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问题的重要性 3
论证方法 4
史实证据 8
本书的结构 10
第一章 对现实主义大战理论的反思 12
动态差异理论 20
论证的意义 28
关于本书理论的逻辑问题 31
方法论:大战的定义 37
实际研究方法 39
第二章 对外政策选择与大战的可能性 48
模型概述 51
危机的引发与和解 57
冷战竞赛的初始阶段 69
各种理论假定的比较 74
第三章 德国的安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备 77
现行理论无法解释的经验难题 82
德国预防性战争情绪日益强烈 84
大战时间推迟:德国的战争计划(1911—1913年) 88
最后的接触:德国准备全面战争(1913—1914年) 96
1912—1913年巴尔干危机:避免预防性战争 100
德国国内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05
第四章 七月危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0
主要行为体的选择次序问题 113
7月初:构筑预防性战争平台 115
实施全面战争计划 119
决定命运的一个星期:7月26日至8月1日 126
第五章 苏联的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61
战争原因分析 162
酝酿已久的大战 168
军事集结阶段:1933—1936年 171
进入危机阶段:1936—1937年 176
年度危机与“抵制”:1938年1—12月 179
迈向深渊:1939年1—9月 184
以最大优势作战: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 188
最后的任务:“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1940年5月至1941年6月 193
第六章 两极体系、力量转化与冷战的起源:1945—1950年 203
关于冷战的论争 204
预防性遏制政策的起源:1945年 208
不惜代价夺取先机:长崎灾难之后的美国政策 226
美国1945年遏制政策的悲剧 230
斯大林对美国政策的反应与冷战的开始 235
美国1945—1950年的战略计划 239
第七章 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 247
1948年柏林危机 252
1961年柏林危机 255
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古巴导弹危机 262
尾声 293
第八章 大战:从伯里克利到拿破仑 295
伯罗奔尼撒战争 296
第二次布匿战争 299
1521—1556年法国—哈布斯堡王朝战争 303
三十年战争 306
路易十四战争 314
七年战争 322
拿破仑战争 327
第九章 论证的意义 336
现实主义与大战 337
体制形式、自由主义理论与大战 340
本书理论的现实意义 343
附录 352
索引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