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 3
第一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
一、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 3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普及与发展 10
三、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4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18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18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8
第三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结构 24
一、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24
二、中央银行的结构 31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 36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41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 43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表现形式 44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48
四、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比较 51
第二章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61
第一节 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 61
一、不以营利为目的 61
二、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62
三、一般不支付存款利息 62
四、保证资产具有最大流动性 63
五、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原则 63
六、公开性 63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63
一、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 63
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71
三、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75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76
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再贷款业务 76
二、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79
三、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81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清算服务 83
一、中央银行清算服务系统的构成 83
二、中央银行提供清算服务的意义 88
三、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 89
四、清算系统中的风险及防范 90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93
一、经理国库业务 93
二、中央银行的会计业务 96
三、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业务 99
第三章 中央银行的经济与金融分析 107
第一节 中央银行经济金融分析的任务和方法 107
一、中央银行经济金融分析的任务 107
二、中央银行经济金融分析的方法 109
三、经济金融分析的几个基本概念 113
第二节 中央银行经济与金融分析的内容 115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 115
二、消费分析 124
三、投资分析 126
四、家庭收支分析 127
五、企业收支分析 130
六、财政收支分析 132
七、货币运行状况分析 134
八、国际收支分析 134
九、生产景气分析 137
十、价格与通货膨胀分析 139
第四章 货币与经济关系的理论 141
第一节 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141
一、早期的货币中性理论 141
二、关于货币非中性的理论 152
第二节 货币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理论 155
一、20世纪初的经济周期理论 156
二、20世纪20~30年代货币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理论研究 156
三、20世纪60年代关于货币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理论研究 158
第三节 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理论 160
一、早期关于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理论研究综述 160
二、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161
三、货币学派对外生货币论的拓展 161
四、新剑桥学派对货币“内生性”的论述 163
五、新古典综合派关于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的发展 164
第五章 货币供求理论 167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167
一、在进行宏观分析的同时,更注重微观的分析 167
二、日益丰富的影响因素 169
三、剑桥公式表述的理论模型 175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180
一、关于货币定义的扩展 181
二、关于货币供给模型 183
第三节 货币均衡理论的发展 189
一、威克塞尔的货币均衡理论 189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均衡理论 190
三、弗里德曼的货币均衡理论 192
第六章 利率理论 193
第一节 利率决定理论 193
一、由储蓄和投资决定利率的实际理论 193
二、由货币供求决定利率的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193
三、可贷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194
四、利率决定的一般均衡理论——IS—LM模型中的利率决定 194
第二节 利率对经济变量的作用研究 195
一、利率对物价的作用 195
二、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196
三、利率对货币供求的作用及其理论 197
四、利率对汇率的作用 197
第三节 利率政策理论 204
一、利率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204
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 206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209
第一节 通货膨胀理论 209
一、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 209
二、各种通货膨胀理论 212
三、各学派关于“滞胀”的解释 217
四、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理论 223
五、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223
六、通货膨胀的治理 226
第二节 通货紧缩理论 227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 227
二、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 227
三、通货紧缩的影响 230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233
第八章 货币政策 236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236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236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含义 238
三、货币政策目标间的关系 24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 244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 244
二、凯恩斯主义者的选择——利率 245
三、货币主义者的选择——货币供应量 245
四、现实中其他可作货币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变量 250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251
一、再贴现业务 251
二、公开市场操作 253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 255
四、消费者信用控制 256
五、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256
六、不动产信用控制 257
七、利率控制 257
八、信用配额管理 257
九、直接干预 257
十、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257
第四节 货币政策操作规则 258
一、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论 258
二、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论 258
三、美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新变化 260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 261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 262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运用的意义 262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263
第六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265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265
二、货币政策效果的约束因素 266
三、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267
第九章 金融监管的理论及其发展 271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含义与目标 271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 271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 271
三、金融监管的原则 272
四、金融监管的对象 273
第二节 金融监管理论及其演进 273
一、金融监管的产生和最早的金融监管理念 273
二、20世纪30~70年代的金融监管理论——现代金融监管理论的初步形成 276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监管过度理论的兴起 279
四、20世纪80年代从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的分析入手的适度监管理念的回归 282
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金融监管理论 287
六、金融监管的国际发展趋势 291
第三节 有效金融监管要素分析 295
一、金融监管体制 295
二、金融监管的依据——法律法规 301
三、金融监管内容与方法 304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评价 315
一、金融稳定的含义 316
二、金融稳定的决定因素 318
三、金融监管治理状况决定因素 320
四、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与适度监管 323
第十章 对银行业的监管(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328
第一节 对银行业监管的一般概述 328
一、银行业的具体监管目标 328
二、银行监管模式的演变 329
三、保证银行安全的“三道防线” 332
第二节 对内资商业银行的监管 339
一、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 339
二、制定审慎政策 342
三、对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 342
四、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控 347
五、对商业银行的现场检查 347
六、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银行风险评级 362
七、对有问题银行的处理 387
第三节 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389
一、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 389
二、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的重点与方法 391
三、对外资银行的评价及处置 394
第四节 存款保险制度 395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 395
二、西方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 395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 398
四、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401
五、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成要素 404
六、保险机构对有问题投保银行的处理方式 405
第五节 2001年出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有效银行监管 406
一、2001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内容、特点及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406
二、有效银行监管 412
第十一章 对银行业监管(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 415
第一节 对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 415
一、合作金融的发展及其特征 415
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 416
第二节 对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 422
一、上述机构的发展与功能定位 422
二、政府对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监管 427
三、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价与处置 434
第三节 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 436
一、政策性银行的特征与职能 436
二、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现状 438
三、政策性银行监管体制 438
四、金融监管当局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 439
五、对政策性银行监管过程中难以把握的几个问题 445
第十二章 对证券业的监管 447
第一节 概论 447
一、证券监管的含义 447
二、对证券业监管的目标 447
三、证券监管的理论基础 449
四、证券业监管的手段 455
五、证券业监管原则 458
六、证券业监管的范围 459
七、证券业监管体制比较 460
八、证券业监管的发展趋势 462
第二节 政府对证券业的监管 462
一、对证券发行与上市的监管 462
二、证券监管的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 466
三、证券交易监管 469
四、证券商的设立管理制度 475
五、证券商的财务责任和经营行为监管制度 475
六、证券投资者的保护制度 477
七、自律机构的监管 477
八、对衍生金融市场的监管 479
第十三章 对保险业的监管 486
第一节 保险监管概述 486
一、保险业的产生与发展 486
二、国家对保险业监管的必要性 489
三、保险监管机构 490
四、对保险业监管的目的 499
五、对保险业监管的模式 500
六、国家保险监督管理形式 501
七、保险监管的手段 502
第二节 对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 504
一、保险人资格的监督管理 504
二、保险公司的设立 504
三、保险公司的分设、变更与终止 508
四、保险公司的解散、撤销、破产及其清算 509
五、保险经营业务的监督管理 511
六、保险偿付能力的监督管理 518
七、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521
八、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管理 522
九、对外国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 523
第三节 对保险市场其他经营机构的监管 524
一、对保险代理人的监督管理 525
二、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督管理 528
三、对保险代理人的监管 530
四、对保险公证人的监管 533
五、保险公估人 533
第四节 保险责任 533
一、保险法律责任概述 533
二、承担保险法律责任的条件 534
三、保险法律责任的形式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