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胃肠病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萧树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117094834
  • 页数:8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原来《中华内科学》中的一个系统的内容,由于其他内容尚未编写,经同原总主编等相关人员及本书系统主编商量,在原稿的基础上重新修改,侧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反映了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治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论,内容全面、权威、实用。

第一章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1

一、口腔 1

二、咽 1

三、食管 2

四、胃 2

五、小肠 3

六、大肠 4

七、肝 5

八、肝外胆道系统 6

九、胰腺 7

第二章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9

第一节 消化道的外来神经 9

一、交感神经 9

二、副交感神经 10

三、消化道的传入神经 11

第二节 消化道的内在神经 11

一、肠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 11

二、壁内神经丛的分布 12

三、壁内神经节的神经元 13

四、肽类与经典递质的共存 14

五、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 14

第三章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细胞 17

第一节 胃肠和胰内分泌细胞的特征 17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 17

二、胰的内分泌细胞 18

第二节 胃肠和胰内分泌细胞的类型 19

一、细胞分类的根据和命名 19

二、细胞的类型 19

三、细胞分布概貌 23

第四章 胃肠激素与受体 25

第一节 胃肠激素 25

一、概述 25

二、胃肠激素的分类 25

三、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 25

四、胃肠激素的一般作用 27

五、一些主要胃肠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28

第二节 胃肠激素受体 36

一、受体的概念和定义 36

二、胃肠激素受体的分类 36

三、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36

四、胃肠激素及其受体与疾病 38

第五章 消化内镜诊治的近况与展望 39

第一节 对消化道浅表新生物性病变的认识及内镜分型 39

第二节 放大内镜的进展 41

一、判断食管浅表性病变的性质和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 41

二、研究表面微血管结构和形态特征 42

三、诊断结肠病变,并判断肿瘤浸润深度 44

第三节 经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癌 44

一、EMR治疗消化道浅表癌的优点 44

二、EMR治疗表浅性胃癌的规范 45

三、EMR的步骤 45

四、EMR对于早期食管癌的治疗 45

五、操作方法 45

第六章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47

一、适应证 47

二、禁忌证 47

三、术前准备 48

四、操作要点 48

五、操作中常遇到的问题 50

六、上消化道各部位的观察 51

七、照相、摄像、活检和细胞学检查 53

八、正常上消化道内镜像 53

九、常见并发症 54

第七章 小肠镜检查 57

第一节 小肠的解剖和生理 57

一、十二指肠 57

二、空肠和回肠 57

第二节 小肠镜种类、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 58

一、推进式电子小肠镜 58

二、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 58

第三节 小肠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59

一、适应证 59

二、禁忌证 59

三、并发症 60

第四节 小肠镜的正常所见和小肠病变 60

一、正常小肠黏膜 60

二、常见小肠病变内镜下表现 60

第八章 结肠镜检查及息肉摘除术 62

第一节 结肠镜检查 6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62

二、术前准备 63

三、插镜方法 64

四、诊断性检查的注意事项 67

五、术后处理 67

第二节 大肠息肉摘除术 68

一、高频电流切除息肉的原理 68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68

三、术前准备 69

四、息肉切除法 69

五、息肉回收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70

六、并发症及处理 70

七、术后处理 70

第九章 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 72

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及胰胆管解剖 72

二、ERCP适应证、禁忌证 73

三、ERCP设备 74

四、ERCP检查前准备 74

五、操作步骤 75

六、正常胰胆管像 75

七、异常胰管像 76

八、异常胆管像 77

九、ERCP并发症 77

十、并发症的预防 78

第十章 胆道镜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 79

一、胆道镜的发展 79

二、胆道镜的类型 79

三、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80

第十一章 胆道及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 82

第一节 胰胆管影像 82

一、正常胰管的解剖结构 82

二、正常胆管的解剖结构 83

三、异常胰管影像 84

四、异常胆管影像 84

五、胆胰管汇流异常 86

第二节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87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87

