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第一节 医学与基础医学 1
一、医学 1
二、基础医学 2
三、基础医学课程 2
第二节 人体组构与分部 5
一、人体组构 5
二、人体的分部与解剖学基本术语 8
第三节 生命活动及其维持 11
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11
二、生命活动的维持 12
三、机体功能的调节 15
第四节 疾病及其发生 18
一、健康与疾病 18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18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基本机制 19
四、疾病的转归 19
第一篇 人体结构与功能概要第2章 细胞 23
第一节 细胞的化学成分 24
一、水和无机盐 24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25
三、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31
四、脂质的结构与功能 37
五、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38
第二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 39
一、细胞的基本形态 39
二、细胞膜 40
三、细胞质 41
四、细胞核 45
第三节 细胞的增殖 48
一、细胞周期 48
二、细胞增殖方式 49
三、细胞增殖与医学 52
第四节 细胞的遗传 53
一、基因的种类与化学本质 53
二、基因的功能 54
三、基因突变 55
第五节 细胞分化、衰老与死亡 56
一、细胞的分化 56
二、细胞的衰老 57
三、细胞的死亡 57
第六节 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 58
一、单纯扩散方式 58
二、膜蛋白介导运输方式 59
三、膜泡运输方式 61
第七节 可兴奋细胞电活动 63
一、生物电现象的记录 63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的原理 65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66
四、细胞兴奋的发生与传导 67
第八节 细胞通讯 70
一、细胞通讯 70
二、跨细胞膜信号传递 72
第3章 组织 77
第一节 上皮组织 77
一、被覆上皮 77
二、腺上皮和腺 80
三、特殊上皮 80
四、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80
第二节 结缔组织 82
一、固有结缔组织 82
二、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85
三、血液 87
第三节 肌组织 90
一、骨骼肌 91
二、心肌 93
三、平滑肌 94
第四节 神经组织 94
一、神经元 94
二、神经胶质细胞 96
三、神经纤维和神经 97
四、神经末梢 99
第五节 功能系统器官组织结构 100
一、心血管组织结构 100
二、呼吸器官组织结构 103
三、消化管组织结构 105
四、消化腺组织结构 107
五、泌尿器官组织结构 109
第4章 支持与运动系统 112
第一节 皮肤 112
一、皮肤的结构 113
二、皮肤附属器 115
三、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16
四、皮肤的再生与愈合 116
五、皮肤的功能 116
第二节 骨与骨连结 117
一、概述 117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121
三、颅骨及其连结 124
四、附肢骨及其连结 126
第三节 骨骼肌 133
一、骨骼肌的分布 133
二、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 142
第5章 神经系统 150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 151
一、神经系统概貌 151
二、中枢神经系统 152
三、周围神经系统 168
第二节 神经系统基本活动原理 180
一、神经元与胶质细胞功能 180
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183
三、神经反射活动 188
第三节 感受器与感觉的中枢分析 191
一、感受器及其分类与功能特征 191
二、特殊感觉功能 193
三、普通感觉功能 209
第四节 躯体运动的发动与中枢调控 215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15
二、脑干对肌紧张与姿势的调控 218
三、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219
四、基底核对运动的调控 220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20
第五节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223
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特征 223
二、脊髓与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24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24
四、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25
第六节 脑的高级整合功能 226
一、脑的电活动 226
二、条件反射 227
三、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 229
四、睡眠 230
第6章 内分泌 231
第一节 激素 232
一、激素的化学分类 233
二、激素的作用原理 235
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236
四、激素分泌的调节 236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237
一、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238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242
第三节 甲状腺 243
一、甲状腺的位置与组织结构 243
二、甲状腺激素的代谢 243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46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247
第四节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与维生素D3 248
一、甲状旁腺 248
二、甲状腺C细胞 249
三、维生素D3 249
第五节 肾上腺 250
一、肾上腺的位置与组织结构 250
二、肾上腺皮质 250
三、肾上腺髓质 252
第六节 胰岛 253
一、胰岛素的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253
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分泌的调节 255
第七节 其他内分泌腺与激素 256
一、松果体 256
二、胸腺 256
三、组织激素 256
四、功能器官内分泌 257
第7章 血液 258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血浆 258
一、血液的组成与基本功能 258
二、血浆 260
第二节 血细胞 262
一、红细胞 262
二、白细胞 264
三、血小板 265
第三节 止血的原理 266
一、生理性止血 266
二、血液凝固 266
三、纤维蛋白溶解 269
第四节 血型 270
一、ABO血型系统 270
二、Rh血型系统 272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73
一、病因与诱因 273
二、发病机制 274
三、分期及分型 275
四、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276
五、实验室检查 277
六、诊断及防治原则 278
第8章 循环系统 279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 280
一、心血管系统组成与血液循环途径 280
二、心 281
三、动脉 287
四、静脉 292
第二节 心脏的功能活动 298
一、心脏兴奋的发生与传播 298
二、心脏泵血活动的原理 305
三、心音与心电图 311
第三节 血管功能与器官循环 313
一、血管的基本功能与血流形成要素 313
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315
三、微循环 319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 323
五、部分器官循环特征 325
第四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329
一、神经调节 329
二、体液调节 334
三、局部调节 337
四、器官血流量的调节 338
第9章 淋巴与免疫系统 340
第一节 免疫系统器官的组成 342
一、中枢免疫器官 342
二、外周免疫器官 343
第二节 抗原分子 344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344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345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 345
四、抗原的分类 346
第三节 免疫分子 347
一、免疫球蛋白 347
二、补体系统 351
三、细胞因子 353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355
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56
第四节 免疫细胞 359
一、淋巴细胞 359
二、抗原递呈细胞 363
三、其他免疫细胞 365
第五节 免疫应答 366
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366
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368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369
第六节 免疫性疾病 371
