形成了高度重视资助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9
二、资助了大批经济困难学生 30
三、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 31
第三节 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局限性 32
一、资助观念滞后 32
二、承载主体不合理 33
三、资助体系分散,资金分配不均 36
四、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解困和能力发展 36
第四节 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38
一、慈善方式和有条件的资助模式 38
二、教育公平阶段的三种资助模式 38
三、成本分担资助模式 40
四、国外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特点 42
五、国外大学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启示 43
第三章 能力资助新模式的建构 46
第一节 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现状与不足 46
一、国外高校贫困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现状 46
二、国内高校贫困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现状 48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研究方向 55
第二节 能力资助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57
一、能力资助的内涵 58
二、能力资助模式的资助内容 59
三、能力资助模式的理论依据 68
四、能力资助模式的实践意义 73
第三节 能力资助模式与其他资助模式的关系 75
一、不同资助模式及其伦理指向 76
二、协调不同资助模式的方式 77
三、立体型资助模式的效应 77
第一章“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项目实施总体概况 80
一、项目背景 80
二、实施情况 82
三、项目效果 93
第二章 教学领域子项目实施概况 96
一、项目背景 96
二、实施情况 97
三、项目效果 108
第三章 服务与咨询领域子项目实施概况 109
第一节 贫困生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子项目 109
一、项目背景 109
二、实施情况 110
三、项目效果 116
第二节 就业指导与服务子项目 119
一、项目背景 119
二、实施情况 120
三、项目效果 125
第三节 学习互帮互助子项目 126
一、项目背景 126
二、实施情况 126
三、项目效果 129
第四章 学生社团领域子项目实施概况 131
第一节 贫困生勤工助学管理与服务子项目 131
一、项目背景 131
二、实施情况 133
三、项目效果 136
第二节 贫困生社团活动管理中心 137
一、项目背景 137
二、实施情况 138
三、项目效果 148
第一章 实施的效果评估 156
第一节 项目评估的概述和基本框架 156
一、项目评估的定义 156
二、项目评估的类型 157
三、项目评估的方法 157
四、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的目的和内容 158
第二节 项目实施效果的自我评估 159
一、项目的适当性评估 159
二、项目实施的效果与效率评估 160
三、项目实施的质量评估 163
四、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估 164
第二章 经验与问题 171
第一节 转变资助理念 171
一、体现创新精神 171
二、坚持“以人为本” 172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 174
四、强调主体参与 175
第二节 创新能力资助的方法 176
一、参与式 176
二、调查式 178
三、立项式 179
四、结合式 181
第三节 建立能力资助的长效机制 183
一、完善学生参与资助管理的相关制度 183
二、建立、健全机构和管理机制 184
三、加强培训方案内容、效果评价及反馈的规定 186
四、其他规定或机制的建立 190
第四节 能力资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92
一、两种资助模式的结合 192
二、关心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 193
三、在资助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94
四、处理好资助工作与非贫困生的关系 195
五、在资助中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素质 196
第三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199
第一节 资助理念多元化 200
一、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理念 201
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 202
三、社会化的资助理念 203
第二节 贫困生认定科学化 203
一、完善贫困生档案管理 204
二、注意考察贫困生的个人消费状况 205
三、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 205
四、建立权利义务对等模式 206
第三节 资助内涵延伸与拓展 207
一、切实解决好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207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208
三、深入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209
四、加强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209
五、“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 210
第四节 资助方式的优化与多元 211
一、原有资助方式更趋于合理 212
二、新的资助方式不断出现 222
三、各种资助在整合中优化 227
第五节 资助管理现代化 228
一、健全资助管理组织机构 228
二、资助工作法制化 229
三、管理手段信息化 231
四、信用体系稳步建设推进 232
第六节 灵活的贫困生教育政策 234
后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