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对问题的一般性说明 1
第一章 中国“世界秩序图像”与“欧风西力”的初期相遇——16至19世纪前期帝国“认识”和“规范”异质世界的方式 10
引言 10
一、识别自我与他者的模式及世界共同体意识 16
二、“互市”和“贸易”观及东西方的视差 39
三、认知和处理与外部世界法律关系的方式 60
第二章 世界秩序观中的法律规范与行为——晚清帝国对“条约”制度和万国公法的认知方式 82
一、晚清帝国的内外关系与“条约”制度 83
二、国际交往和世界秩序:万国公法的有效性 107
三、万国公法与“文明论”、“列国体制”和“天下大同” 123
四、万国公法的普世性及其根据 140
五、万国公法与古代“春秋公法”的类比 153
六、万国公法与“德力论”和“强弱论” 165
第三章 清末民初中国认知和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强权”与“公理”的两极性思维为中心 177
引言 177
一、基于“人道”和“正义”的“公理主义”论式 188
二、“唯力论”和“强权主义”论式 228
结语 261
第四章 进化世界观与近代中国政治秩序的转变——“变法”与“革命”两种政治思维的根据 268
引言 268
一、“进化”与渐进政治改革:变法派的合理性论证 269
二、“进化”与激进政治革命:革命派的逻辑 297
第五章 “新旧”观念的衍化及其文化选择方式——从清末到“五四” 320
一、清末“新旧”观念的发生及其形态 320
二、“五四”的“新旧”之争及其态势 331
三、“新旧之辨”:历史转变及文化选择 341
第六章 “公理”普遍主义的诉求及其泛化效应 346
一、公理诉求现象 346
二、公理:普遍的原理 353
三、公理:普遍的规范和价值 358
四、历史效应 364
结语: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趋势总论 368
一、“世界秩序观”的变化与“万国公法”和“中国意识” 371
二、“古今”、“新旧”、“中西”关系的移位及文化取向 381
三、知识和规范的“合理化”:从“格致之学”到“公理”和“科学”的普遍主义 392
四、构建社会政治“新秩序”的方式 413
五、转变的极限:近代中国的“自强意结” 420
主要参考文献 430
人名索引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