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土壤 1
一、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 1
(一)土壤母质 1
1.成土的岩石、矿物 1
2.风化作用 1
3.母质的类型 3
(二)土壤形成 4
1.土壤发生和发育 4
2.土壤形成 5
(1)土壤形成综述 5
(2)成土过程 6
3.土壤微形态 8
(1)土壤微形态综述 8
(2)微形态特征 9
(三)土壤发生层、剖面与诊断层 12
1.土壤发生层与土层 12
(1)土层综述 12
(2)主要土层 12
2.土壤剖面 15
3.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6
(1)诊断层 16
(2)诊断特性 16
(3)诊断项目的细分 18
(四)土壤分类 19
1.土壤分类综述 19
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21
(1)有机土纲 21
(2)人为土纲 22
(3)灰土纲 23
(4)火山灰土纲 23
(5)铁铝土纲 24
(6)变性土纲 24
(7)干旱土纲 25
(8)盐成土纲 26
(9)潜育土纲 27
(10)均腐土纲 28
(11)富铁土纲 29
(12)淋溶土纲 31
(13)雏形土纲 33
(14)新成土纲 37
(15)土类的词首(试用) 40
(16)亚类的形容词(试用) 40
3.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41
(1)铁铝土土纲 41
(2)淋溶土土纲 42
(3)半淋溶土土纲 42
(4)钙层土土纲 43
(5)干旱土土纲 43
(6)漠土土纲 43
(7)初育土土纲 44
(8)半水成土土纲 44
(9)水成土土纲 45
(10)盐碱土土纲 45
(11)人为土土纲 45
(12)高山土土纲 46
4.其他土壤名称 47
(1)俗用土壤名称 47
(2)曾用土壤发生分类名称 49
(五)土壤分布与区划 57
二、土壤调查、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58
(一)土壤调查 58
1.一般概念 58
2.定位 58
3.调查尺度与比例尺 58
4.土壤调查方法 58
5.土地调查 59
6.地形测量 59
(二)土壤制图 59
1.综述 59
2.制图学 62
3.专题制图 63
4.地图制印 63
5.地图类型 64
6.调查、制图设备 65
(三)遥感 66
1.一般概念 66
2.航空遥感 67
3.卫星遥感 68
4.航天遥感 69
5.遥感产品与感光材料 69
6.图像处理 71
7.图像处理功能模块 73
(四)地理信息系统 73
1.概论 73
2.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74
3.软件技术 74
4.计算机辅助制图 74
5.组织与机构 74
6.地球资源观察与定位系统 75
7.地理信息系统 75
8.数据库系统 76
9.地理信息系统硬件 76
10.介质与耗材 76
11.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77
12.空间数据库 77
13.专题数据库 78
14.GIS制图 78
15.空间变异性分析制图 80
16.GIS空间分析 83
17.数字高程模型 84
18.虚拟地理信息系统 84
19.GIS人工智能与模型 85
20.数字地球 86
(五)网络与信息共享 87
1.网络类型 87
2.网络系统及设备 87
3.网络通信协议 87
4.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87
三、土壤质地和结构 87
(一)土壤颗粒和粒级 87
1.土壤颗粒综述 87
2.颗粒分级 88
3.粒径分析(机械分析) 90
(二)土壤质地 92
1.土壤质地综述 92
2.质地名称 92
(1)砂质土 92
(2)壤质土 92
(3)粘质土 93
(4)砾质土 93
(三)土壤结构 93
1.土壤结构综述 93
2.结构发育 94
3.结构类型 94
(四)土壤孔性 96
1.土壤密度和土粒密度 96
2.土壤孔隙状况 97
(五)土壤力学和电磁性 98
1.土壤力学 98
(1)结持度 99
(2)塑性 99
(3)粘性 99
(4)剪切力 100
(5)摩擦力 100
(6)膨胀与收缩 101
(7)穿透阻力 101
(8)压实性 101
(9)其他性质 102
2.土壤电磁性 102
四、土壤水、气、热 103
(一)土壤水分形态 103
(二)土壤含水量 105
1.土壤含水量综述 105
2.含水量测定 107
3.土壤水分状况类型 108
(三)土壤水能态 108
1.土水势 108
2.土壤[水]吸力 108
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108
(四)土壤水流和溶质运移 109
1.土壤水流 109
2.溶质运移 110
(五)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 110
1.渗透与渗漏 111
2.蒸发与蒸腾 111
3.脱水与干燥 112
4.供水与排水 112
(六)土壤空气 113
(七)土壤热状况 114
(八)物质循环建模 115
