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纲前言 3
第一章 教学概论 6
第一节 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6
第二节 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12
第三节 教授论与学习论 18
第四节 教学与教育 22
第五节 关于“以教学为中心” 26
第二章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 29
第一节 什么是元学习 29
第二节 认知结构与元学习 30
第三节 一般心理结构与元学习 34
第四节 知识结构与元学习 35
第五节 元学习概念的教学论意义 37
第三章 教学要素 41
第一节 要素是什么 41
第二节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43
第三节 基本要素 44
第四节 进一步的分析 46
第五节 对要素的不同划分 48
第六节 不同层次的要素 49
第七节 教学要素层次系统 51
第四章 教学规律 53
第一节 科学的,还是艺术的 53
第二节 两种论说的比较 57
第三节 教学规律的一般论说 63
第四节 特质性规律 65
第五节 因果性规律 72
第六节 结构性规律 80
第五章 教学过程 84
第一节 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84
第二节 思维结构与过程 85
第三节 一般心理结构与过程 90
第四节 教学过程理论评述 95
第五节 学生的学习过程 99
第六节 教学设计及其依据 105
第七节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109
第六章 教学目的 116
第一节 为了青少年 117
第二节 人力开发 119
第三节 怎样理解全面发展 122
第四节 教学的社会目的 125
第五节 教学的经济目的 128
第六节 教学目的的综合性 131
第七节 谁眼中的教学目的 133
第八节 人力学意义下的教学目标分类 135
第九节 层次分析与目标分类 147
第十节 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学科背景 151
第七章 教学内容 156
第一节 教学内容与课程 157
第二节 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 160
第三节 课程体系的演变及其背景 163
第四节 课程体系的结构分析 173
第五节 文理关系与价值结构 180
第六节 教材内容演变因子 193
第七节 教材的序与教材编写 201
第八章 教学环境 214
第一节 环境与教学 214
第二节 环境与课程 217
第三节 隐性课程概念 218
第四节 隐性课程的特点分析 221
第五节 隐性课程建设 226
第九章 教学原则 232
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特性与地位 233
第二节 教学原则制订的必要性问题 236
第三节 教学原则体系的科学性问题 241
第四节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的问题 244
第五节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 249
第六节 关于系统性问题 260
第七节 智力培养与心力培育相协调的原则 264
第八节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协调的原则 272
第九节 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协调的原则 286
第十节 收敛思维发展与发散思维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292
第十一节 深入与浅出相协调的原则 303
第十二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协调的原则 312
第十三节 对本体系的分析 321
第十章 教学细则、方法和手段 326
第一节 教学细则51 326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 371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具体类型 373
第四节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380
第五节 称得上艺术的方法 382
第六节 教师的语言 387
第七节 教学媒体 390
第八节 人工智能与教师面临的问题 392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与管理 399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399
第二节 班级教学与班主任 404
第三节 教务处——学校第一处 409
第四节 教学法规与民主 411
第五节 校长靠什么进行管理 414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418
第一节 对谁评价 418
第二节 评价体系 420
第三节 谁来评价 423
第四节 评价原则 425
第五节 考试的实在意义 428
第十三章 教学论与学科 436
第一节 教学论学者的学科背景 436
第二节 教学论学者与学科专家的合作 439
第三节 教学论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必然性 440
第四节 学科教学论的现状与前景 443
第十四章 教学论的科学化问题 447
第一节 规律性探讨与规范性探讨的界限问题 448
第二节 概念及其地位问题 452
第三节 论证及其方式问题 456
第四节 内在联系问题 460
第五节 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464
第六节 自由学术探讨 468
第七节 我们是否也承担责任 470
教学原则今论前言 477
第一章 教学原则研究历史概况 479
1 夸美纽斯的论述 479
2 凯洛夫的论述 482
3 布鲁纳的论述 486
4 我国学者的论述 491
5 学科教学论中的论述 494
6 高等教育学中的论述 496
第二章 教学原则研究评述 498
1 凯洛夫原则体系评述 498
2 “理论联系实际”被当作教学原则的必要性如何 500
3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被当作教学原则的必要性如何 513
第三章 教学原则的地位 521
1 教学原则概念 521
2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过程 523
3 教学原则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532
4 教学原则与教学组、教学方法 537
第四章 教学原则的制订 545
1 制订教学原则的必要性 545
2 制订教学原则的依据 550
3 制订教学原则的四条标准 556
第五章 教学原则之一:智力培养与心力发展相结合 561
1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意义 561
2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应注意的事项 563
3 关于这一教学原则含义的进一步解说 570
4 智力的培养与心力的培养,两者结合的进一步论说 578
5 心力地位再议 581
6 心力培养与隐性教育 583
第六章 教学原则之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593
1 知识传授的含义 594
2 能力培养的含义 598
3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601
4 知识在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05
5 能力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作用 609
6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贯彻 613
第七章 教学原则之三: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结合 618
1 力的结构分析 618
2 操作力浅释 621
3 思维力细述 624
4 思维与实行 628
第八章 教学原则之四:收敛思维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相结合 630
1 几个概念的介绍 631
2 发散思维专论 637
3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相互作用 640
4 “收敛思维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相结合”原则的贯彻 642
5 开发右脑 647
第九章 教学原则之五:深入与浅出相结合 654
1 深入浅出释义 655
2 深入与浅出的关系 656
3 深入浅出是原则还是方法 658
4 深入浅出原则的认识论根据 662
5 深入浅出原则的心理学基础 666
6 深入浅出原则的方法论问题 669
7 深入浅出原则的若干子原则 675
8 逻辑途径的考虑 694
第十章 教学原则之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704
1 师生关系分析 705
2 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712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的贯彻 721
第十一章 我们的体系 726
1 结构分析 726
2 完备性 728
3 相容性 732
4 独立性 735
5 简练性 736
6 一点哲学思考 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