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脂类代谢及其紊乱 1
第一节 血脂与脂蛋白 1
一、脂蛋白的分类 2
二、脂蛋白的化学组成 3
三、脂蛋白的结构 5
四、载脂蛋白的种类与结构 7
第二节 脂类代谢有关酶类和特殊蛋白质 15
一、与脂类代谢有关的酶类 16
二、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特殊蛋白 18
第三节 脂蛋白受体 20
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20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22
三、清道夫受体 23
第四节 脂蛋白代谢及高脂血症 25
一、脂蛋白代谢 25
二、脂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 27
三、高脂血症的分类 32
第2章 动脉粥样硬化 37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 37
一、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37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38
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检查 40
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 40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41
一、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41
二、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43
三、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44
四、凝血、纤溶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45
五、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46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征 47
一、正常动脉壁的结构 47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48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 48
四、不稳定斑块的病理学形态特征 50
第四节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51
一、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51
二、高脂血症病因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53
第五节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55
一、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等危症 55
二、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56
三、糖尿病的病理变化 59
第六节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60
一、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炎症的病理改变 61
二、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62
三、炎症与斑块破裂 64
四、治疗 66
第3章 血栓、止血及血液流变学 69
第一节 凝血途径 69
一、内源性凝血途径 69
二、外源性凝血途径 74
三、凝血的共同途径 75
第二节 抗凝血系统 76
一、肝素-抗凝血酶系统 77
二、蛋白C系统 77
三、组织因子抑制物途径 78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79
一、组成成分 79
二、纤溶系统的激活和调控 87
第四节 血液流变学 91
一、血液的黏度 91
二、血液的流动 93
第4章 心血管重构 99
第一节 生物活性分子与心室重构 99
一、生物活性分子的生物学特征 99
二、心室重构与心血管疾病 111
三、生物活性分子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 113
第二节 生物活性分子与血管重构 117
一、血管重构与主要心血管疾病 118
二、血管重构发生的机制 121
三、血管重构与生物活性分子 124
第5章 心脑血管病概述 130
第一节 流行病学 130
一、冠心病 131
二、脑血管病 135
三、高血压 138
四、糖尿病 140
第二节 心脏的解剖生理 143
一、心脏的解剖 143
二、心血管生理学 146
第三节 脑循环的解剖生理 149
一、脑循环系统的解剖 149
二、脑血管生理学 152
第四节 冠心病、脑卒中的诊断与分类 152
一、冠心病的诊断和分类 152
二、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分类 154
第五节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157
第6章 心力衰竭 161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 162
一、病因及诱因 162
二、临床表现 164
三、治疗 166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 168
一、病因 168
二、病理改变 169
三、病理生理改变 169
四、临床特征和心脏功能评价 173
五、治疗 174
第7章 异常脂蛋白血症 182
第一节 临床常见的高脂血症类型 182
第二节 高脂蛋白血症 184
一、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185
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188
第三节 低脂蛋白血症 190
一、原发性低脂蛋白血症 191
二、继发性低脂蛋白血症 191
第四节 血脂异常的防治 191
一、血脂异常流行特点 192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93
三、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节 195
四、药物治疗 196
五、治疗过程的监测 199
第8章 高血压 203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203
一、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203
二、高血压的分类和危险分层 204
三、高血压的测量 204
四、高血压的检查、诊断与临床评价方法 206
五、治疗 214
第二节 继发性高血压 214
一、肾实质性高血压 215
二、肾血管性高血压 216
三、球旁细胞瘤 218
四、库欣综合征 218
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19
六、嗜铬细胞瘤 222
七、Liddle综合征 223
八、多发性大动脉炎 224
第9章 冠心病 228
第一节 心绞痛 228
一、发病机制 228
二、临床分型 230
三、危险分层 233
四、临床检验 233
五、诊断要点 236
六、治疗原则 237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 238
一、发病机制 238
二、病理生理 239
三、临床表现 241
四、临床检验 242
五、诊断要点 244
六、治疗原则 244
第10章 其他心血管病 247
第一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247
一、病因和分类 247
二、病理及发病机制 247
三、临床表现 249
四、实验室检测 249
五、诊断 251
六、治疗 251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252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 253
二、病理及发病机制 253
三、临床表现 253
四、实验室检测 254
五、诊断 257
六、治疗 258
第11章 心脏移植与移植后的免疫反应和感染的治疗 260
第一节 心脏移植受者的选择 260
一、心脏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60
二、心脏移植受者的术前检查 263
第二节 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 265
一、心内膜活检 265
二、生化和免疫监测 269
三、免疫抑制药物浓度监测 271
第三节 心脏移植术后的感染 272
一、心脏移植术后的感染并发症 272