二、术前准备 88

三、方法 88

四、术后处理 89

五、并发症 89

六、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 90

七、临床应用 91

第三节 经内镜胆管引流术 91

一、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92

二、经内镜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 94

三、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 99

第四节 经内镜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及引流术 101

一、经内镜胰管括约肌切开术 101

二、经内镜鼻胰管引流术 102

三、经内镜胰管内支架引流术 103

第十二章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108

一、适应证 108

二、禁忌证 108

三、并发症 109

四、超声探查方式 109

五、操作 109

六、消化系正常超声内镜声像图 110

七、常见消化系疾病的超声内镜特征及临床评价 112

八、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 125

九、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治疗术 126

第十三章 胶囊内镜检查 129

一、原理 129

二、术前准备和术中注意事项 129

三、操作过程 130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130

五、并发症 131

六、临床应用评价 131

第十四章 腹腔镜诊断 134

第一节 腔镜外科发展简史 134

第二节 腹腔镜在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34

一、腹腔镜诊断适应证和禁忌证 135

二、腹腔镜诊断时的常见表现 135

三、腹腔镜诊断的常见病变 136

第三节 腹腔镜诊断消化道肿瘤 137

一、腹腔镜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37

二、腹腔镜在诊治胰腺肿瘤中的应用 139

第十五章 腹腔镜手术治疗 142

第一节 腹腔镜概论 142

一、手术设备与器械 142

二、腹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影响和麻醉要求 143

三、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44

四、腹腔镜手术常见并发症 145

第二节 腹腔镜外科基本技术 146

一、建立气腹 146

二、非气腹腹腔镜技术 147

三、穿刺套管的放置 147

四、腹腔镜下止血及超声刀应用 147

五、腹腔镜下组织分离与切开 148

六、腹腔镜下缝合 148

七、标本取出 148

八、手助腹腔镜技术 148

第三节 腹腔镜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49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49