五、土壤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表面性质 116
(一)矿物一般用语 116
(二)层状硅酸盐矿物及其结构 117
(三)土壤粘土矿物类型 118
1.硅酸盐粘土矿物 118
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119
(四)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119
1.土壤胶体综述 119
2.土壤胶体表面类型 120
3.土壤胶体的表面电荷 121
(1)电荷综述 121
(2)永久电荷 122
(3)可变电荷 122
(4)正、负电荷 122
(5)电荷零点 122
4.土壤胶体的表面电位 122
(1)电位综述 122
(2)双电层 123
(3)电荷密度 124
5.土壤胶体的动电性质 124
(1)动电电位 124
(2)凝胶与溶胶 124
(3)絮凝与分散 124
六、土壤的表面化学反应 125
(一)离子吸附与解吸 125
1.离子的类型及性质 125
(1)离子活度 126
(2)水合与水解 127
2.离子吸附与解吸 128
(1)吸附综述 128
(2)阴、阳离子吸附 129
(3)解吸 129
3.离子交换与交换量 129
(1)离子交换综述 129
(2)阳离子交换 130
(3)阳离子交换量 130
(4)盐基交换量 131
(5)阴离子交换 131
(二)土壤酸碱性 131
1.酸碱反应综述 131
2.土壤酸性 132
3.土壤碱性 133
4.土壤缓冲性 133
(三)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134
(四)土壤电导 136
(五)土壤离子扩散 136
(六)土壤络合反应 136
(七)土壤化学固定与沉淀 137
(八)土壤腐蚀性 137
1.土壤腐蚀综述 137
2.防腐蚀 138
(九)土壤化学动力学 138
七、土壤生物类别与微生物生理 140
(一)土壤生物 140
1.生物一般用语 140
2.土壤动物 140
3.土壤微生物 141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42
1.原核微生物 142
(1)细菌 142
(2)放线菌 143
(3)蓝细菌 143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143
2.真核微生物 144
(1)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144
(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144
(3)酵母菌 144
(4)丝状真菌—霉菌 144
(5)蕈菌 145
(三)病毒 145
1.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145
2.四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145
(1)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145
(2)植物病毒 146
(3)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146
(4)昆虫病毒 146
3.亚病毒 146
(1)类病毒 146
(2)拟病毒 146
(3)朊病毒 146
八、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与生态 147
(一)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及其控制 147
1.微生物的营养 147
(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47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47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147
2.微生物的代谢 147
(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147
(2)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149
3.微生物的培养 149
(1)培养器皿和营养物 149
(2)培养方法 150
(3)培养基的类型 150
(4)微生物测定 151
4.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152
(1)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152
(2)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152
(二)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54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54
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155