一、超敏反应 371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375
三、肿瘤免疫 376
四、移植免疫 378
第10章 呼吸系统 379
第一节 呼吸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 380
一、呼吸道 380
二、肺 384
三、胸膜和纵隔 387
第二节 肺通气与气体交换 388
一、肺通气 389
二、呼吸气体的交换 395
三、呼吸气体的运输 397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401
一、呼吸节律的形成 401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402
第四节 缺氧 405
一、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405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407
三、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408
四、缺氧的防治 408
第11章 消化系统 410
第一节 消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 410
一、消化管 411
二、消化腺 417
三、腹膜 419
第二节 消化器官的消化活动 421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421
二、口腔内消化活动 422
三、胃内消化活动 423
四、小肠内消化活动 425
五、大肠的功能活动 428
第三节 消化器官活动调节 429
一、消化器官活动调节的方式及特点 429
二、消化液分泌的调节 432
三、消化管运动的调节 434
第四节 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 435
一、食物的消化 435
二、营养的吸收 436
第五节 人体营养 439
一、营养 439
二、营养素 440
三、营养缺乏与疾病 443
第12章 物质代谢与体温 446
第一节 糖代谢 447
一、糖的分解代谢 447
二、糖的储存和动员 451
三、血糖 454
第二节 脂类代谢 456
一、三脂酰甘油的代谢 456
二、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460
第三节 生物氧化 463
一、生物氧化及其特点 463
二、ATP的生成、储存与利用 463
三、线粒体氧化体系 464
第四节 核酸代谢 468
一、核酸降解 468
二、核苷酸的代谢 468
三、核酸的生物合成 470
第五节 蛋白质代谢 480
一、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480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86
第六节 物质代谢调节 492
一、细胞水平的调节 493
三、激素的调节 495
三、整体水平的调节 495
第七节 能量代谢与体温 496
一、能量代谢 496
二、体温及其调节 501
第八节 发热 506
一、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506
二、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508
三、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509
第13章 泌尿系统 510
第一节 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 511
一、肾 511
二、输尿管 516
三、膀胱 517
四、尿道 518
第二节 肾脏的泌尿功能 518
一、肾脏生成尿的过程 518
二、尿液浓缩与稀释 525
三、尿量与尿液成分 527
第三节 泌尿系统功能调节 528
一、尿生成的调节 528
二、尿的排放 530
第四节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31
一、水、钠代谢紊乱 531
二、钾代谢紊乱 533
三、水肿 534
四、酸碱平衡紊乱 535
第14章 生殖系统 539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40
一、男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 540
二、男性生殖系统功能 545
三、男性性功能活动 548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50
一、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 550
二、女性生殖系统功能 554
三、女性性功能活动 558
四、妊娠、分娩与哺乳 558
五、生育控制 559
第15章 人体发生与发育 561
第一节 人体胚胎的发生与发育 561
一、受精卵的形成 562
二、卵裂、胚泡和植入 563
三、胚层的形成和早期分化 565
四、胚体的形成 569
五、胎膜与胎盘 570
六、双胎、多胎和联胎 574
七、常见先天性畸形及原因 575
第二节 人体各阶段生长发育主要特征 577
一、出生后年龄分期及各期生长发育的特征 578
二、生长发育基本规律 579
三、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579
第二篇 人体疾病病原生物概要第16章 微生物生物学性状 585
第一节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585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586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586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 590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 591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591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593
七、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595
第二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595
一、病毒的形态 596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596
三、病毒的增殖 597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599
五、病毒的分类 600
第三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601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601
二、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602
三、真菌的抵抗力 603
第17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 604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604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604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606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608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609
第二节 病毒性感染 611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 611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612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613
第三节 真菌性感染 614
一、真菌感染的来源 614
二、真菌感染的致病性 615
第四节 医院感染 616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 616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616
三、医院感染的微生物 616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617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617
第18章 感染人体的病原微生物 619
第一节 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619
一、结核分枝杆菌 619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 621
三、肺炎链球菌 622
四、SARS冠状病毒 623
第二节 消化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623
一、埃希菌 623
二、志贺菌 625
三、沙门菌 626
四、霍乱弧菌 627
五、甲型肝炎病毒 629
六、脊髓灰质炎病毒 629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631
一、葡萄球菌属 631
二、链球菌属 633
三、破伤风梭菌 634
第四节 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635
一、淋病奈瑟菌 635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636
三、梅毒螺旋体 637
四、单纯疱疹病毒 638
第五节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640
乙型肝炎病毒 640
第六节 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原微生物 642
一、脑膜炎奈瑟菌 642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643
第七节 人畜共患的病原微生物 644
一、狂犬病病毒 644
二、炭疽杆菌 645
第八节 肿瘤相关病毒 647