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 150

三、腹腔镜抗反流手术 151

四、腹腔镜疝修补术 151

五、肥胖症的腹腔镜手术 151

六、胃切除手术 152

七、腹腔镜肝脏手术 152

八、急腹症 152

第十六章 超声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54

第一节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154

一、正常肝、脾超声所见 154

二、肝脏弥漫性病变 154

三、肝脏占位性病变 156

四、超声对肝脏病变诊断的局限性 158

第二节 胆系疾病的超声诊断 158

一、胆囊疾病 158

二、胆管疾病 159

三、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160

四、超声对胆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161

第三节 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161

一、胰腺弥漫性病变 161

二、胰腺占位性病变 162

第四节 消化道疾病的超声诊断 163

一、食管疾病 163

二、胃壁增厚性改变 163

三、肠壁增厚性病变 164

第十七章 消化道普通X线检查 167

一、腹部平片 167

二、胃肠钡剂检查 167

第十八章 计算机体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 174

一、计算机体层扫描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 174

二、磁共振成像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 181

三、仿真学计算机化在消化道中的应用 184

第十九章 动脉造影与动脉栓塞术在消化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86

第一节 肝脏疾病的动脉造影诊断 186

一、适应证 186

二、禁忌证 186

三、并发症 187

四、正常的肝动脉造影表现 187

五、肝脏疾病的肝动脉造影表现 187

第二节 经动脉的肝脏疾病治疗 188

一、肝癌的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188

二、肝血管瘤的栓塞治疗 191

三、脾动脉栓塞治疗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 191

第三节 动脉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191

一、诊断 191

二、经动脉导管治疗 194

第四节 动脉造影术对胰腺病变的诊断 195

一、胰岛细胞瘤 195

二、胰腺癌 195

三、其他 195

第五节 动脉造影术对腹部绞痛的诊断 195

第二十章 放射性核素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97

第一节 食管、胃、肠道显像 197

一、食管、胃、肠道的运动功能显像 197

二、胃黏膜异位显像 202

三、胃肠道出血部位显像 203

第二节 肝、胆显像 204

一、肝胶体显像 204

二、肝血流血池显像 205

三、肝脏肿瘤显像 207

四、肝灌注显像 208

五、胆系显像 209

第三节 PET在消化系统肿瘤方面的应用 210

一、放射性药物和原理 210

二、显像方法 210

三、图像分析 210

四、适应证 210

第二十一章 胃分泌功能检查 214

第一节 胃分泌的组织学 214

第二节 胃液的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215

一、盐酸 215

二、胃蛋白酶原 216

三、黏液 216

四、内因子 217

第三节 胃分泌功能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18

一、胃酸的测定 218

二、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的测定 220

三、内因子的测定 221

第二十二章 小肠吸收功能检查 223

第一节 脂肪吸收试验 223

一、粪脂肪定性试验 223

二、粪脂肪定量试验 223

三、14C-甘油三酯呼气试验 224

第二节 糖类吸收试验 224

一、右旋木糖吸收试验 224

二、氢呼气试验 225

三、乳糖耐量试验 225

第三节 蛋白质吸收试验 226

第四节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226

第五节 胆盐吸收试验 226

一、14C-甘氨胆酸盐呼气试验 227

二、75Se-同型牛磺胆酸试验 227

第二十三章 肝功能与肝病血清标志物 229

第一节 肝功能简介 229

第二节 肝功能生物化学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229

一、反映蛋白质代谢的指标 230

二、反映胆红素代谢的指标 231

三、反映胆汁酸代谢的指标 232

四、反映色素清除能力的试验 232

五、反映药物代谢能力的试验 233

第三节 肝脏酶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234

一、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学指标 234

二、反映胆汁淤积的酶学指标 236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 238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238

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238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242

四、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243

五、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243

六、庚型肝炎病毒和TT病毒的检测 243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免疫学诊断 243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免疫学诊断 244

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免疫学诊断 245

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免疫学诊断 245

四、免疫学指标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245

第六节 肝脏纤维化检测指标及应用价值 246

一、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246

二、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的检测 246

三、胶原相关酶的检测 248

第七节 肝癌标志物及其诊断价值 248

一、甲胎蛋白 248

二、血清酶 249

三、异常凝血酶原 250

第八节 其他肝病的血液学诊断 250

一、遗传性肝病的血液学诊断 250

二、酒精性肝病的血液学诊断 251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血液学诊断 251

第二十四章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 254

第一节 直接试验 254

一、胰泌素试验 254

二、增大胰泌素试验 255

三、胰酶泌素-胰泌素联合试验 255

四、胰酶泌素试验 256

第二节 间接试验 256

一、Lundh标准餐试验 256

二、无管法胰功能试验 257

三、放射性核素试验 258

四、粪便试验 259

第二十五章 胃肠动力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262

一、食管动力功能检查 262

二、胃动力功能检查 269

三、小肠动力功能检查 271

四、结肠和直肠肛门动力功能检查 272

五、Oddi括约肌和胆囊功能检查测压 273

第二十六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276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276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276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试验的评价 276

三、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试验准确性的因素 278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278

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对象 278

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方案 279

三、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的评价及治疗后复查问题 280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 281