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156
4.基因工程 157
5.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157
(三)微生物的生态 157
1.环境中的微生物 157
(1)土壤中常见的微生物 157
(2)水体中的微生物 158
(3)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 158
2.微生物同植物的共生关系 159
(1)根瘤菌和植物共生 159
(2)弗兰氏放线菌和植物共生 160
(3)蓝细菌和其他生物共生 160
(4)真菌和植物共生 160
(5)植物内生和寄生微生物 161
3.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161
(1)碳循环 161
(2)氮素循环 162
(3)硫素循环 164
(4)磷素循环 164
(四)微生物的应用 164
1.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接种剂) 164
(1)根瘤菌接种剂 164
(2)固氮菌接种剂 164
(3)促生细菌剂 164
(4)菌根菌剂 165
2.微生物农药 165
(1)微生物杀虫剂 165
(2)微生物杀菌剂 165
3.微生物与有机废物处理 165
(1)堆肥 165
(2)沼气发酵 166
4.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166
5.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166
6.微生物与工业发酵 166
7.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167
九、土壤有机质、酶及其他生物分子 168
(一)土壤有机质 168
1.综述 168
2.非腐殖物质 170
(1)糖类物质 170
(2)含氮物质 170
3.腐殖物质 170
4.土壤有机质转化 171
(二)酶 172
1.综述 172
2.酶的种类 172
(1)酶的分类 172
(2)几种重要的酶 172
(3)土壤酶 172
3.酶的催化性质 173
(三)蛋白质 174
1.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174
(1)蛋白质的结构 174
(2)蛋白质的性质 175
2.蛋白质分类 175
(1)单纯蛋白质分类 175
(2)结合蛋白质分类 175
(3)蛋白质功能分类 175
3.氨基酸的种类与性质 176
(1)蛋白质中的氨基酸 176
(2)非蛋白质氨基酸 176
(3)氨基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176
(四)核酸 176
(五)碳水化合物 177
1.碳水化合物种类 177
(1)单糖 177
(2)寡糖 177
(3)三糖 177
(4)四糖 177
(5)多糖 177
2.糖代谢 178
(六)脂类化合物 178
1.单纯脂类 178
2.复合脂类 178
3.衍生脂类 178
十、土壤养分形态、转化和有效性 179
(一)土壤养分概述 179
1.土壤养分形态与转化 179
(1)土壤养分形态 179
(2)土壤养分转化 179
2.土壤养分有效性与养分供应 179
(1)土壤养分有效性 179
(2)土壤养分供应 180
3.养分循环与平衡 181
(1)养分流 181
(2)养分循环 181
(3)养分平衡 182
(二)大量元素 182
1.土壤氮素 182
(1)土壤氮素形态 182
(2)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183
(3)自然界的氮素循环 185
2.土壤磷素 185
(1)土壤磷素形态 185
(2)土壤磷的转化 186
(3)自然界磷素循环 187
3.土壤钾素 187
(1)土壤钾素形态 187
(2)含钾矿物 188
(3)土壤钾的固定与释放 188
(三)中量元素 189
1.土壤钙素 189
(1)土壤钙素形态 189
(2)含钙岩石、矿物 189
2.土壤镁素 189
(1)土壤镁素形态 189
(2)含镁岩石、矿物 189
3.土壤硫素 190
(1)土壤硫的形态 190
(2)自然界的硫素循环 190
(四)微量元素及其他有益元素 191
1.土壤硼 191
(1)土壤硼的形态 191
(2)含硼矿物 191
2.土壤钼 191
(1)土壤钼的形态 191
(2)含钼矿物 191
3.土壤锌 191
(1)土壤锌的形态 191
(2)含锌矿物 191
4.土壤锰 191
(1)土壤锰的形态 191
(2)含锰矿物 191
5.土壤铁 192
(1)土壤铁的形态 192
(2)含铁矿物 192
6.土壤铜 192
(1)土壤铜的形态 192
(2)含铜矿物 192
7.土壤硅 192
(1)土壤硅的形态 192
(2)含硅矿物 192
8.土壤钴 192
9.土壤硒 192
(1)土壤硒的形态 192
(2)含硒矿物 192
10.稀土 193
十一、土壤质量的调控与提高 193
(一)土壤质量综述 193
1.土壤肥力质量 193
2.土壤环境质量 193
3.土壤健康质量 193
(二)土壤肥力因素 193
(三)土壤退化与培肥 194
1.土壤退化 194