EB病毒 647
第九节 病原性真菌感染 648
一、皮肤感染的真菌 648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649
三、白假丝酵母菌 649
四、新生隐球菌 649
第19章 感染人体的寄生虫 651
第一节 感染呼吸系统的寄生虫 651
一、卫氏并殖吸虫 651
二、卡氏肺孢子虫 653
第二节 感染消化系统的寄生虫 655
一、吸虫 655
二、绦虫 660
三、线虫 666
四、原虫 675
第三节 感染组织细胞的寄生虫 679
一、日本血吸虫 679
二、细粒棘球绦虫 682
三、旋毛形线虫 684
四、疟原虫 687
五、杜氏利什曼原虫 691
六、刚地弓形虫 692
第四节 感染泌尿生殖系统的寄生虫 695
丝虫 695
第五节 医学节肢动物 698
一、医学节肢动物概论 698
二、蚊 699
三、蝇 700
第三篇 人体疾病病变概要第20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705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705
一、萎缩 705
二、肥大 706
三、增生 706
四、化生 707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707
一、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707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709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细胞老化 713
一、细胞凋亡 713
二、细胞老化 714
第四节 损伤的修复再生 714
一、再生 714
二、纤维性修复 717
三、创伤愈合 719
第21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723
第一节 充血和瘀血 723
一、充血 723
二、淤血 724
第二节 出血 72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25
二、病变和后果 726
第三节 血栓形成 726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727
二、血栓的结局 729
三、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729
第四节 栓塞 731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731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731
第五节 梗死 733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733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734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735
第22章 炎症 736
第一节 炎症概述 736
一、炎症的概念 736
二、炎症的原因 736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737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737
第二节 急性炎症 738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738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738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739
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740
五、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742
六、急性炎症的结局 744
第三节 慢性炎症 745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745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 746
三、炎性假瘤和炎性息肉 747
第23章 肿瘤 748
第一节 肿瘤及其命名与分类 748
一、肿瘤的概念 748
二、肿瘤命名原则 749
三、肿瘤的分类 750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 751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751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 753
第三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754
一、肿瘤的生长 754
二、肿瘤的扩散 755
第四节 良性与恶性肿瘤及对机体的影响 756
一、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56
二、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757
三、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57
四、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57
第五节 常见肿瘤 758
一、上皮性肿瘤 758
二、间叶组织肿瘤 760
第24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763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76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63
二、病理变化 764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765
第二节 高血压 76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67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767
第三节 风湿病 76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69
二、基本病理变化 769
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769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770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770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771
第五节 心瓣膜病 771
一、二尖瓣狭窄 771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772
三、主动脉瓣狭窄 772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772
第六节 心力衰竭 772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 773
二、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773
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775
四、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776
五、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778
第七节 休克 778
一、病因与分类 778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779
三、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改变 781
四、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782
第25章 呼吸系统疾病 783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 783
一、慢性支气管炎 783
二、支气管哮喘 784
三、肺气肿 784
四、支气管扩张症 785
第二节 肺炎 785
一、细菌性肺炎 786
二、病毒性肺炎 788
三、支原体肺炎 788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78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89
二、病理变化 789
三、临床病理联系 789
第四节 肺癌 790
一、病因 790
二、病理变化 790
三、扩散途径 791
四、临床病理联系 791
第五节 呼吸衰竭 792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792
二、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795
三、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796
第26章 消化系统疾病 798
第一节 胃、肠疾病 798
一、慢性胃炎 798
二、消化性溃疡病 799
三、炎性肠病 801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 802
一、病毒性肝炎 802
二、肝硬化 804
第三节 胃、肠癌及肝癌 807
一、胃癌 807
二、大肠癌 808
三、原发性肝癌 809
第四节 肝功能不全 810
一、肝脏疾病的病因 810
二、肝性脑病 811
三、黄疸 812
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816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81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816
二、基本病理变化 817
三、临床表现 817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818
第二节 肾盂肾炎 82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820