第二十七章 胃食管反流病 284

一、概述 284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284

三、临床表现 288

四、分型新观点 289

五、检查方法 289

六、诊断 291

七、诊断评析 291

八、鉴别诊断 292

九、治疗 292

第二十八章 贲门失弛缓症 298

一、流行病学 29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98

三、病理和病理生理 299

四、临床表现 299

五、实验室检查 300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301

七、并发症 303

八、治疗 303

第二十九章 食管肿瘤 307

第一节 食管癌和贲门癌 307

一、概述 307

二、流行病学 307

三、病因 308

四、病理 310

五、临床表现 312

六、诊断 313

七、鉴别诊断 315

八、食管癌的分段和分期 315

九、治疗 316

第二节 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 319

第三节 食管良性肿瘤 320

一、概述 320

二、食管平滑肌瘤 321

三、食管息肉 322

第三十章 食管裂孔疝 324

一、临床分型和病理 324

二、临床表现 325

三、诊断 325

四、治疗 326

第三十一章 胃炎 328

第一节 急性胃炎 32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28

二、病理 329

三、临床表现 330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30

五、治疗 330

第二节 慢性胃炎 331

一、分类 33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32

三、病理 333

四、临床表现 334

五、胃镜检查 334

六、其他检查 335

七、幽门螺杆菌检测 336

八、诊断 336

九、治疗 337

第三节 特殊类型慢性胃炎或胃病 338

一、胃手术后胃炎 338

二、疣状胃炎 338

三、淋巴细胞性胃炎 339

四、巨大胃黏膜肥厚症 339

五、肉芽肿性胃炎 340

六、血管性胃病 340

七、嗜酸细胞性胃炎 341

第三十二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 342

一、定义 342

二、诊断标准 342

三、流行病学 342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343

五、诊断程序 344

六、治疗 346

第三十三章 消化性溃疡 350

一、流行病学 350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351

三、病理 360

四、临床表现 361

五、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362

六、并发症 364

七、实验室检查 365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369

九、预后 370

第三十四章 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治疗 374

一、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 374

二、黏膜保护药 378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379

四、其他 381

第三十五章 胃癌 382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382

二、病理 387

三、分期 390

四、临床表现 391

五、诊断 392

六、治疗 401

七、预后 409

八、预防 410

第三十六章 胃其他恶性肿瘤 417

第一节 胃淋巴瘤 417

一、病因与病理 417

二、临床表现 417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418

四、治疗和预后 418

第二节 胃间质瘤 418

一、病因与病理 418

二、临床表现 418

三、诊断 419

四、治疗与预后 419

第三节 其他少见胃原发性恶性肿瘤 419

一、类癌 419

二、肉瘤 419

三、恶性血管瘤 420

四、鳞状细胞癌 420

五、原发性胃绒毛膜上皮细胞癌 420

第四节 转移性胃肿瘤 420

第三十七章 上消化道良性肿瘤 421

一、病因 421

二、肿瘤类型 421

三、临床表现 424

四、诊断 424

五、治疗 424

第三十八章 十二指肠壅滞症 42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26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427

三、治疗 429

第三十九章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431

一、病因 431

二、发病机制 431

三、病理 432

四、临床表现 432

五、辅助检查 433

六、诊断 434

七、鉴别诊断 434

八、治疗和预后 435

第四十章 吸收不良综合征 437

一、概述 437

二、病因分类和发病机制 437

三、临床表现 439

四、诊断 439

五、治疗 442

六、临床常见的消化吸收不良性疾病 443

第四十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 44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48