2.土壤改良与培肥 195
(四)盐碱土改良 197
1.盐碱土综述 197
2.土壤盐碱化 198
3.盐碱土改良 199
十二、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199
(一)土壤侵蚀 199
1.侵蚀综述 199
(1)侵蚀类型 199
(2)侵蚀特征 200
(3)侵蚀地貌 201
2.水力侵蚀 202
(1)水蚀类型 202
(2)水蚀方式 203
3.风力侵蚀 203
(1)风蚀综述 203
(2)沙漠与荒漠化 203
(3)沙尘暴 205
4.重力侵蚀 205
(1)重力侵蚀综述 205
(2)泥石流 206
5.土壤侵蚀调查与预报 206
(1)土壤侵蚀强度 206
(2)坡度 206
(3)降雨、径流与入渗 207
(4)水土流失与产沙 208
(5)土壤侵蚀分布与制图 209
(6)土壤侵蚀模拟与预报 209
(7)土壤侵蚀危害与防治 209
(二)水土保持 210
1.水土保持综述 210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211
3.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213
4.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214
第二部分 植物营养与肥料十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与缺素症状 216
(一)植物营养综述 216
(二)植物体内的元素 217
1.植物的必需元素 217
2.有益元素 217
3.稀土元素 217
4.有害元素 218
(三)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218
1.物质的组成成分或内含物 218
2.对生理过程或作用的影响 218
(四)养分交互作用 220
1.综述 220
2.互补作用 221
3.协同作用 221
4.拮抗作用 221
5.抑制作用 221
6.竞争 221
7.其他作用 221
(五)植物缺素与诊断 222
1.植物缺素与其他损害 222
2.营养诊断 222
(1)诊断综述 222
(2)植物体内养分状况 223
3.缺素症状 223
(1)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224
(2)叶部症状 224
(3)生长上的表现 226
(4)对籽粒、果实和成熟等的影响 227
(5)养分失调动植物病症 227
十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和同化 230
(一)养分吸收 230
1.综述 230
2.细胞对养分的吸收 230
(1)生物膜 230
(2)被动吸收 231
(3)主动吸收 232
3.胞饮作用 233
4.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233
(1)根系生物学特性 233
(2)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 236
(3)离子进入根部导管 237
5.叶片营养 237
(二)植物体内养分运输 237
1.短距离运输 237
2.长距离运输 237
(三)植物对无机养分的同化 238
1.氮素的同化 238
(1)硝酸盐的同化 238
(2)氨的同化 238
(3)生物固氮 238
2.硫酸盐的同化 239
3.磷酸盐的同化 239
十五、肥料种类与性质 239
(一)肥料种类综述 239
1.按化学成分 239
2.按营养元素数量 240
3.按营养成分含量(浓度) 240
4.按现有国家有关标准 240
5.按肥效的持久性 240
6.按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 240
7.按肥料的物理性质 240
8.按肥料的化学性质 241
9.按肥料反应性质 241
10.按是否含氯 241
11.按施用对象或部位 241
12.生物肥料 241
13.其他 241
(二)大量元素肥料 242
1.氮肥 242
(1)铵态氮肥 242
(2)硝态氮及硝铵态氮肥 242
(3)酰铵态氮肥 242
(4)氰氨态氮肥 243
(5)缓效氮肥 243
2.磷肥 243
(1)酸法磷肥 243
(2)热法磷肥 245
3.钾肥 245
4.复混肥料 245
5.缓释和控释肥 246
(三)中量元素肥料 246
1.石灰和含钙物质 246
2.镁肥和含镁物质 247
3.硫肥 247
(四)微量元素及其他有益元素肥料 248
1.硼肥 248
2.钴肥 248
3.铜肥 248
4.铁肥 249
5.锰肥 249
6.钼肥 249
7.锌肥 249
8.硅肥 249
(五)有机肥料 249
1.综述 249
2.粪尿肥和厩肥 250
3.秸秆肥和堆沤肥 251
4.绿肥 251
(1)豆科绿肥 251
(2)非豆科绿肥 252
(3)水生绿肥 252
5.土杂肥 252
(六)肥料的性质 253
1.肥料的物理性质 253
2.肥料的化学性质 254
(七)肥料的生产与管理 255
1.肥料生产 255
(1)综述 255
(2)固定单质氮的方法 255
(3)磷矿和钾矿的开采与处理 255
(4)混合肥料生产 256
(5)控释肥料生产 257
2.肥料管理 257
十六、肥料的合理施用和肥料效应 258
