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地史学的内容及任务 1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2
第一篇 地史学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8
一、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8
二、地层层序及其接触关系 8
三、地层的分类系统 13
(一)岩石地层单位 13
(二)生物地层单位 14
(三)年代(时间)地层单位 15
(四)层型(模式剖面)和标准剖面 17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8
(一)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8
(二)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2
(三)年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5
五、地质年代表 29
第三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模式 30
一、沉积相及相分析 30
二、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模式 32
三、古地理图 44
第四章 大陆漂移、洋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47
一、大陆漂移 47
二、洋底扩张 53
三、板块构造 54
(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54
(二)板块的边界类型与划分 55
(三)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 58
(四)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 67
(五)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69
第二篇 先寒武纪 74
第五章 地球的起源及其最初的八亿年……?一、有关宇宙和太阳系形成的现代学说……?(一)宇宙的起源 74
(二)太阳系的形成 74
二、地球最初的八亿年 76
(一)地核、地幔与地壳的分异 77
(二)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变 78
(三)生命的起源 80
第六章 太古代 82
一、太古代的生命痕迹 82
二、太古代的岩石特征 83
三、中国的太古界 85
(一)华北诸陆核的太古界及华北地台区太古代地壳的演化 85
(二)塔里木地块的太古界 89
四、北方诸大陆的太古界 90
(一)北美古陆核的太古界 90
(二)欧洲古陆核的太古界 93
(三)西伯利亚古陆核的太古界 93
五、南方诸大陆的太古界 94
(一)非洲南部诸陆核的太古界 94
(二)澳大利亚西部陆核的太古界 97
(三)印度古陆核的太古界 97
(四)冈瓦纳大陆其它地区的太古界 98
六、太古代的地壳演化与构造运动 99
(一)高级变质区与低级变质区的关系 99
(二)原始地壳的性质及其演化 100
(三)太古代的构造运动 100
(四)太古代的板块构造 101
七、太古代的地质特征与矿产形成 101
第七章 元古代 105
一、元古代的生物界 105
(一)微古植物 106
(二)叠层石 107
(三)其它化石 108
二、中国的元古界 109
(一)塔里木一中朝板块的元古界 109
(二)华南板块的元古界 116
(三)中国元古代地壳构造发展的基本轮廓 121
三、北方诸大陆的元古界 122
(一)古北美板块的元古界 122
(二)?块的元古界 124
?亚板块的元古界 125
?界 126
(一)非洲地块的元古界 126
(二)澳大利亚地块的元古界 128
(三)印度地块的元古界 128
五、元古代的大地构造特征 128
(一)稳定克拉通与裂陷槽的出现 129
(二)断裂的发育与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侵入 130
(三)地槽的分异 130
(四)元古代超大陆的存在与分裂 131
六、元古代的沉积类型与自然地理环境 131
七、元古代的矿产 132
第八章 震旦纪 134
一、震旦纪的生物界 134
(一)微古植物 134
(二)叠层石 135
(三)其它藻类 135
(四)后生动物 136
二、中国的震旦系 137
(一)华南板块的震旦系 137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震旦系 140
(三)中国震旦系的沉积矿产 142
三、北方诸大陆的震旦系 144
(一)古北美板块的震旦系 144
(二)古欧洲板块的震旦系 145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震旦系 146
四、冈瓦纳大陆的震旦系 146
(一)非洲地块的震旦系 146
(二)澳大利亚地块的震旦系 147
(三)印度地块的震旦系 147
五、震旦纪的冰川活动 150
六、先寒武纪无机界与有机界若干方面的演化 151
第三篇 古生代 154
第九章 寒武纪 154
一、寒武纪的生物界 154
(一)生物群 154
(二)生物地理分区 156
二、寒武系的分统和分阶……? 170
三、中国的寒武系……? 170