二、病理 449

三、临床表现 450

四、辅助检查 450

五、并发症 450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452

七、治疗 453

八、疗效标准和预后 456

第四十二章 克罗恩病 458

一、流行病学 45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458

三、病理学 460

四、临床表现 460

五、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461

六、诊断 463

七、鉴别诊断 464

八、治疗 465

第四十三章 肠结核 46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469

二、病理 469

三、临床表现 470

四、实验室检查 471

五、特殊检查 471

六、诊断 471

七、鉴别诊断 472

八、治疗 472

第四十四章 缺血性结肠炎 474

一、病因 474

二、发病率 474

三、临床病理类型 474

四、症状 475

五、辅助检查 475

六、治疗 476

七、预后 476

第四十五章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477

一、流行病学 47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477

三、病理 477

四、临床表现 478

五、临床分型 478

六、实验室检查 478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478

八、治疗 479

九、预后 479

第四十六章 小肠肿瘤 480

第一节 小肠良性肿瘤 481

一、腺瘤 481

二、间质瘤 481

三、脂肪瘤 481

四、血管瘤 481

五、纤维瘤 482

六、异位胰腺 482

第二节 小肠恶性肿瘤 482

一、腺癌 482

二、淋巴瘤 483

三、恶性间质瘤 483

四、类癌 483

五、横纹肌肉瘤 483

第四十七章 大肠肿瘤 485

第一节 大肠息肉和腺瘤 485

一、大肠息肉分类 485

二、大肠腺瘤与癌变 486

三、治疗 486

第二节 大肠癌 486

一、流行病学 487

二、病因学 488

三、发病机制 488

四、病理解剖 49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91

六、治疗 494

七、预防 498

八、预后 499

九、展望 500

第四十八章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和伪膜性结肠炎 502

一、病理学 502

二、病因学 502

三、发病机制 503

四、临床表现 504

五、诊断 505

六、治疗 506

七、预防 508

八、预后 508

第四十九章 肠易激综合征 5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512

二、临床表现 513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514

四、治疗 515

五、预后 516

第五十章 慢性假性肠梗阻 517

一、病理生理 517

二、慢性假性小肠梗阻 518

三、慢性假性结肠梗阻(巨结肠) 522

四、成人急性型结肠假性梗阻 523

第五十一章 肠道血管疾病 525

第一节 急性肠缺血综合征 525

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525

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526

三、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死 526

四、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527

五、缺血性结肠炎 527

第二节 慢性肠缺血综合征 527

一、腹(肠)绞痛 527

二、腹腔动脉压迫症 527

第三节 其他肠道血管疾病 528

一、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 528

二、血管炎 528

三、结肠和小肠恒径动脉病变 529

四、肠道血管发育不良 529

五、先天性动-静脉畸形 530

六、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30

七、胃肠道血管瘤 530

八、皮肤和肠道海绵状血管瘤 530

九、腹主动脉瘤 530

第五十二章 消化道恶性淋巴瘤 532

一、流行情况和特点 532

二、病因学 533

三、病理分类 533

四、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 536

五、临床表现 537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538

七、治疗 539

第五十三章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 546

一、病理 546

二、临床表现 547

三、诊断 548

四、鉴别诊断 549

五、治疗 549

六、预后 550

第五十四章 消化道出血 552

第一节 上消化道出血 552

一、病因分类和出血机制 552

二、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 553

三、诊断 554

四、治疗 555

五、预后 557

第二节 下消化道出血 557

一、病因分类及出血机制 557

二、临床表现 558

三、诊断 558

四、治疗 559

第五十五章 消化道憩室病 560

第一节 食管憩室 560

一、分类 560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560

三、临床表现 560

四、诊断 561

五、治疗 561

第二节 胃憩室 561

一、分类 56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561

三、临床表现 562

四、诊断 562

五、治疗 562

第三节 小肠憩室 562

一、十二指肠憩室 562

二、Meckel憩室 564

三、空、回肠获得性憩室 565

第四节 结肠憩室 566

一、分类 566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566

三、病理 566

四、临床表现 56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67

六、治疗 567

第五十六章 消化道息肉病 569

一、临床表现 569

二、诊断 569

三、治疗 573

第五十七章 结核性腹膜炎 576

一、病因 576

二、病理 576

三、临床表现 577

四、辅助检查 57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79

六、治疗 580

七、预后 581

第五十八章 腹膜和腹膜后疾病 582

第一节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582

一、发病机制 582

二、病因 582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583

四、治疗 583

五、预后与预防 584

第二节 腹膜间皮瘤 584

一、病因 584

二、临床表现 58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585

四、治疗与预后 586

第三节 肠系膜囊肿与肿瘤 586

一、肠系膜囊肿 586

二、原发性肠系膜肿瘤 587

第四节 网膜囊肿与肿瘤 588

一、网膜囊肿 588

二、原发性网膜肿瘤 588

第五节 腹膜后疾病 589

一、腹膜后感染 589

二、腹膜后肿瘤 589

三、腹膜后纤维化 589

第五十九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591

一、流行病学 59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592

三、病理学改变 593

四、临床表现 594

五、辅助检查 594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595

七、治疗 595

八、预后 597

第六十章 酒精性肝病 599

一、病因 599

二、发病机制 599

三、病理改变 602

四、临床表现 602

五、诊断 602

六、治疗 603

七、预后 604

第六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 606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 606

一、诊断与分型 606

二、自然史 609

三、治疗 609

第二节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610

一、临床表现 610

二、诊断 611

三、治疗 612

第三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612

一、临床表现 613

二、诊断 613

三、自然史 614

四、治疗 614

第六十二章 肝硬化 617

一、病因 617

二、发生机制 621

三、病理 622

四、病理生理 623

五、临床表现 625

六、并发症 626

七、诊断 629

八、肝硬化的治疗 634

九、并发症的处理 636

十、肝移植 646

十一、预后 646

第六十三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649

一、流行病学 649

二、发病机制 649

三、病理 649

四、临床表现 650

五、诊断 650

六、鉴别诊断 651

七、合并性疾病 652

八、治疗 652

九、自然病史和预后 656

第六十四章 门脉高压症 658

一、分类与病因 658

二、形成机制 658

三、临床表现 661

四、综合诊断 662

五、治疗 665

第六十五章 肝性脑病 672

一、命名和分类 672

二、发病机制 672

三、常见诱因 674

四、临床表现 674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674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675

