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特征与结构 3
第一节 说文化义 3
第二节 本体异构、社区异构与代际异构 16
第三节 从“两”、“俩”区别说到义位对应 25
第四节 语素、结构与词汇量 32
第五节 兼职程度副词 39
第六节 “绿”的义位结构分析 42
第二章 发展与沉积 54
第一节 戏说“指鹿为马” 54
第二节 “望洋”现象的语言文化阐释 64
第三节 “溇”、“葑”的方言地名义考辨 75
第四节 “绿色,,的扩张 78
第五节 “小姐”贬化的背后 83
第六节 “银行”别义 88
第三章 调节与创新 99
第一节 语言缺漏面面观 99
第二节 词汇缺漏与言语调节 111
第三节 谐音数字话 122
第四节 说不完的多音多义 131
第五节 新意动与《牵手》的流行 136
第六节 从校园歇后语的发展看传媒的影响 140
第四章 诠释与效应 154
第一节 从说“语”解“文”到语文教育 154
第二节 “湖”“海”之争与地名经济学 169
第三节 “落”义出新与《春晓》别解 175
第四节 比喻义与喻的歧解 182
第五章 命名与品位 193
第一节 名风里的民风 193
第二节 低位品名的文化属性 197
第三节 丑名文化蠡测 204
第四节 “同志”回归及其他 211
第六章 引进与消化 218
第一节 对语言洋化与同化的思考 218
第二节 外词译音法 224
第三节 原形、异文与洋化 235
第四节 谈汉语回流词的文化吐纳 246
第五节 谐译,在词法与辞格之间 257
第七章 方法与使命 269
第一节 汉语规范中的观念问题 269
第二节 论汉语规范化的层次性 274
第三节 语言规范与言语规范 280
第四节 论全球化语境下的外来词规范 291
第五节 后方言词汇及其规范 302
第八章 语用与选择 314
第一节 “定金”与“订金” 314
第二节 SARS与“非典” 320
第三节 “哈恩”和“汉” 324
第四节 “明日黄花”与“昨日黄花”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