(一)华南板块的寒武系……? 170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寒武系……?(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寒武系……?(四)中国其它板块的寒武系 170
四、北方诸大陆的寒武系 170
(一)古欧洲板块的寒武系 170
(二)古北美板块的寒武系 171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寒武系 173
五、冈瓦纳大陆的寒武系 174
六、寒武纪地史综述 175
第十章 奥陶纪 178
一、奥陶纪的生物界 178
(一)生物群 178
(二)生物地理分区 180
二、奥陶系的分统和分阶 182
三、中国的奥陶系 183
(一)华南板块的奥陶系 184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奥陶系 188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奥陶系 190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的奥陶系 191
(五)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奥陶系 191
四、北方诸大陆的奥陶系 195
(一)古欧洲板块的奥陶系 195
(二)古北美板块的奥陶系 196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奥陶系 198
五、冈瓦纳大陆的奥陶系 198
六、奥陶纪的地史综述 201
第十一章 志留纪 202
一、志留纪的生物界 202
(一)生物群 202
(二)生物地理分区 204
二、志留系的分统和分阶 204
三、中国的志留系 206
(一)华南板块的志留系 206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志留系 210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志留系 211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的志留系 212
(五)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志留系 212
四、北方诸大陆的志留系 215
(一)古欧洲板块的志留系 215
(二)古北美板块的志留系 215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志留系 218
?陆的志留系 218
?留纪地史综述 219
第十二章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 222
一、早古生代地壳构造的演化 222
二、早古生代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沉积特征 225
三、早古生代生物的进化 227
第十三章 泥盆纪 229
一、泥盆纪的生物界 229
(一)生物群 229
(二)生物地理分区 231
二、泥盆系的分统和分阶 233
三、中国的泥盆系 233
(一)华南板块的泥盆系 234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泥盆系 240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泥盆系 240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的泥盆系 241
(五)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泥盆系 241
四、北方诸大陆的泥盆系 244
(一)古欧洲板块的泥盆系 244
(二)古北美板块的泥盆系 245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泥盆系 246
五、冈瓦纳大陆的泥盆系 248
六、泥盆纪地史综述 249
第十四章 石炭纪 253
一、石炭纪的生物界 253
(一)生物群 253
(二)生物地理分区 256
二、石炭纪的分统和分阶 258
三、中国的石炭系 260
(一)华南板块的石炭系 260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石炭系 263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石炭系 266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的石炭系 269
(五)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石炭系 269
四、北方诸大陆的石炭系 269
(一)古欧洲板块的石炭系 269
(二)古北美板块的石炭系 271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石炭系 274
五、冈瓦纳大陆的石炭系 274
六、石炭纪地史综述……? 283
第十五章 二叠纪……? 283
一、二叠纪的生物界……? 283
(一)生物群……? 283
(二)生物地理分区 283
二、二叠系的分统和分阶 284
三、中国的二叠系 284
(一)华南板块的二叠系 284
(二)塔里木—中朝板块的二叠系 288
(三)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区的二叠系 291
(四)其它板块的二叠系 295
四、北方诸大陆的二叠系 295