(一)施肥原理 258
(二)养分管理与合理施肥 259
(三)施肥技术 260
1.施肥时期 260
2.施肥方法 260
3.施肥量与施用次数 261
4.氮肥增效剂 261
(1)硝化抑制剂 262
(2)脲酶抑制剂 263
(四)肥料效应与肥料经济学 263
十七、试验、取样与分析 264
(一)生物试验 264
1.田间试验 264
(1)综述 264
(2)试验设计 265
(3)试验效应 266
2.盆栽试验 267
(1)盆栽法 267
(2)土培 267
(3)砂培 267
(4)水培 268
(5)其他培养试验 268
(二)取样 269
1.取样技术 269
2.取样工具 270
3.取样点和样品 271
4.样品制备 272
(三)分析 273
1.分析综述 273
(1)分析化学的任务 273
(2)样品预处理 274
(3)分析质量的控制 274
2.分析化学方法 275
(1)定性分析方法 275
(2)定量分析方法 276
3.容量分析法 277
(1)酸碱滴定法 277
(2)沉淀滴定法 278
(3)络合滴定法 278
(4)氧化还原滴定法 278
4.仪器分析法 278
(1)色谱分析法 279
(2)电化学分析法 281
(3)光学分析法 282
(4)核磁共振波谱法 284
(5)质谱分析法 284
5.实验室设备 285
第三部分 生态 288
十八、生态综述 288
(一)生态学分支学科 288
1.按生物水平对象分 288
2.按生物学分类分 288
3.按栖息地类型分 288
4.按应用门类分 289
5.边缘学科 289
6.其他 289
(二)有关用语 290
十九、生物与环境 294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294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 294
1.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295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95
3.生态位 296
二十、生物种群 296
(一)种群的分布数量特征 297
1.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97
2.种群密度 297
3.种群的年龄和性别 297
(二)种群的增长 298
(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调节 298
(四)种群的相互关系 299
1.种内关系 299
2.种间关系 299
二十一、生物群落 300
(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300
1.群落的基本特征 301
2.群落的种类组成 301
3.群落的数量特征 301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 302
(三)群落的演替 302
(四)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303
1.植物群落分类 303
2.生物群落的排序 303
3.主要植被类型 303
二十二、景观生态 303
(一)综述 303
1.景观生态学研究 303
2.景观类型 304
3.景观的其他表述 304
(二)景观要素 305
1.斑块 305
2.廊道 305
3.基质 306
(三)景观结构 306
1.综述 306
2.景观结构分析 306
(1)景观指数 306
(2)景观多样性指数 306
3.尺度分析 307
4.景观动态 307
5.景观功能 308
6.景观评价 308
7.景观生态规划 308
二十三、生态系统 309
(一)综述 309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310
1.生物组分 310
2.非生物组分 310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310
1.结构的基本原理 310
2.层次系统 311
3.耗散结构 311
4.食物链与食物网 311
(1)食物链 311
(2)食物网 312
5.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312
6.生态效率 312
(四)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312
(五)生态系统的功能 313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13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14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314
(六)生态系统主要类型 315
二十四、生态保护与管理 316
(一)生态退化与恢复 316
1.生态敏感性与脆弱性 316
2.生态退化 317
3.生态恢复 318
(二)生态建设 319
1.生态农业等的建设 319
(1)生态农业 319
(2)生态产业 319
(3)生态示范区 320
2.生态工程 320
3.生态经济 321
