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与湖泊碳的生物地球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金明,徐永福,胡维平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030201434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是世界上首次对中国近海、湖泊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模式的系统研究的总结报道,一些现象和规律属首次发现,具有创新性。主要阐述了中国近海、湖泊碳参与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了水体碳的存在形态、界面通量及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体碳收支模式,估算了水体碳储库及收支的强度。

第一章 海洋碳循环过程的研究概况 1

第一节 近海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概况 1

一、全球变化与海洋碳循环 1

二、海洋碳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 3

三、海气界面碳的交换与海洋碳源汇 6

四、近海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 9

五、中国近海碳循环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分析 10

第二节 海洋碳的迁移转化与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 18

一、营养盐的水平与变化对海洋中碳迁移转化的影响 18

二、海水酸碱度与海洋碳迁移转化的关系 21

三、氧化还原环境对碳迁移转化的控制作用 23

第三节 海水颗粒有机碳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27

一、海水中POC的地球化学特征 28

二、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 32

三、POC与营养盐的耦合关系 35

第四节 海洋碳的分析测定方法 38

一、海水溶解无机碳的简易测定方法 38

二、海洋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无机碳的测定 44

第五节 近海碳收支过程研究的样品采集 49

一、长江口枯水与丰水季节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9

二、南黄海综合调查与北黄海沉积物样品的获得 52

三、胶州湾碳收支研究航次 54

参考文献 56

第二章 中国近海海水碳收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63

第一节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海水无机碳体系的地球化学特征 64

一、长江口海域海水溶解无机碳 64

二、南黄海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 85

三、胶州湾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 98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碳通量 102

一、长江口海域海-气界面碳通量 102

二、南黄海海-气界面碳通量 108

三、胶州湾海-气界面碳通量的月际变化 110

四、渤、黄、东海海-气界面碳通量 113

第三节 影响与控制海水无机碳体系与碳源汇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因素 120

一、影响长江口海域的水文、化学及生物因素 120

二、影响南黄海海域海水溶解无机碳与碳源汇强度因素的分析 158

三、胶州湾海水溶解无机碳与碳源汇强度的控制体系 162

第四节 长江口海域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163

一、长江口水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164

二、长江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170

三、有机碳与颗粒有机氮、磷及浮游生物的关系 177

第五节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及对POC垂直沉降的影响 191

一、长江口海域海水中的POC 191

二、颗粒有机碳垂直转移量的估算方法 198

三、东海丰水期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及其对POC垂直通量的影响 202

第六节 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206

一、秋冬季节 DOC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206

二、DOC与浮游生物、水文结构和化学耗氧量(COD)的关系 212

三、DOC变化趋势分析 216

参考文献 219

第三章 中国近海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及氮、磷、硅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227

第一节 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的无机碳 227

一、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碳 228

二、影响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因素的分析 247

三、不同形态无机碳的相互转化及其在碳循环中的贡献 259

第二节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无机碳 273

一、胶州湾海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碳 273

二、影响胶州湾海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因素的分析 276

三、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的关系 279

第三节 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283

一、胶州湾沉积物中高含量的生源硅与浮游植物生长硅限制的关系 283

二、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磷来源的分析 288

第四节 黄海沉积物中氮、磷对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贡献 296

一、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粒度结构 296

二、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对氮循环潜在贡献的分析 312

三、南黄海沉积物中氮、磷的来源 324

四、北黄海柱状沉积物氮的地球化学特征 332

参考文献 342

第四章 中国近海环流与北太平洋对人为碳的吸收 347

第一节 中国近海环流模式 347

一、概述 347

二、中国近海环流模式介绍 350

三、中国近海环流数值模拟 359

四、中国近海资料同化 378

第二节 北太平洋对人为碳的吸收 390

一、概述 390

二、模式描述 392

三、模拟结果 396

参考文献 416

第五章 太湖的碳收支过程 424

第一节 太湖水-气界面碳交换特征 424

一、太湖的自然地理概况 424

二、太湖水-气界面CO2与CH4通量日变化特征 427

三、CO2通量年变化 434

四、CH4与CO2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8

第二节 太湖水体碳的形态与时空变化特征 449

一、太湖水体碳的储存形态 449

二、太湖水体碳的水平分布 451

三、太湖水体碳的垂直变化 460

四、太湖水体碳的时间变化 463

第三节 太湖沉积物有机碳的时空变化与沉积物-水界面交换 470

一、太湖沉积物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470

二、太湖碳的沉积速率 479

三、沉积物-水界面碳的交换 481

第四节 太湖的水陆碳交换与碳收支 487

一、太湖水陆碳交换 487

二、太湖碳的收支 489

参考文献 493

第六章 武汉东湖的碳收支过程 494

第一节 研究概述 494

一、湖泊碳循环研究的基本情况 494

二、湖泊碳的形态、碳库以及碳循环特点 495

三、本研究的特点 497

四、所研究的典型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自然地理概况 498

五、长江中下游湖水碳与氮、磷的比较 501

第二节 东湖与保安湖扁担塘的水-气界面碳通量 504

一、东湖水-气界面的碳通量 504

二、保安湖扁担塘沉水植被对水-气界面碳通量的影响 514

第三节 东湖的沉积物碳库、碳收支及长江中下游湖水碳与氮、磷的关系 521

一、武汉东湖沉积物中的碳 521

二、东湖碳收支的估算 524

三、长江中下游湖水中的碳、氮与磷的关系 525

参考文献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