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伟民,邵瑾,秦宗仓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7324273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讲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社会各个领域深刻变革所面临的思考和热点问题。

绪论 科技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前瞻 1

一、科技哲学研究的现状 1

(一)国外科学哲学研究的现状 2

(二)国外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6

(三)国内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10

二、当代科技进步给科技哲学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13

(一)当代科学进步提出的科技哲学问题 14

(二)当代技术进步提出的科技哲学问题 22

三、科技哲学研究展望 25

第一讲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 30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30

(一)近代以前人与自然的顺应关系 30

(二)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32

(三)人类的反思 34

二、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6

(一)突破人与自然“主一客”二分式的思维方式 36

(二)扬弃“人类中心主义” 39

(三)确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 40

三、可持续发展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然选择 42

(一)传统发展观的局限 42

(二)可持续发展是走出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理性选择 43

(三)科学发展观对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远意义 46

第二讲 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51

一、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的产生 51

(一)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产生的时代条件 52

(二)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产生的科学技术基础 52

二、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学说 56

(一)阴阳学说 57

(二)五行学说 58

(三)元气学说 59

(四)《周易》八卦学说 59

三、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60

(一)对人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60

(二)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的局限性 64

第三讲 现代宇宙学及其哲学思考 67

一、现代宇宙学的起源及发展 67

(一)宇宙学的起源 68

(二)现代宇宙学的创立 69

(三)现代宇宙学的发展 70

二、现代宇宙学的主要模型 73

(一)等级宇宙模型 73

(二)大爆炸宇宙模型 74

(三)振荡(脉动)宇宙模型 77

(四)稳恒态宇宙模型 77

三、现代宇宙学的哲学思考 78

(一)关于“宇宙”、“物质”等的概念问题 79

(二)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80

(三)宇宙的物质大循环运动 82

(四)宇宙的可认识问题 83

第四讲 从混沌到有序 85

一、有序来自于混沌 85

(一)自然界的混沌 86

(二)混沌理论的科学含义 87

(三)混沌系统的要素和基本范畴 92

二、从混沌到有序的机制 98

(一)从混沌到有序的起点——蝴蝶效应的作用 98

(二)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 100

(三)从混沌到有序的转化 103

(四)从混沌到有序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105

三、混沌理论的意义 106

(一)混沌理论的学科意义 106

(二)混沌理论的世界观意义 108

(三)混沌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109

(四)混沌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110

第五讲 耗散结构理论与当代科学和哲学观念的变革 112

一、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112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 112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114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科学观念的变革 116

(一)变时间的“抽象性”为“历史性” 116

(二)变科学研究的“还原论”为“有机整体论” 120

(三)变“机械决定论规律观”为“辩证规律观” 123

三、耗散结构理论与哲学观念的变革 127

(一)由机械自然观转变为辩证系统自然观 127

(二)由局域性思维转变为系统整体演化的复杂性思维 127

(三)由过分强调简单性、确定性等转变为强调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128

(四)由单纯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变为追求科学技术、社会体制、人的素质等的全面协调发展 129

第六讲 “熵”的冲击波 130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概念的提出 130

(一)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不一定能发生: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 131

(二)作为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熵”概念的引入与熵增原理 134

(三)熵的本质 135

(四)熵原理的意义 136

二、熵与进化观点 139

(一)围绕“宇宙热寂说”展开的争论 139

(二)对哲学“永恒进化发展”观点的反思 146

三、熵与社会发展 150

(一)文明与熵相伴而行——文明进步熵增长 150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遏制熵的增长 152

第七讲 哲学视野中的人工智能与信息网络化 156

一、哲学视野与科学视野的异同 157

(一)传统观念的片面性 157

(二)现代哲学视野的大体观点 160

二、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162

(一)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高度发展的产物 163

(二)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矛盾 164

(三)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矛盾运动 166

三、信息网络化与人的解放 168

(一)信息网络化改变了人的存在状态 168

(二)信息网络化使人与世界的矛盾在更高层面、更复杂背景下展开 173

第八讲 当代生命科技的伦理审视 176

一、当代生命科技的成就及其影响 176

(一)当代生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177

(二)生命科技进步的社会影响 179

(三)生命科技的发展前景 182

二、当代生命科技的发展对生命伦理的冲击 183

(一)辅助生殖技术对家庭伦理的冲击 184

(二)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冲突 185

(三)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纷争 188

(四)安乐死的伦理分歧 192

(五)器官移植的伦理准则 196

三、面对生命科学世纪人类艰难的伦理抉择 197

(一)政府决策与干预的伦理维度 198

(二)立法与执法的伦理依据 199

(三)社会公众与舆论界评价的伦理立场 201

(四)科学家与技术人员行为的伦理尺度 202

第九讲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 204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与功能 204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205

(二)科学精神的功能 209

(三)科学精神在中国的问题 212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中西差异 214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215

(二)中西人文精神比较 221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224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225

(二)在理论上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性 227

(三)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中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29

(四)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32

第十讲 “技术决定论”与唯物史观 234

一、“技术决定论”的产生及其实质 234

(一)“技术决定论”的缘起 235

(二)“技术决定论”的界定与分类 238

(三)“技术决定论”的实质 241

二、唯物史观与“技术决定论”的分野 243

(一)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244

(二)社会形态问题 246

(三)历史创造者问题 247

三、唯物史观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 249

(一)唯物史观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49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技术决定论”辨析 251

(三)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53

(四)“科技人”与人的全面发展 256

第十一讲 论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 257

一、科学技术的双重社会效应 257

(一)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两重性 257

(二)马克思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引起的异化现象的深刻揭示 260

(三)导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原因 261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262

(一)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的争论 262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价值实现 264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 265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266

(二)科学技术社会调控的方式 266

第十二讲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 271

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概述 271

(一)逻辑实证主义 272

(二)证伪主义 273

(三)奎因与逻辑实用主义的兴起 273

(四)历史主义 274

(五)科学实在论 275

二、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争论的主要问题 275

(一)科学的本质 276

(二)科学的划界 281

(三)科学方法论 286

(四)形而上学 292

三、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评价 302

(一)值得吸收和借鉴之处 302

(二)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303

(三)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304

第十三讲 当代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307

一、当代科技革命是军事变革的最直接起因和最重要动力 307

(一)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308

(二)当代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范围新一轮军事变革浪潮 311

(三)当代科技革命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了最重要的动力 313

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 315

(一)发展方向——信息化 315

(二)基本目标——建设信息化军队 316

(三)基本途径——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 317

(四)战略步骤——两大阶段 318

(五)根本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319

(六)根本保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320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321

(一)加强高科技知识武装,努力实现思想观念变革 321

(二)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着力造就大批新型军事人才 323

(三)加快发展高新武器装备,推动国防科技实现新的跨越 325

(四)深化科技练兵,推动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跃升 326

(五)着眼联合作战,不断优化军队体制编制结构 327

(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军事理论 328

(七)以信息化为主导,完成机械化、信息化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330

主要参考文献 332

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