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徐正考 1
绪论 1
0.1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方言研究综述 1
0.1.1引论 1
0.1.2东北方言研究概况 2
0.1.3东北方言研究中的问题及思考 10
0.2东北方言话语模式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16
0.2.1研究意义 16
0.2.2研究方法 18
0.2.3理论依据及研究特色 20
第一章言语行为理论的若干问题 27
1.1“言语行为”理论的学术意义 27
1.1.1“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 27
1.1.2“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学意义 29
1.2“言语行为”类型与言语形式的关系 33
1.2.1“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34
1.2.2“言语行为”与言语形式 36
1.2.3“言语行为”理论的适用性 38
第二章“言语行为”理论的方言研究视角 41
2.1言语事件与言语行为 41
2.2言语事件与言语环境 43
2.3语用原则与语用策略 46
2.3.1合作原则 46
2.3.2合作原则的理论基础 49
2.3.3合作原则的内涵阐释 52
2.3.4礼貌原则 55
第三章会话含义与语言的形式结构(上) 60
3.1语言的抽象意义 60
3.1.1语言形式与会话含义 60
3.1.2抽象语义的矛盾构成 62
3.2关于“语境”的讨论 70
3.2.1“语境”的界定 70
3.2.2界定“语境”的意义 72
第四章会话含义与语言的形式结构(下) 75
4.1语境意义 75
4.1.1语境与会话含义 75
4.1.2言语义实现的途径 76
4.1.3语义偏离实现的类型 83
4.2潜在语义 91
第五章东北方言的“招呼”类言语行为 99
5.1招呼语的类型 99
5.1.1称呼型 99
5.1.2情景询问型 104
5.1.3问好型 106
5.2呼应语的形式 109
5.2.1“称呼型”招呼语的呼应语 110
5.2.2“称呼+行为描写”式招呼语的呼应语 111
5.2.3“事由询问型”招呼语的呼应语 112
5.3语境干涉与招呼语的策略类型 114
5.3.1亲属称谓成为一种交际策略 115
5.3.2语境对其他称谓方式的影响 116
5.3.3招呼语的语境调整 117
第六章东北方言的“批评类”言语行为 119
6.1“批评类”言语行为研究概述 119
6.1.1“批评类”言语行为的界限 119
6.1.2“批评类”言语行为研究现状 121
6.2东北方言批评类言语行为的主要模式 122
6.2.1批评类言语行为的基本语言形式 122
6.2.2批评类言语行为的主要模式 129
6.3东北方言批评类言语行为策略的文化考察 133
6.3.1东北方言批评类言语行为的策略选择 133
6.3.2东北方言批评类言语行为策略的文化依据 137
第七章东北方言的“玩笑类”言语行为 145
7.1“玩笑类”言语行为的界定 145
7.2“玩笑类”言语行为的主要特征 148
7.2.1显性言语意义明显虚假 148
7.2.2言语层面礼貌语用级别失当 150
7.2.3意图层面意欲寻求友善 152
7.3东北方言“玩笑类”言语行为的意图分析 154
7.3.1逗乐 155
7.3.2调侃 156
7.3.3弱讥讽 158
7.4东北方言“玩笑类”言语行为的常见策略 159
7.4.1攻击型 159
7.4.2温和型 161
7.4.3玩笑机制与东北方言小品 162
第八章东北方言的“阐释类”言语行为 167
8.1“阐释类”言语行为的研究视角 167
8.1.1“阐释类”言语行为的独立性特征 167
8.1.2阐释类言语行为的情态研究 170
8.1.3阐释类言语行为的语效研究 171
8.2东北方言“阐释类”言语行为的情态系统 173
8.2.1语词法 174
8.2.2语义法 184
8.3东北方言“阐释类”言语行为的语效分析 194
8.3.1积极语效和消极语效 194
8.3.2东北方言的积极语效 196
8.3.3东北方言的消极语效 199
第九章东北方言的话语系统 202
9.1话语系统理论概述 202
9.1.1话语系统的界定 203
9.1.2话语系统的主要类别 206
9.2东北方言——一种非自愿话语系统 209
9.2.1东北地区的历史沿革 209
9.2.2东北方言的意识形态特征 212
9.2.3东北方言的面子体系 214
9.2.4东北方言的话语形式 218
9.3社会化适应与跨方言交际 221
9.3.1社会化适应与非自愿话语系统 221
9.3.2东北方言与跨文化交际 223
第十章方言代词研究概述 229
10.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汉语方言代词研究综述 229
10.1.1研究角度及方法 230
10.1.2方言代词研究的主要内容 231
10.1.3总结 244
10.2吉林方言代词研究导论 244
10.2.1吉林区域历史简况 244
10.2.2吉林方言代词研究现状、研究价值 246
10.2.3研究方法 247
第十一章吉林方言的人称代词 248
11.1人称代词的形式、基本意义和用法 248
11.1.1吉林方言的人称代词形式 248
11.1.2基本意义和用法 249
11.2人称代词在语用中的转义 262
11.2.1虚指 262
11.2.2任指 262
11.2.3人称和数的转换 263
11.3语素“家” 268
11.3.1界定词缀的标准 268
11.3.2吉林方言中带虚语素“家”的词语表现形式 270
11.3.3“家”及组合后的语法功能 274
11.4语源的探讨 276
11.4.1词缀“家” 276
11.4.2词缀“们” 278
11.5吉林方言人称代词在句末位置上复现现象的语义、语用分析 280
11.5.1主位复现所引起的意义上的变化 283
11.5.2语用功能 287
第十二章吉林方言的指示代词 288
12.1指人或指事物的指示代词 288
12.1.1“这”、“那”的指别意义 288
12.1.2“这”、“那”的称代意义 292
12.2处所指示代词 294
12.2.1吉林方言处所指示代词的构成 294
12.2.2“这们”、“那们” 296
12.2.3“别海儿”、“别场儿” 296
12.2.4“满海儿”、“满场儿” 297
12.3数量指示代词 297
12.4时间指示代词 298
12.4.1时点指示词 298
12.4.2时段指示词 299
12.5方式、情状指示代词 299
12.5.1“这”、“那” 300
12.5.2“这(那)+量+名”形式 300
12.5.3“这(那)+名”形式 301
12.5.4“这(那)+地(也可写作‘的’)”形式 303
12.6程度指示代词 304
12.6.1“这、那”用于直指 304
12.6.2“这、那”用于夸指 305
第十三章吉林方言的疑问代词 307
13.1问人或事物的疑问代词 307
13.1.1“谁”、“哪” 307
13.1.2“啥、嘛儿、哈、啥啥、任嘛儿、哪门子” 308
13.2问处所、方位的疑问代词 311
13.2.1“哪儿” 311
13.2.2“哪+疙瘩儿(块儿、海儿、场儿)”,问处所 311
13.2.3“哪+拉溜儿”,问方位 313
13.2.4“哪们”,问方向 313
13.3问时间的疑问代词 313
13.3.1“啥咱、啥前儿、多咱、多海儿、多会儿、多儿、多晚儿” 313
13.3.2“哪阵儿” 314
13.3.3“几儿” 314
13.4问数量的疑问代词 315
13.4.1“多儿” 315
13.4.2“多些” 315
13.5问情状、方式、原因的疑问代词 315
13.5.1“咋” 315
13.5.2“咋样儿、啥样儿” 316
13.5.3“咋地(也写作‘的’)、咋着儿” 316
13.5.4“咋咋地” 317
13.5.5“哪式” 318
13.6问程度的疑问代词 318
13.7疑问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关系 318
吉林方言代词研究结束语 321
参考文献 323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