(三)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321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321
2.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理论 322
3.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22
4.生态保护 323
(四)生态安全 323
1.生态风险评价 323
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24
第四部分 资源 325
二十五、资源综述 325
(一)一般用语 325
(二)资源学科体系 326
1.资源科学 326
(1)基础资源学 326
(2)应用资源学 326
(3)区域资源学 327
2.资源技术学 327
(1)资源技术学 327
(2)资源工程学 327
3.资源管理学 328
(1)资源法学 328
(2)资源政策学 328
(3)资源经济学 328
二十六、资源类型 328
(一)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328
1.自然资源 328
2.社会资源 328
(二)自然资源类型 329
1.按资源特征区分 329
(1)耗竭性资源 329
(2)非耗竭资源 329
2.按资源的地理区分 329
(1)矿产资源 329
(2)土地资源 330
(3)水资源 330
(4)生物资源 332
(5)气候资源 333
(6)海洋资源 333
(7)特种遗产资源 333
二十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33
(一)资源调查与评价 333
(二)资源开发 333
(三)资源利用 334
1.高效利用 334
2.循环利用 334
3.废物资源化 335
4.资源利用评价 335
二十八、资源保护与管理 335
(一)资源保护 335
(二)资源管理 336
(三)资源经济 336
二十九、资源与发展 337
(一)资源承载力 337
(二)资源胁迫 337
(三)科学发展 337
三十、土地资源 339
(一)土地综述 339
1.一般用语 339
2.土地质量 340
3.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 341
(1)土地生产力 341
(2)土地承载力 342
(二)土地类型 342
1.山地、丘陵 342
2.高平地 343
3.平地 343
4.低湿地 344
(三)土地利用类型 345
1.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分类 345
(1)种植业用地 345
(2)林业用地 345
(3)牧业用地 346
(4)渔业用地 346
(5)一产建设用地 346
(6)采掘业用地 346
(7)制造业用地 346
(8)建筑业用地 347
(9)基础公用事业用地 347
(10)流通部门用地 347
(11)服务部门用地 347
(12)未利用土地 348
2.土地利用类型其他用语 348
(1)耕地 348
(2)林地 350
(3)草地 350
(4)建设用地 350
(5)未利用地 351
(6)土地交错带 352
(四)土地利用 352
1.土地利用综述 352
2.土地合理利用 353
3.土地利用变化 353
4.土地开垦 355
(五)土地保护与管理 355
1.土地保护 355
2.土地管理 355
3.土地评价与规划 356
4.土地经济与土地政策 357
(1)土地经济 357
(2)土地政策 357
第五部分 环境污染与防治三十一、环境 359
(一)环境类别 359
(二)环境问题 360
(三)环境保护 362
1.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 362
(1)环境背景值 362
(2)环境容量 363
2.环境退化与环境危害 363
(1)环境退化 363
(2)环境危害 364
3.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 364
(1)环境治理 364
(2)环境保护 365
4.环境与发展 366
5.其他 366
(四)环境科学 368
三十二、环境污染与防治 369
(一)环境污染 369
1.综述 369
2.污染类型 370
3.污染范围与污染程度 370
4.污染负荷与污染指数 371
5.耐污与污染指示生物 372
6.污染科学 372
(二)污染源 372
1.综述 372
2.污染源类型 372
(1)按造成污染的原因分 373
(2)按排放的空间分布分 373
(3)按排放的时间间隔分 373
(4)按排放地点的流动性分 374
(三)污染物 374
1.综述 374
2.污染物类型 375
(1)按污染物来源分 375
(2)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分 375
(3)按污染物形态分 375
(4)按污染物性质分 375
(5)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分 375
(6)按污染物持久性分 375
(7)其他类型 376
(四)排放 376
1.排放 376
2.污染物排放 377
