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新探索 3
新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3
两种新的公有制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5
新公有制形式出现的客观必然性 9
全民所有制改革的尝试——成都无缝钢管厂考察报告 11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 11
灵活选择企业的经营形式 15
企业内部所有制的多样化 16
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正确选择——从成都无缝钢管厂看承包制 25
“包”与“保”的辩证关系 26
计划目标管理与奖金分配的科学化 28
处室专业经济责任制 30
外销利润包干 32
基数利润加增长利润分成 32
工资总额随上缴税利挂钩浮动 33
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 34
科研项目承包责任制 35
自创利润补差 35
单项与多项承包 36
搞活大中企业的若干问题 38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48
理论与原则 48
一年的实践 53
面对市场改善经营 56
市场机制与经济体制改革 60
市场机制的模式 60
市场机制的机理 77
市场机制的制约 95
开放:走向繁荣的历史选择 114
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选择 114
伟大实践的新概括 117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21
几个争论的问题 124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131
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131
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的大变动 133
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 138
国外模式与我国中西部省区战略的调整 141
外向型经济的模式 141
中部省区引起的共振 143
西部省区决策的调整 150
沿海战略的实施与四川的对策 160
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调整 160
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确立 163
沿海战略实施对四川经济发展的震荡 167
更新观念 走出盆地 170
建立开放型经济 调整发展政策 171
简短的结论 196
实行两个调节后的几个新问题 198
保护竞争与取消保护政策 199
两个调节中的技术封锁问题 202
两个调节中的市场信息 205
两个调节的进一步结合 208
再生产过程总量均衡及其循环 213
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的测定 213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均衡与循环 219
总供求矛盾的理论分析 226
市场: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 232
市场与市场体系 232
现阶段市场体系与运行机制 236
初级阶段市场问题再研究 239
价格模式转换与市场发育的探讨 248
价格模式转换是市场体系形成的关键 248
加快市场发育是价格模式转换的条件 255
强化市场的组织与建设 260
价格模式转换中价格总水平的宏观控制 268
物价上涨过猛不能归罪价格改革 269
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顺利推进价格模式转换的条件 272
宏观上对物价总水平调控 274
价格模式转换过程中物价总水平的调控机制 279
地区封锁: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反动 284
值得注意的倾向 284
地区封锁的危害性 284
原因与对策 287
启动需求:市场走出低谷的有效选择 289
判断失误:需求仍然过旺 289
居民储蓄:不具威胁的“老虎” 290
启动消费需求:会重新导致市场紧张 292
启动投资需求:会造成新的过热 293
经济运行失控与宏观调节机制 294
经济运行失误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 294
导致经济运行失控的理论分析 298
创建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机制 300
西进:中国发展战略大调整 308
两个大局的宏观构想 308
东西部差距在扩大 310
富饶的贫困 314
西进:大开发 大战略 大思路 323
历史的机遇 326
论不发达地区发展新概念 330
西南不发达地区发展新概念 330
西北不发达地区发展新概念 339
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 350
大开发应有新思路 350
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新思路 351
把成都建成新的战略支撑点 357
论反贫困战略 363
推行反贫困战略的重大意义 363
建立反贫困战略机制的艰巨性 366
实施反贫困战略的障碍 371
反贫困思路要创新 373
政策要向实施反贫困战略倾斜 377
集聚社会力量推行反贫困战略 381
论建立和发展特色经济 386
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切入点 386
内涵:体系与发展 389
发展特色农业 393
发展特色旅游 402
突出发展优势产业 412
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经济特色化 419
西部地区要建立内外开放机制 424
转变思想观念 424
优化开放环境 429
抓住扩大对内开放的历史机遇 433
实施跨越式开放政策 436
利用外资促进开发 440
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国际经验 448
美国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 448
俄罗斯对东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机制 458
几点启示 470
区域经济模式选择与企业集群发展 472
区域经济发展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 472
发展区域经济就要搞好企业集群建设 473
产业集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74
后记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