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方法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明新著
  • 出 版 社: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63023518
  • 页数:1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探讨了对滑坡防治工程效果进行后评价的内容、评价原则及评价标准等,提出评价防治工程效果的11项后评价因子,首次提出了防治工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一套后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国内外滑坡防治研究概况 2

1.2.1 国内外滑坡防治研究发展概况 3

1.2.2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研究概况 6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1

1.3.1 主要内容 11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

第二章 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原则与标准 22

2.1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与防治前工程优化评判的区别 22

2.2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的一般原则 23

2.3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25

2.4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的标准 26

2.5 小结 28

第三章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地质评价法 30

3.1 对滑坡性质认识程度的评价 30

3.1.1 滑坡性质的范畴 30

3.1.2 对滑坡体结构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 30

3.1.3 对滑动面形状与控制性滑动面认识程度的评价 31

3.1.4 对滑坡变形破坏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 32

3.1.5 对滑坡体运动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 32

3.1.6 对滑坡治理前稳定程度与发展趋势认识程度的评价 33

3.2 对滑坡成因和滑坡类型认识程度的评价 33

3.2.1 对滑坡形成原因及诱发因素认识的分析 34

3.2.2 对滑坡类型认识的分析 34

3.3 滑带土强度参数选择合理性的评价 35

3.3.1 不同滑段、不同发育阶段滑带土强度特征 35

3.3.2 滑带土强度参数合理性的校核评价分析方法 36

3.4 滑坡设计推力值合理性的评价 40

3.4.1 计算范围及主轴断面合理性的分析 40

3.4.2 滑坡设计推力合理性的校核方法——推力上、下限校验方法 41

3.5 川藏公路某滑坡性质的认识及滑坡推力合理性的评价 44

3.5.1 滑坡概况 44

3.5.2 川藏公路K2730段Ⅰ#滑坡设计推力合理性的评价 51

3.6 小结 52

第四章 滑坡防治效果的工程评价法 55

4.1 工程措施适用性的定性评判 56

4.1.1 减滑工程适用性的定性评判 56

4.1.2 抗滑工程适用性的定性评判 58

4.1.3 各类工程措施特征的综合比较 59

4.2 普通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评价 60

4.2.1 抗滑桩平面位置合理性的评价 60

4.2.2 锚固桩段岩、土容许应力[σ]侧合理性的分析 63

4.2.3 桩身内力计算合理性的分析 63

4.2.4 抗滑桩的锚固深度合理性的分析 66

4.2.5 桩与桩间土的摩阻力及桩的计算宽度合理性的分析 67

4.2.6 桩体内力验算合理性的分析 68

4.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评价 68

4.3.1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作用机理及计算方法合理性的分析 68

4.3.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评价 70

4.3.3 预应力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问题探讨 71

4.3.4 川藏公路K2730滑坡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评价 72

4.4 防治工程施工顺序合理性的评价 73

4.4.1 施工顺序的合理安排分析 73

4.4.2 施工对滑坡安全系数的影响评价 74

4.5 小结 74

第五章 防治工程效果的监测与预测评价法 78

5.1 现场推力测试评价 78

5.1.1 普通抗滑结构受力测试与效果评价 78

5.1.2 川藏公路1#滑坡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受力测试与效果评价 82

5.1.3 抗滑结构受力测试评价小结 84

5.2 现场位移监测评价法 85

5.2.1 川藏公路某滑坡20#抗滑桩桩顶位移及坡体深孔位移分析评价 86

5.2.2 韩城坑口电站滑坡地表位移监测评价 89

5.3 抗滑桩桩顶位移灰色预测模型——GM(1,1) 91

5.3.1 灰色模型GM(1,1)的建立 91

5.3.2 预测模型GM(1,1)的应用 93

5.4 抗滑结构稳定评价标准及稳定时间预测 94

5.4.1 滑体与滑床相对位移、桩顶位移的控制标准 94

5.4.2 抗滑结构稳定性评判指标——临界桩顶位移速率 95

5.4.3 抗滑结构稳定的时间预测 96

5.5 小结 97

第六章 抗滑工程效果的数值计算评价法 100

6.1 有限元计算中桩土接触问题 100

6.1.1 单元类型 100

6.1.2 本书采用的接触单元本构关系 101

6.1.3 程序的算法 102

6.2 不同工况下抗滑桩工程效果的评价 103

6.2.1 普通抗滑桩的工程效果分析 103

6.2.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工程效果分析 106

6.3 川藏公路K2730段Ⅰ#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的数值计算评价 113

6.3.1 模型的建立 113

6.3.2 计算成果分析 115

6.4 小结 118

第七章 抗滑工程效果的模型试验评价法 121

7.1 模型试验对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的评价 121

7.1.1 试验模型的设计 122

7.1.2 试验方案 124

7.1.3 试验数据及成果分析 125

7.2 室内模型试验对坡体防护方案的后评价 129

7.2.1 泰赣高速公路K203段高边坡工程概况 129

7.2.2 试验模型设计 131

7.2.3 试验成果分析 134

7.2.4 模型试验结果与现场监测对比分析 135

7.3 小结 136

第八章 防治工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139

8.1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因子的选择 139

8.1.1 滑坡本体因子 139

8.1.2 防治工程因子 141

8.2 防治工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 144

8.2.1 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和方法 144

8.2.2 防治效果优劣等级的划分 145

8.2.3 评价因子隶属度的确定 146

8.2.4 权重的确定——特尔菲法功能重要度系数法 149

8.2.5 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 151

8.3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实例分析 152

8.3.1 川藏公路K2730段Ⅰ#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 152

8.3.2 工程设计与滑坡勘察相结合是防治效果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153

8.4 小结 161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63

9.1 主要结论 163

9.2 展望 166

附录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