(五)净化 377
1.净化 377
2.自净 378
(六)降解 378
1.降解 378
2.生物降解 379
3.非生物降解 381
(七)污染危害 381
1.概述 381
2.污染影响 382
3.化学污染物的危害 382
(八)污染防治 382
1.概述 382
2.防治原则与防治目标 383
3.防治规划与防治措施 383
4.防治技术、设备与收费 384
5.污染监测 384
6.防污立法 385
三十三、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毒作用 385
(一)化学污染物及其基本性质 385
1.概述 385
2.重要污染元素和无机物 386
3.有机污染物 387
4.化学污染物的基本性质 387
(二)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388
1.综述 388
2.物理过程 388
3.物理化学过程 388
4.化学过程 389
5.生物性迁移过程 390
(1)转运 390
(2)吸收 390
(3)分布 390
(4)代谢转化 390
(5)排泄 391
(6)蓄积 391
(7)生物浓集 391
6.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消除过程 391
(三)化学污染物的毒作用 391
1.毒物 391
2.中毒 392
(1)综述 392
(2)毒作用类型与机制 393
(3)解毒 393
3.毒性 394
(1)综述 394
(2)毒性类别 394
(3)毒性程度 394
(4)毒性试验 394
4.毒害作用 395
(1)致病性 395
(2)致突变 396
(3)致畸性 396
(4)致癌作用 396
(5)致死效应 397
5.剂量效应 397
(1)综述 397
(2)致死剂量 398
(3)有效剂量 398
(4)容许剂量 398
三十四、大气污染与防治 399
(一)大气组成与基本性质 399
1.成层作用 399
2.大气组成 400
3.大气基本性质 400
(二)大气污染 400
1.综述 400
2.大气污染物 401
(1)无机污染物 401
(2)有机污染物 401
3.大气污染源 402
4.大气颗粒物 403
(1)大气颗粒物种类 403
(2)大气颗粒物的其他表述 403
(3)大气颗粒物来源 404
(4)颗粒物危害 404
5.光化学烟雾 405
6.居室污染 405
(三)大气污染治理 406
1.综述 406
2.颗粒污染物的去除 407
(1)干法除尘 407
(2)湿法除尘 407
(3)过滤除尘 407
(4)静电除尘 407
3.气态污染物的去除 408
(1)净气技术 408
(2)除臭 408
(3)烟气脱硫 409
(4)烟气脱氮 409
4.大气质量与监测 409
(四)大气污染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410
1.温室效应 410
(1)温室气体 410
(2)气候变暖 411
(3)碳减排 411
2.臭氧层破坏 412
3.酸雨 412
三十五、水体污染与防治 413
(一)水分子结构与水的类别 413
1.水分子结构 413
2.水的类别 413
(二)水体污染 414
1.概述 414
2.水质指标项目 415
3.有机污染物 416
(1)单环芳烃化合物 416
(2)多环芳烃化合物 416
(3)酚类化合物 417
(4)氯代化合物类 417
(5)三卤代甲烷类化合物 417
(6)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417
(7)有机氮化合物 417
(8)金属有机化合物 418
(9)表面活性物质 418
4.水污染源 418
5.亏氧作用 418
6.富营养化 418
7.污染水体污水带及其优势藻类 419
8.水质监测 420
(三)污水、废水 420
1.概述 420
2.城市、农村污水 421
3.工矿污水、废液 422
4.成分不同的废水 423
5.污水排放 424
(四)污水处理方法 424
1.概述 424
(1)水污染控制 424
(2)污水净化 424
(3)污水处理 425
2.物理法 425
3.化学法 426
4.物理化学法 427
5.生物法 427
(1)活性污泥法 428
(2)生物膜法 430
(3)生物塘法 430
6.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431
7.废液、废油处理 431
8.污水脱色、脱氮等 431
9.污水再利用 432
三十六、土壤污染与防治 432
(一)土壤环境 432
1.土壤背景值 433
2.土壤环境容量 433
(二)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 433
1.土壤污染源 434
(1)工业与城市排放 434
(2)农业污染源 434
(3)生物污染源 434
(4)放射性物质 434
2.土壤污染物 434
(1)无机污染物 434
(2)有机污染物 435
(3)土壤生物污染 437
(4)放射性物质 437
(三)污染土壤修复 437
1.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437
2.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439
(1)概述 439