七、治疗 675

第六十六章 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677

第一节 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和分类 677

一、关于急性肝衰竭的概念 677

二、新推荐的命名和分类 678

三、急性肝衰竭 678

四、亚急性肝衰竭 678

五、肝衰竭的诊断条件 678

六、美国肝病联合会有关肝衰竭诊断标准的意见 679

七、肝功能衰竭与重型肝炎的关系 679

八、关于“慢加急”的急性肝衰竭和后起病的肝衰竭 679

九、慢性肝衰竭 679

十、我国重型肝炎的分类 679

第二节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 680

一、病毒感染 680

二、药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肝衰竭 681

三、代谢紊乱与急性肝衰竭 682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衰竭 682

第三节 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683

一、病毒因素 683

二、免疫发病机制 684

三、肝细胞坏死与肝细胞凋亡 684

四、TNF-α与肝细胞凋亡、坏死 684

五、内毒素与肝细胞凋亡 685

六、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685

第四节 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686

一、概述 686

二、肝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 686

三、肝功能衰竭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688

四、神经精神障碍 688

五、出血倾向 690

六、肝肾综合征 690

七、感染 691

八、呼吸系统并发症 694

九、心血管并发症 694

十、代谢性并发症 694

第五节 肝功能衰竭的治疗 694

一、当前的病死率问题 694

二、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695

三、具体治疗方法 695

第六十七章 原发性肝癌 704

一、流行病学 704

二、病因 704

三、病理 706

四、临床表现 707

五、诊断 708

六、鉴别诊断 713

七、治疗 714

八、预防 722

第六十八章 其他肝占位病变 725

第一节 概述 725

一、肝脏占位性病变分类 725

二、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方法 726

第二节 转移性肝癌 726

一、病因 726

二、病理特点 726

三、临床表现 726

四、诊断 727

五、治疗 727

第三节 其他肝恶性肿瘤 727

一、肝母细胞瘤 727

二、肝血管肉瘤 728

三、未分化肉瘤 728

第四节 肝脏良性肿瘤 729

一、肝海绵状血管瘤 729

二、肝细胞腺瘤 729

三、肝纤维瘤 730

四、肝错构瘤 730

五、肝畸胎瘤 730

六、肝脂肪瘤 731

七、肝平滑肌瘤 731

八、淋巴管瘤 731

第五节 肝囊肿 731

一、单纯性肝囊肿 731

二、多囊肝 732

三、肝囊腺瘤 732

第六节 结节性增生肝病 733

一、局灶性结节增生 733

二、炎性假瘤 733

第六十九章 肝移植 735

第一节 肝移植发展简史 735

第二节 肝移植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时机 736

一、适应证 737

二、禁忌证 738

三、手术时机 738

第三节 原位肝移植手术 739

一、手术前准备 739

二、供体的选择和供肝切除术 740

三、受体手术 741

四、肝移植术中注意事项 742

五、肝移植术后监护 744

第四节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免疫排斥反应的诊断 747

一、肝移植后的基础免疫抑制治疗 747

二、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749

第五节 肝移植手术并发症 750

一、技术并发症 751

二、移植肝功能衰竭 752

三、感染性并发症 752

四、系统性并发症 754

第六节 肝移植展望 754

一、供肝来源问题 754

二、免疫排斥问题 755

三、肝细胞移植 755

四、供肝保存液 755

五、国内肝移植的展望 755

第七十章 胆石症和胆囊炎 756

第一节 胆石症 756

一、流行病学 756

二、胆石生成的机制 757

三、胆石的分类 760

四、临床表现 761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762

六、治疗 763

七、预后 765

第二节 胆囊炎 766

一、病理生理 766

二、病理 766

三、症状和体征 76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767

五、治疗 767

六、预后 768

第七十一章 胆道运动障碍性疾病 769

第一节 胆囊运动障碍 769

一、病因 769

二、病理 769

三、临床表现 76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770

五、治疗 770

第二节 胆囊管运动功能障碍 770

第三节 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 77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771