二、心脏移植术后特异性感染 277
三、病毒感染 280
第四节 真菌感染及治疗 287
一、常见的真菌感染 287
二、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进展 289
第12章 糖尿病 307
第一节 糖尿病诊断标准修正的背景 307
第二节 糖尿病新诊断标准 310
一、关于糖尿病的分型 310
二、糖尿病新诊断标准 311
第三节 糖尿病的诊断 313
一、临床表现 313
二、诊断与检查 313
第四节 糖尿病的治疗 315
一、治疗原则 315
二、糖尿病知识教育 315
三、饮食治疗 315
四、运动疗法 316
五、口服降糖药 316
六、胰岛素治疗 317
七、血糖控制目标 318
第13章 代谢综合征 320
第一节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和工作定义 320
一、代谢综合征新标准的颁布背景 320
二、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新标准 322
三、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新标准与以往定义的比较 322
四、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新标准意义 323
第二节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24
一、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 324
二、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 324
三、脂肪代谢和代谢综合征 325
四、环核苷酸依赖的磷酸二酯酶 326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326
六、神经内分泌因素 327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327
第14章 脑血管病 332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332
一、病因 332
二、分类 333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3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33
二、临床表现 334
三、辅助检查 336
四、诊断 337
五、鉴别诊断 338
六、治疗 338
七、预后 340
第三节 脑梗死 340
一、脑血栓形成 340
二、腔隙性脑梗死 349
三、脑栓塞 352
第四节 脑出血 35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357
二、临床表现 358
三、辅助检查 360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361
五、治疗 362
六、预后与预防 363
第五节 其他脑血管疾病 364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364
二、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366
三、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368
第15章 心脑血管疾病的实验诊断基础 371
第一节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与管理 372
一、标本的采集 372
二、标本的保存 379
三、标本的分离储存和转运 380
四、影响检验结果的生物学因素 381
第二节 心脑血管病检验项目的选择策略 385
一、临床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 385
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实验室指标 386
三、脑血管病的主要实验室指标 390
四、其他指标 391
第16章 临床常规血脂检查及其应用 395
第一节 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测定 395
一、血脂与脂蛋白的测定 396
二、载脂蛋白AⅠ及B的测定 420
三、几个重要的血脂计算指标 423
第二节 血脂水平的划分与应用 428
一、需要进行血脂检查的对象 428
二、血脂水平的划分标准 429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32
第三节 血脂测定的标准化 434
一、减少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 434
二、血脂测定的参考系统 436
三、血脂测定的标准化计划 438
四、我国血脂测定的标准化近况 438
第17章 心脑血管病的其他生化指标的检查 442
第一节 脂蛋白电泳 442
第二节 载脂蛋白AⅡ,CⅡ,CⅢ和E测定 446
第三节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448
第四节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450
第五节 RLP-C测定 453
第六节 其他脂质的测定 457
一、HDL亚组分胆固醇检测 457
二、游离脂肪酸测定 458
三、磷脂测定 460
四、LPO测定 461
五、Lp-X测定 462
第七节 同型半胱氨酸测定 463
第八节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测定 466
第18章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471
第一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发展沿革 471
第二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473
一、主要反映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474
二、主要反映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 482
三、主要反映心血管炎症的生物标志物 484
四、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与危险性的生物标志物 486
五、其他心脏生物标志物 491
第三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 492
第四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检测要求 493
一、心脏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前应了解的信息 493
二、心肌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标本采集时间 493
三、心脏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参考范围和临界值 494
四、心脏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时间要求 494
五、心脏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式 494
第19章 血栓、止血及血液流变学的检验 497
第一节 内皮细胞检查 497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 497
二、6-酮-前列腺素F1α抗原测定 497
三、去甲基-6-酮-前列腺素F1α抗原测定 498
四、血栓调节蛋白检测 498
五、血浆内皮素-1检测 499
第二节 血小板的检测 499
一、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 499
二、血小板黏附试验 500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 500
四、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4测定 501
五、P-选择素测定 501
六、血栓烷B2(TXB2)检测 502
七、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测定 502
八、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 503
第三节 凝血系统检测 503
一、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测定(APTT) 503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504
三、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 505
四、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 506
五、组织因子(TF)活性测定 507
六、凝血因子Ⅷ抗原测定 507
