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本书的主要目的 1
二、本书的研究思路 7
三、本书的基本观点 11
四、本书的章节安排 16
第一章 真值逻辑批判(第一批判) 21
第一节 引子:一个常识 21
第二节 逻辑学及其“真”主题 24
一、逻辑学的学科体系概貌 24
二、逻辑学与真理观 28
三、“真”是现有逻辑学的共同主题 29
第三节 关于真值逻辑的基本说明 35
一、什么是真值逻辑 35
二、逻辑学的几个重要范畴区分 35
三、区分十足的真值逻辑和扭曲的真值逻辑 39
四、真值逻辑的主要特征 40
第四节 “真”是真值逻辑的预设 46
第五节 真值逻辑的思想根源 55
第六节 真值逻辑不足以穷尽世界的丰富性 58
第七节 真值逻辑的理论缺陷及出路 61
第二章 实体观批判(第二批判) 66
第一节 实体观与真值逻辑的关系 66
一、实体观与真理观 66
二、实体观是真值逻辑的本体论背景 69
三、真值逻辑是实体观的守护神 70
第二节 实体观的思想根源 71
第三节 实体观的困境 72
一、还原主义的尽头是二元分裂 72
二、科学主义的迷梦 76
三、唯真理论 81
四、真值逻辑之罪 82
第四节 世界不是绝对的实体 84
第三章 关系观批判(第三批判) 87
第一节 关系观的兴起 87
第二节 真值逻辑下的几种关系怪论 90
一、神秘主义和直觉主义 90
二、诡辩论和怀疑论 97
三、整体论和生机论 100
四、中立一元论和实践一元论 104
第三节 极端的关系实在论 106
第四节 扭曲的关系观 114
第五节 关系观与境界观 114
一、纯粹关系观的特点 114
二、纯粹关系观的境界主题 120
三、境界的遗忘 124
第六节 境界逻辑初步 125
一、“境界”释义 125
二、境界与层次 127
三、层次性研究中的误区 131
四、境界观念在思维框架中的地位 133
五、关于境界的逻辑是否可能 134
第七节 现象学方法就是初步的境界逻辑 136
一、对“现象学”的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136
二、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137
三、对现象学方法的质疑 141
四、层次性(或意义的环节性)是现象学方法的逻辑底蕴 145
五、现象学方法是揭示境界层次的方法 151
六、用境界逻辑的眼光深化胡塞尔对意识结构的分析 163
第八节 境界逻辑与真值逻辑 165
第九节 唯境界论的误区 166
第十节 世界不是纯粹的关系 167
第四章 逻辑学主题批判(第四批判) 170
第一节 作为思想统帅的逻辑学主题 170
第二节 “真”主题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后果 174
第三节 同时包含了真和境界的逻辑学是否可能 176
一、真与境界的统一 176
二、真与境界不能相互归约 177
三、第三条道路:辩证的二重性 177
第四节 辩证观及其二重性主题 178
一、论辩推理的有效性与逻辑学主题 178
二、有效性与“真”主题 179
三、有效性与“境界”主题 180
四、有效性的充要条件 180
五、统一的“可构建性”主题 181
六、“可构建性”主题的逻辑学意义 187
第五节 世界是实体与关系的统一 192
第一章 逻辑学的前提论证 198
第一节 被忽视的逻辑学前提论证 198
一、何谓前提论证 198
二、前提论证要解决的问题 200
三、前提论证的意义 201
四、前提论证的艰巨性 201
五、忽略前提论证是导致以往逻辑学不足的根源 204
第二节 怎样为逻辑学奠基 207
一、什么是逻辑学奠基 207
二、为理性大全奠基时遇到的困难 209
三、结构单元或者构造环节 210
四、第一种奠基:经验论及其困境 210
五、第二种奠基:先验论及其困境 211
六、第三种意见:放弃奠基及其后果 213
七、第三种意见的另一重含义 214
第三节 相关逻辑学的奠基策略 215
一、寻找突出重围的契机 215
二、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216