(2)生物修复方法 439
3.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 439
4.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 440
(四)农药污染 440
1.综述 440
2.农药种类 442
3.农药残留 443
4.农药降解 444
5.农药污染 444
(五)肥料污染 444
(六)固体废物污染 445
1.综述 445
2.废弃物来源 445
(1)农业废物 445
(2)工业废物 446
(3)矿业废物 447
3.废弃物处理 447
(1)综述 447
(2)废物处理方法 448
(3)废物利用 448
4.垃圾 449
(1)综述 449
(2)垃圾处理方法 450
5.污泥 452
(1)综述 452
(2)污泥处理方法 453
三十七、放射性和噪声等的污染 454
(一)放射性污染 454
1.综述 454
2.环境放射性来源 454
3.放射性的危害与防护 454
4.放射性废物处理 455
5.放射性监测 456
(二)电磁辐射污染 456
(三)噪声污染 456
1.噪声 456
2.噪声来源 457
3.噪声危害 457
4.噪声控制 457
(四)热污染 458
(五)光污染 458
三十八、环境管理 458
(一)环境质量 458
1.质量标准 459
2.质量指数 459
3.质量评价 459
4.质量检定 459
(二)环境影响及其评价 460
1.环境影响 460
2.环境影响评价 460
3.环境风险评价 460
(三)环境管理 461
1.环境机构 461
2.环境管理 461
3.环境经济 462
4.环境卫生 462
5.环境移民 463
(四)环境规划与工程 463
1.环境调查 463
2.环境决策 463
3.环境规划 464
4.环境工程 464
5.环境技术 465
(五)环境监测 465
(六)环境政策与法规 466
第六部分 农业技术 469
三十九、种植制度、栽培与管理 469
(一)农业类型 469
(二)种植制度 471
1.一般用语 471
2.复种与熟制 471
3.间套作 472
4.轮作与连作 472
(三)栽培与管理 473
1.栽培制度 474
2.设施栽培与无土栽培 474
3.播种 475
4.育苗移栽 476
(1)育苗 476
(2)移栽 477
5.其他田间管理 477
(1)覆盖 477
(2)除草与病虫害防治 477
(3)化学调控 478
(4)收获与贮藏 478
(5)其他 478
四十、土壤耕作 478
(一)耕作综述 478
(二)耕作制 480
(三)耕作措施 481
1.土壤基本耕作 481
2.表土耕作 481
四十一、农田灌溉 482
(一)灌溉综述 482
1.灌溉方式 482
2.节水灌溉 483
3.灌溉设施 483
(二)农田水分循环与平衡 484
1.降水 485
2.灌溉 485
3.蒸发与蒸腾 486
4.土壤渗漏 486
5.地表径流 487
6.地下水补给 487
(三)农田灌溉技术 487
1.漫灌 487
2.沟灌与畦灌 488
3.喷灌 488
4.滴灌 488
5.渗灌 488
(四)农田排水 489
四十二、农作物抗逆性、产量与品质 490
(一)抗逆性 490
1.逆境生理 490
2.抗寒性 491
3.抗热性 492
4.抗旱性 492
5.抗涝性 492
6.抗盐性 493
7.抗病性 493
8.抗虫性 493
9.抗倒状 493
10.其他抗性 493
(二)产量与效益 493
1.产量 493
2.效益 496
(三)产品品质 497
1.食品与品质综述 497
2.外观形态 498
3.感官反应 498
4.营养成分 498
5.加工、贮藏性能 499
四十三、农业生物技术 500
(一)细胞 500
1.细胞结构与形态 500
2.细胞分裂 500
3.细胞工程 501
(二)遗传与变异 502
1.染色体 502
2.遗传 503
3.变异 504
(三)现代分子生物学 505
1.核酸 505
(1)DNA和RNA 505
(2)核酸结构 506
(3)复制 506
(4)转录翻译 507
(5)翻译 507
(6)修复 508
2.基因 508
(1)基因种类 508
(2)基因互作 509
(3)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509
3.蛋白质和酶 510
4.常用基因工程技术 512
(1)微生物培养 512
(2)载体和质粒 514
(3)研究技术及方法 514
四十四、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517
(一)实验数据的整理与标准化 517
1.量和单位 517
2.数据整理与数和数值的修约 518
3.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519
(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520
1.质量控制 520
2.质量保证 521
(三)基本数理统计 522
1.概率和分布 522
2.基本数理统计 524
3.抽样与抽样检验 527
(四)数据处理中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529
(五)数据处理中的计算机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