二、病理变化 820
三、临床病理联系 821
第三节 肾和膀胱常见肿瘤 821
一、肾细胞癌 821
二、膀胱移行细胞癌 821
第四节 肾功能不全 822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822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824
三、尿毒症 826
第28章 传染病 828
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 828
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828
二、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829
第二节 结核病 831
一、概述 831
二、肺结核病 833
三、血源性结核病 836
第三节 伤寒 837
一、病因、传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837
二、病理变化 837
三、并发症 838
四、结局 839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839
一、病因、传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839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839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4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840
二、病理变化 841
三、临床病理联系 841
四、结局和并发症 841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842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842
二、病理变化 842
三、临床病理联系 842
四、结局 843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 843
一、艾滋病 843
二、梅毒 844
三、淋病 846
第四篇 人体疾病药物治疗概要第29章 药物作用的一般原理 851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851
一、药物效应的基本表现 852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方式 852
三、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852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854
一、药物的吸收 854
二、药物的分布 854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 855
四、药物的排泄 855
第30章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856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述 856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856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856
第二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 857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857
二、抗胆碱酯酶药 857
三、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 858
第三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 859
一、M胆碱受体阻断药 859
二、N胆碱受体阻断药 860
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61
一、α、β受体激动药 861
二、α受体激动药 862
三、β受体激动药 863
第五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64
一、α受体阻断药 864
二、β受体阻断药 864
三、α、β受体阻断药 865
第31章 作用于中枢及传入神经系统的药物 867
第一节 麻醉药 867
一、局部麻醉药 867
二、全身麻醉药 868
第二节 镇静催眠药 870
一、苯二氮?类 870
二、巴比妥类 870
第三节 抗精神失常药 871
一、抗精神病药 871
二、抗躁狂药 873
三、抗抑郁药 873
第四节 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 874
一、抗癫痫药 874
二、抗惊厥药 875
第五节 抗帕金森病药 875
一、拟多巴胺类 876
二、中枢抗胆碱药 876
第六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877
一、水杨酸类 877
二、苯胺类 878
三、吡唑酮类 878
四、其他有机酸类 878
第七节 镇痛药 878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878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 879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 880
第八节 中枢兴奋药 880
一、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880
二、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 881
三、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 881
第32章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882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 882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882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 883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 886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886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887
第三节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890
一、强心苷类 890
二、影响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的药物 891
三、减负荷药 892
四、β受体拮抗药 892
第四节 抗心绞痛药 892
一、硝酸酯类 892
二、β受体拮抗药 893
三、Ca2+通道阻滞药 894
第五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894
一、调血脂药 894
二、抗氧化剂 895
三、保护动脉内皮药 895
第33章 内脏系统药物 896
第一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896
一、抗消化性溃疡药 896
二、消化功能调节药 897
第二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898
一、平喘药 898
二、镇咳药 899
三、祛痰药 899
第三节 利尿药及脱水药 899
一、利尿药 899
二、脱水药 900
第四节 组胺受体拮抗药 901
一、H1受体拮抗药 901
二、H2受体拮抗药 901
第五节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901
一、抗凝血药 901
二、促凝血药 902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 902
四、抗贫血药 902
第六节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 903
一、子宫兴奋药 903
二、子宫抑制药 904
第34章 内分泌系统药物 905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905
一、糖皮质激素类 905
二、盐皮质激素类药 906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907
一、甲状腺激素 907
二、抗甲状腺药 907
第三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908
一、胰岛素 908
二、口服降血糖药 909
第35章 化学治疗药物 911
第一节 抗生素 911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911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913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914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 914
五、氯霉素类 915
六、林可霉素类 915
七、多粘菌素类 916
八、万古霉素类 916
第二节 化学合成抗菌药 917
一、喹诺酮类药 917
二、磺胺类药和磺胺增效药 917
三、其他合成抗菌药 918
第三节 抗结核病药 918
一、一线抗结核病药 918
二、二线抗结核药 919
第四节 抗真菌药 919
第五节 抗病毒药 920
第六节 抗肿瘤药物 921
一、抗肿瘤药的分类 921
二、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和药物作用 921
三、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921
四、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 921
索引 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