(一)古欧洲板块的二叠系 295
(二)古北美板块的二叠系 296
(三)古西伯利亚板块的二叠系 298
五、冈瓦纳大陆的二叠系 299
六、二叠纪地史综述 300
第十六章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303
一、晚古生代地壳构造的演化 303
二、晚古生代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沉积特征 305
三、晚古生代生物界的进化 306
第四篇 中生代 310
第十七章 三叠纪 310
一、三叠纪的生物界 310
(一)生物群 310
(二)生物地理分区 313
二、三叠系的分统和分阶 314
三、中国的三叠系 314
(一)北方诸板块的三叠系 315
(二)华南板块的三叠系 317
(三)冈底斯中间板块的三叠系 319
(四)雅鲁藏布江地槽及喜马拉雅残余地块的三叠系 319
四、国外的三叠系 325
(一)欧亚板块的三叠系 325
(二)北美板块的三叠系 329
(三)冈瓦纳大陆的三叠系 330
五、三叠纪地史综述 332
第十八章 侏罗纪 337
一、侏罗纪的生物界 337
(一)生物群 337
(二)生物地理分区 340
?侏罗系的分统和分阶 343
?中国的侏罗系 344
(一)中国东部火山—断陷盆地区 344
(二)中部—西北部拗陷盆地区 346
(三)藏北—滇西浅海盆地 349
(四)冈底斯中间板块 349
(五)雅鲁藏布江地槽及喜马拉雅残余地块 350
(六)完达山地槽 350
四、国外的侏罗系 352
(一)欧亚板块的侏罗系 352
(二)北美板块的侏罗系 355
(三)冈瓦纳分裂板块的侏罗系 358
五、侏罗纪的地史综述 359
第十九章 白垩纪 362
一、白垩纪的生物界 362
(一)脊椎动物 362
(二)无脊椎动物 364
(三)植物 367
二、白垩系的分统和分阶 367
三、中国的白垩系 369
(一)东部火山—断陷盆地区 369
(二)中部和西北部内陆构造盆地区 373
(三)西南海槽和浅海区 374
四、国外的白垩系 377
(一)欧亚板块的白垩系 377
(二)北美板块的白垩系 380
(三)冈瓦纳分裂板块的白垩系 383
五、白垩纪地史综述 385
第二十章 中生代地史特征 388
一、中生代地壳构造的演化 380
二、中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气候 390
(一)中生代的古地理 390
(二)中生代的古气候 393
三、中生代生物的进化 393
(一)植物界面貌的重大变革 393
(二)脊椎动物的迅速演化 394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更替 396
(四)陆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397
第五篇 新生代 400
第二十一章 第三纪 400
一、第三纪的生物界……? 405
(一)植物……? 405
(二)脊椎动物……? 405
(三)无脊椎动物 405
二、中国的第三系 407
(一)中国东部区的陆相第三系 409
(二)中国西部区的陆相第三系 415
(三)台湾地槽的第三系 417
(四)其它地区的海相沉积 418
(五)中国第三纪的古地理与矿产形成 419
三、世界其它地区的第三系 422
(一)北美板块的第三系 422
(二)欧亚板块的第三系 423
(三)继续漂移中的印度、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板块的第三系 426
第二十二章 第四纪 430
一、第四纪的生物界与第四系的下限问题 430
(一)哺乳类的进化与中国第四纪的哺乳动物群 430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 432
(三)其它生物类别概况 435
(四)第四系的下限问题 435
二、划分与对比第四系的主要方法 436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 436
(二)气候地层学方法 437
(三)地貌学方法 437
(四)人类学与考古学的方法 439
(五)同位素和古地磁年代测定 439
三、中国的第四系 439
(一)中国东部的第四系 440
(二)中国西部的第四系 444
(三)中国的海相第四系 445
四、第四纪的气候波动及其原因 446
(一)更新世的冰川活动 446
(二)更新世气候波动的其它表现 451
(三)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原因 451
第二十三章 新生代的地史特征 453
一、新生代岩石圈构造的演化 453
(一)特提斯地槽区 453
(二)环太平洋地槽区 455
(三)板块内部 457
(四)大陆的漂移与现代海陆分布轮廓的形成 457
二、新生代的古地理与古气候 459
三、新生代的矿产形成 460
第二十四章 有关地球演化的几个主要问题 461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 461
?地壳的形成与微板块作用 461
(二)太古代期间硅铝质地壳的形成与增长 462
(三)元古代“泛大陆”的出现、大陆克拉通化与裂谷作用的发育 464
(四)晚元古代以来的现代板块构造、大陆分合与洋盆张闭 466
二、古地理与古气候的变迁 467
(一)海面升降 467
(二)古气候的变化 468
三、沉积岩组成的演化趋向 469
四、岩浆作用的演化 471
五、成矿作用的演化 472
六、生物的进化、大规模灭绝与进化多样化 473
主要参考文献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