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 14
第一节 文学政治功利性强化与工农兵文艺思潮高扬 14
第二节 三次文艺批判运动与极左文艺思潮发展 20
第三节 “双百”方针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兴起 27
第四节 “反右斗争”与虚假浪漫主义思潮蔓延 31
第五节 文艺政策调整与极左文艺思潮反扑 36
第六节 极左文艺思潮统治与文学的浩劫 41
第二章 诗歌 48
第一节 概述 48
第二节 贺敬之·郭小川 54
第三节 闻捷·李瑛 62
第四节 旧体诗词 69
第三章 小说 76
第一节 概述 76
第二节 梁斌·杨沫·罗广斌、杨益言 82
第三节 杜鹏程·吴强·曲波 90
第四节 赵树理·柳青·周立波·孙犁 97
第五节 李劼人·姚雪垠·周而复·欧阳山 106
第六节 茹志鹃·李準 117
第七节 萧也牧·路翎 122
第四章 戏剧文学 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第二节 老舍·田汉 133
第三节 陈其通·沈西蒙 141
第四节 戏曲与歌剧 147
第五章 散文 153
第一节 概述 153
第二节 杨朔·刘白羽 160
第三节 秦牧·邓拓 170
第一章 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 179
第一节 文艺界拨乱反正与“两为”方针提出 179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恢复、发展与嬗变 188
第二章 诗歌 198
第一节 概述 198
第二节 艾青·公刘·邵燕祥·流沙河 203
第三节 绿原·曾卓·牛汉 213
第四节 舒婷·北岛·顾城 217
第三章 小说 226
第一节 概述 226
第二节 刘心武·周克芹·从维熙·冯骥才 234
第三节 王蒙·张贤亮·古华 245
第四节 蒋子龙·高晓声·贾平凹 257
第五节 张洁·谌容·戴厚英 267
第六节 张承志·梁晓声·路遥 277
第七节 陆文夫·汪曾祺·邓友梅 286
第八节 魏巍·徐怀中·李存葆 295
第四章 戏剧文学 306
第一节 概述 306
第二节 崔德志·苏叔阳·李龙云 312
第三节 丁一三·沙叶新·高行健 320
第五章 散文 329
第一节 概述 329
第二节 巴金·杨绛 336
第三节 贾平凹·邵燕祥 346
第六章 报告文学 355
第一节 概述 355
第二节 徐迟·黄宗英·柯岩 363
第三节 理由·陈祖芬·乔迈 373
第一章 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 383
第一节 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批判 383
第二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 393
第三节 转型期文学的尴尬与多元走向 401
第二章 诗歌 410
第一节 概述 410
第二节 韩东·于坚·海子 416
第三节 翟永明·伊蕾 420
第三章 小说 428
第一节 概述 428
第二节 韩少功·阿城·扎西达娃 432
第三节 苏童·莫言·余华·格非 440
第四节 马原·残雪·刘索拉 451
第五节 郑义·李锐·刘醒龙 460
第六节 张炜·陈忠实 467
第七节 凌力·唐浩明·二月河 474
第八节 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 482
第九节 铁凝·毕淑敏·张欣 493
第十节 通俗小说现象 502
第十一节 “官场”小说现象 506
第四章 戏剧文学 513
第一节 概述 513
第二节 刘锦云·魏明伦 516
第五章 散文 523
第一节 概述 523
第二节 余秋雨 532
第六章 报告文学 540
第一节 概述 540
第二节 李延国·钱钢·贾鲁生·胡平 547
第三节 赵瑜·卢跃刚·李鸣生·何建明 558
第一章 台湾文学思潮和台湾文学发展基本态势 573
第一节 “战斗文艺”的猖獗、衰落与怀乡文学流行 574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 578
第三节 乡土文学思潮的流变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 585
第四节 多元化文学景观的形成 593
第二章 台湾诗歌 600
第一节 概述 600
第二节 纪弦·覃子豪·痖弦·洛夫·余光中 604
第三节 文晓村·白萩·吴晟·蒋勋·非马 618
第三章 台湾小说 630
第一节 概述 630
第二节 欧阳子·王文兴·七等生·丛甦·李昂 636
第三节 聂华苓·於梨华·白先勇 641
第四节 钟理和·林海音 654
第五节 陈映真·黄春明·宋泽莱 660
第六节 琼瑶 671
第四章 台湾散文 678
第一节 概述 678
第二节 梁实秋·琦君·王鼎钧 681
第三节 三毛·余光中 690
第五章 香港文学 698
第一节 概述 698
第二节 诗歌 711
第三节 小说 716
第四节 散文 724
第五节 通俗文学 728
后记 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