三、经验论的地基是:经验本身即被经验 216
四、“经验本身即被经验”意味着整体论 217
五、先验论的两个教条 218
六、先验论的支柱是:怀疑本身不被怀疑 218
七、“怀疑本身不被怀疑”意味着还原论 219
八、经验论与先验论在二重性意义上等价 220
九、对第三种意见的二重性理解 222
十、第三种奠基:二重论 222
第四节 相关逻辑学的二重性对象和二重性立场 225
一、逻辑学基本问题 225
二、逻辑学基本问题的二重性 229
三、广义统一性与广义自然主义 232
四、广义统一性的二重性 233
第五节 逻辑学的二重性研究机制 237
一、思与反思的二重性 237
二、角色变换 238
三、角色变换导致构造对象与理解意义相统一 240
四、问题的解答与问题的本身相统一 240
第二章 实体与关系的逻辑 242
第一节 实体及其逻辑后果 242
一、独立、隔绝、静止 243
二、肯定、被构造 243
第二节 关系及其逻辑后果 243
一、关联、过渡、运动 244
二、否定、构造 244
第三节 实体与关系的对比总结 244
第三章 相关与辩证二重性 246
第一节 何谓相关 246
一、相关的定义 246
二、相关即二重性 247
第二节 若干常见的二重性范畴组 248
一、逻辑学领域的二重性范畴组 248
二、哲学领域的二重性范畴组 249
第四章 逻辑学基本定律 250
第一节 相关与二重法 250
第二节 什么是逻辑学基本定律 252
第三节 对基本定律的证明 252
第四节 基本定律的逻辑学意义 253
一、基本定律是对二重性的表达 253
二、确立了二重性的基本性、普遍性和唯一性 254
三、为相关逻辑学奠定基础 254
第五节 相关使得结构单元与构造环节互动 255
第六节 分元、分层与分重 257
第七节 三点论及其等价性 258
第五章 反身重构 259
第一节 反身性与严格意义上的层次性 259
一、什么是反身性 259
二、从构造到重构 263
三、严格层次性的两个逻辑判据 265
四、两个判据的等价性 269
第二节 反身性的机制 270
一、存在就是相关 270
二、存在转移及其三个条件 270
三、创立意义与构造对象 271
四、反身替代 273
第六章 基本格局 277
第一节 关系的环节与实体的平台 277
第二节 格局的定义 279
第三节 基本格局的系列 280
第四节 广义认识能力的自然次序 281
一、认识能力与直观形式 281
二、直观形式的反身重构 283
三、直观形式的基本格局序列 284
四、实证材料方面的有关情况 285
第七章 对基本格局的进一步扩展:格局谱系 288
第一节 导致扩展格局概念的三个问题 288
第二节 格局观念下的透视及其不对称性 289
第三节 透视及其不对称性是格局扩展的依据 289
第四节 层次嵌套 290
第五节 格局的谱系方式 291
第六节 谱系树 292
第八章 格局谱系的互孪与反身 294
第一节 互孪和互孪体的定义 294
第二节 互孪体是真值逻辑的逻辑空间 295
第三节 构建的互孪与反身 297
第九章 格局分析与境界定位 299
第一节 格局是世界的逻辑结构 299
一、世界“收拢”即为相关 299
二、世界“打开”即为格局 299
三、任何现象都是一个格局 299
第二节 格局与范式 301
第三节 对复杂系统的逻辑解析 302
一、一般系统论及其症结 304
二、系统的二重性结构 308
三、复杂系统是一个反身迭代系统 309
四、格局谱系是系统的逻辑结构 310
第四节 怎样进行格局分析和境界定位 312
第五节 对生命现象的格局分析 318
第六节 格局分析和境界定位的逻辑学意义 323
第十章 相关逻辑与矛盾辩证法 326
第一节 矛盾辩证法的不足 326
一、悬案:“矛盾”究竟为何物? 326
二、一本糊涂账:混淆 336
三、爱吹牛的“事后诸葛”:难以操作 345
四、“万金油”:随意性 358
第二节 矛盾就是指相关 361
第三节 相关逻辑是对矛盾辩证法的修正和发展 363
一、矛盾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活的灵魂” 363
二、相关逻辑对矛盾辩证法的改造 364
