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与实施 1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1
1.1 增长的极限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化 1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1.2.1 发展 2
1.2.2 可持续性 3
1.3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 5
第2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8
2.1 理论上的发展与行动上的转变 8
2.1.1 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8
2.1.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 9
2.1.3 行动上的转变 11
2.2 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执行 12
第3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 14
3.1 中国有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研究和方案 14
3.2 中国的环境状况 19
3.3 “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目标 21
3.4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采取的重大环保措施 26
第4章 构建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29
4.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 29
4.2 和谐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 30
第2篇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3
第5章 环境伦理观 33
5.1 环境伦理观的由来 33
5.2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35
5.3 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 37
5.4 环境伦理观对发展观的影响 39
第6章 公众参与 44
6.1 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44
6.2 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必须是公众参与的过程 45
6.3 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47
6.4 中国的公众参与 49
第7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53
7.1 环境规划 53
7.2 环境管理 57
第8章 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 70
8.1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 70
8.1.1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构成 70
8.1.2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制度 72
8.1.3 新的环境立法趋势 76
8.2 加强环境执法 76
第9章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81
9.1 经济手段概述 82
9.2 制定经济手段的基本原则 85
9.3 经济手段的分类及对各种手段的评价 86
第10章 科技进步 91
10.1 科学技术进步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91
10.2 可持续科技成果的识别标准 92
10.3 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群组 94
第11章 从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社会 98
11.1 清洁生产 98
11.2 循环经济 100
11.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09
第12章 环境污染防治 116
12.1 水污染防治 116
12.2 大气污染防治 121
12.3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26
12.4 噪声污染防治 132
第3篇 人地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35
第13章 人地系统理论概述 135
13.1 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 135
13.2 协调人地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138
第14章 人地系统的研究方法 142
14.1 传统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42
14.2 发展中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46
14.3 综合集成技术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51
第15章 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实例研究 161
15.1 区域人地系统数值仿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的湖北省襄樊市为例 161
15.2 突变理论在环境建模中的应用研究 182
第4篇 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195
第16章 生态城市的提出与实践 195
16.1 生态城市的提出 195
16.2 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198
第17章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 206
17.1 生态城市的定义 206
17.2 生态城市的特征 207
17.3 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208
17.4 生态城市的内容和要求 209
第18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11
18.1 规范指标体系 211
18.2 科学设定建设目标 214
18.3 推行绿色账户,推进国民核算体系的转型 215
第19章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以武汉市为例 219
19.1 总纲 219
19.2 编制流程 222
19.3 生态功能区划与自然资源账户 223
19.4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动态仿真 225
19.5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225
19.6 生态功能修复与建设 227
19.7 环境质量综合整治 228
19.8 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形象设计 229
19.9 重点建设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建设 230
第20章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32
20.1 研究意义 232
20.2 理论方法 234
20.3 实证研究 240
20.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5
第21章 长江经济产业带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55
21.1 长江经济产业带建设与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55
21.2 加强长江流域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56
21.3 加强对长江经济产业带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及规划的研究 259
21.4 建立长江产业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构想 265
参考文献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