二、临床表现 771

三、分类 771

四、诊断 772

五、鉴别诊断 774

六、治疗 776

第七十二章 胆道肿瘤 779

第一节 胆道良性肿瘤 779

一、胆囊良性肿瘤 779

二、肝外胆管的良性肿瘤 780

第二节 胆道恶性肿瘤 781

一、胆囊癌 781

二、肝外胆管癌 784

第七十三章 急性胰腺炎 788

一、病因 788

二、发病机制 790

三、病理 792

四、临床表现 792

五、辅助检查 793

六、确诊标准 795

七、鉴别诊断 797

八、治疗 797

九、预后及注意点 800

第七十四章 慢性胰腺炎 802

一、发病情况 802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802

三、病理学 804

四、临床表现 805

五、诊断 806

六、并发症 808

七、鉴别诊断 809

八、治疗 809

第七十五章 胰腺及壶腹周围癌 813

一、流行病学 813

二、病因 813

三、病理 814

四、临床表现 816

五、辅助实验检查 817

六、诊断 819

七、治疗 819

第七十六章 胰腺内分泌肿瘤 821

第一节 概述 821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822

第三节 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病 822

一、MEN 1的特点 823

二、病理 823

三、临床表现 823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823

五、治疗 824

六、随诊和患者直系亲属的筛查 824

七、预后 824

第四节 胰岛素瘤 825

一、生物化学 825

二、病理 825

三、临床表现 825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825

五、外科治疗 826

六、预后 826

第五节 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827

一、组织起源、分布、病理和生物化学 827

二、临床表现 827

三、诊断 828

四、治疗 829

五、预后 830

第六节 血管活性肠肽瘤 830

一、临床表现 830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831

第七节 生长抑素瘤 831

一、临床表现 831

二、诊断 831

第八节 其他胰腺内分泌肿瘤 832

一、胰多肽瘤和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832

二、胰高糖素瘤 832

三、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瘤 832

四、其他 833

第九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定位诊断 833

一、生化诊断 833

二、定位诊断 833

第十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治疗 835

一、基本原则 835

二、化疗 835

三、生物治疗 836

四、肝转移瘤的治疗 836

第七十七章 类癌 840

一、生物学特点 840

二、分类 840

三、发病率 840

四、临床特点 841

五、实验室检查 843

六、治疗 843

第七十八章 其他系统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 845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 845

一、肺结核 845

二、肺炎 845

三、肺部肿瘤 845

四、慢性阻塞性肺病 846

五、肺结缔组织病 846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 846

一、心血管疾病引起消化系统脏器缺血性损伤 846

二、心血管疾病引起消化系统脏器淤血性损伤 846

三、心血管结构异常或解剖比邻关系异常 847

四、心血管疾病经神经反射引起消化系统表现 847

第三节 内分泌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 847

一、下丘脑功能异常 847

二、垂体疾病 847

三、甲状腺机能改变 847

四、甲状旁腺功能改变 848

五、糖尿病引起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 848

第四节 代谢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 848

一、淀粉样变性 848

二、血卟啉病 848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 848

一、血液氧供应减少 849

二、出血性疾病 849

三、恶性细胞的浸润 849

第六节 泌尿系统疾病相关的消化系统表现 849

一、比邻关系 849

二、神经反射 850

三、尿毒症 850

第七节 生殖系统疾病时的相关消化系统表现 850

一、妊娠 850

二、盆腔疾病 850

三、Meigs综合征 850

第八节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 850

一、颅内压升高 850

二、神经损伤或功能障碍 850

三、精神因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851

第九节 风湿性疾病的消化系统表现 851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851

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851

三、Behcet病 851

四、干燥综合征 851

五、结节性动脉炎 852

六、Still病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