七、凝血因子Ⅸ,Ⅺ,Ⅻ,Ⅱ,Ⅴ,Ⅶ,Ⅹ抗原测定 507
八、组织因子抗原测定 508
九、纤维蛋白原检测 508
十、凝血酶原片段1+2测定 509
十一、纤维蛋白肽A测定 509
十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510
第四节 抗凝系统的检测 511
一、抗凝血酶检测 511
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 512
三、蛋白C检测 512
四、蛋白S抗原检测 513
五、抗活化蛋白C(APCR)试验 513
六、ProC Global试验 514
七、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检测 515
八、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检测 516
九、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因子Xa复合物(TFPI/FXa)测定 516
十、狼疮抗凝物质检测 517
第五节 纤溶系统的检测 518
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检测 518
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检测 518
三、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抗原总量检测 519
四、纤溶酶原检测 520
五、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检测 521
六、纤维蛋白单体检测 521
七、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 521
八、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 522
九、D-二聚体检测 522
十、FDP-D碎片检测 523
十一、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检测 523
十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检测 523
十三、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2抗原检测 524
十四、α2-纤溶酶抑制剂检测 524
十五、Bβ1~15与Bβ15~42的检测 525
第六节 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525
第七节 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528
一、纤溶系统的监测指标 528
二、溶栓后再栓塞的观察 529
三、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 529
四、蛇毒类降纤药的监测 531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的检查 531
一、全血黏度检测 531
二、血浆和血清黏度检测 533
三、红细胞聚集性检测 534
四、红细胞变形性检测(黏性检测法) 535
五、红细胞表面电荷检测(细胞电泳法) 535
六、血细胞比容检测 536
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 536
八、白细胞流变学检测方法 537
第20章 心血管病相关的病原生物学检查 541
第一节 概述 541
一、直接感染造成的心血管疾病 541
二、微生物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 543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检查 547
一、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幽门螺杆菌 547
二、幽门螺杆菌的血清学诊断 549
三、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 550
四、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 550
五、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芯片 551
第三节 肺炎支原体检查 553
一、形态学检查 554
二、支原体培养 555
三、血清学诊断试验 555
四、基因诊断法 556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检查 557
一、病毒分离 558
二、血清抗体检测 558
三、基因诊断法 561
第五节 其他病原微生物检验 562
一、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 562
二、肺炎衣原体检测方法 569
三、柯萨奇病毒检测方法 571
四、EB病毒检测方法 573
五、单纯疱疹病毒检测方法 574
六、艾滋病病毒检测方法 576
第21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580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 580
一、利多卡因 580
二、奎尼丁 583
三、普鲁卡因胺 587
四、美西律 590
五、胺碘酮 592
第二节 强心苷 595
第三节 免疫抑制药 600
一、环孢素 600
二、他克莫司 603
第22章 心脏移植相关的临床检验 608
第一节 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609
第二节 心脏移植中抗群体反应性抗体 612
第三节 交叉配型 614
第四节 其他相关配型 615
第五节 免疫抑制药物血药浓度检测 623
环孢素、他克莫司 623
第六节 其他病毒学检测 624
一、巨细胞病毒(CMV) 624
二、EB病毒(EBV) 625
第七节 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 626
第八节 其他与移植关联的项目检测 626
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626
二、常见传染病病原学检测 627
三、细菌学检测 628
第九节 在心脏移植术检验项目合理选择和应用 628
第23章 心脑血管病的遗传学检查 631
第一节 基本技术和原理 631
一、基因多态性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631
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方法及原理 632
第二节 脂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 637
一、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 637
二、ApoB基因多态性分析 640
三、Apo(a)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645
四、其他脂类代谢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 646
第三节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649
一、MTHF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649
二、CBS基因多态性分析 651
第四节 凝血因子基因多态性分析 652
一、凝血因子?A亚基基因多态性分析 652
二、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分析 654
三、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分析 655
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多态性分析 656
第五节 其他基因多态性分析 657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658
二、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分析 659
三、ATⅡR1基因多态性分析 661
附录A 心脑血管病防治相关的常用国际互联网网址 664
附录B 与心脑血管病实验诊断有关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参考范围 670
附录C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参考范围 679
附录D 临床有关激素项目检验参考范围 693
附录E 维生素及其他有关项目检验参考范围 698
附录F 尿液及有关项目检验参考范围 702
附录G 临床免疫学检验参考范围 705
附录H 临床遗传学检验参考范围 711
附录I 其他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检验参考范围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