三、相关逻辑是辩证法的第三阶段形态 365
第十一章 相关逻辑与形式逻辑 369
第一节 形式逻辑的三大阶段形态 369
第二节 形式化的本质 372
一、已完成的就是被超越的 372
二、任意形式化 373
第三节 形式逻辑的反身重构 375
第四节 普遍的分布式结构 376
第五节 对自然语言的初步考察 379
第十二章 范畴论 384
第一节 范畴论的目的、任务和困难 384
第二节 形式逻辑与范畴论 392
第三节 现象学与范畴论 394
第四节 相关逻辑的范畴论 396
第五节 范畴论是沟通当代四大思潮的枢纽 397
第一章 网络是系统的逻辑模型 401
第一节 从系统到网络 401
第二节 “网络”释义 402
第二章 相关是网络的逻辑核心 404
第一节 从网络到相关 404
第二节 相关是逻辑还原的终点 409
第三节 相关是对逻辑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体现 409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逻辑学意义 410
第三章 将意向性改造为相关性 412
第一节 意识的意向性结构 412
第二节 三个意义上的意向性 413
第三节 相关性是意向性的逻辑底蕴 415
第四章 现象的逻辑 418
第一节 三种研究立场与三种本质观 418
一、经验论:本质即经验中的对象给予 418
二、先验论:本质即直观中的自身给予 419
三、二重论:二重性的辩证本质 419
第二节 现象域的构造与重构 425
一、现象是对象与意义的相关 425
二、意义的环节与对象的层次 428
三、现象域的等级结构 430
第一章 总论 435
第一节 相关—二重性—格局 435
第二节 相关是本体论的逻辑基础 436
第三节 二重性是认识论的逻辑原则 437
第四节 格局是方法论的逻辑依据 438
第二章 本体论 440
第一节 何谓存在? 440
一、对存在的第一种追问——实体观:存在者怎样 440
二、对存在的第二种追问——关系观:谁?存在着 441
三、对存在的第三种追问——辩证观:谁?怎样 443
第二节 续论何谓存在 445
一、本原还是本源 445
二、结构单元还是构造环节 447
三、主词还是谓词 447
第三节 存在就是“存在者—存在着” 449
一、对存在样式的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449
二、广义存在样式的二重性 449
三、说“存在”等于说“相关” 450
第三章 认识及其逻辑机制 452
第一节 机械还原与现象学还原 452
第二节 抽象本质及其结构还原的抽象机制 454
第三节 直观本质及其构造还原的直观机制 457
第四节 辩证本质及其辩证还原的格局分析方法 461
第一章 对哲学史的格局分析 465
第一节 思想史的四个阶段和三条路线 465
第二节 实体观的历史变迁 468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具体实物 468
二、传统形而上学中的抽象实体 471
三、近、现代哲学中的原子事实 476
四、当代哲学中的原子世界 479
第三节 实体观的历史演化所说明的问题 481
第四节 康德的先验之路 482
第五节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之路 488
第二章 数学的逻辑 492
第一节 数学基础的二重性 492
第二节 对数的格局分析 495
一、数是势与序的统一 495
二、运算方式序列与数的等级结构 496
三、数的反身重构与历史演化 503
第三节 数学的明天 505
一、还有新的运算方式吗 505
二、巨运算与关于巨的函数 506
三、巨函数的现实模型 507
第三章 力学的二重性基础 508
第一节 力学基础中存在的问题 508
第二节 物理现象的构造和重构 511
第三节 物理世界是物质与运动的相关 513
第四节 运动的环节与物质的层次 515
第五节 物理与数学为什么具有统一性 522
尾声 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