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圈现象 1
二、为什么要研究都市圈 2
第二节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3
一、分析框架 3
二、研究方法 3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5
一、本书的结构 5
二、主要观点 5
三、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评述 12
第一节 国外有关城市和都市圈的研究 12
一、早期城市研究的发轫 12
二、经济学史的城市研究 13
三、发展经济学的乡-城迁移理论 17
四、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 17
五、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20
六、城市化和都市圈理论 24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理论 27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 27
二、国际贸易新理论 27
三、城市理论 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30
一、关于城市聚集效应和城市化 30
二、关于城市的产生和城乡对立 31
第四节 国内有关都市圈的研究 33
一、区域发展战略 33
二、都市圈研究 35
第五节小结 39
第三章 都市圈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41
第一节 城市概念 41
一、城市的产生 41
二、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42
三、城市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43
四、城市的标准和统计口径 45
第二节 都市圈概念 48
一、都市圈:操作概念 48
二、都市圈:理论概念 53
三、各种概念的辨析 55
四、本书定义的都市圈概念 58
第三节 都市圈的特征、类型和界定标准 59
一、都市圈的特征 59
二、都市圈的类型 62
三、都市圈的界定标准 65
第四章 都市圈的形成机理(Ⅰ) 71
第一节 城市聚集经济 71
一、聚集经济的概念 71
二、聚集经济的分类 73
三、城市聚集经济的理论模型 77
第二节 城市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78
一、聚集不经济 78
二、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82
三、相关概念辨析 83
第三节 城市的最佳规模问题 84
第五章 都市圈的形成机理(Ⅱ) 90
第一节 郊区化与都市圈的形成 90
一、城市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90
二、城市次中心和边缘城市 93
三、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96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97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和模型 97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 100
三、城市的影响力范围 106
四、都市圈的空间功能联系 108
第三节 全球化和信息化与都市圈的形成 110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和都市圈化 110
二、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和都市圈的首位城市 116
三、全球化和发展中国家都市圈的形成 119
四、信息化对都市圈形成的影响 125
第四节 产业集群与都市圈的形成 129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129
二、产业集群的空间效应 129
第六章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 133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区位与环境 133
一、珠江三角洲的地域范围 133
二、珠江三角洲的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 139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历史 140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历史与现状 140
二、香港和澳门的历史与现状 146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 149
一、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融合 149
二、珠江三角洲形成新的城市形态——都市圈 151
三、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空间结构 154
四、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城市流强度分析 163
第七章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形成机理 170
第一节 人口和经济的聚集 170
一、人口的聚集 170
二、经济的聚集 175
第二节 人口和就业的郊区化 177
第三节 外源型经济和外向型城市化 184
一、国际城市香港及其经济结构 185
二、香港和珠三角经济区的投资与贸易关系 188
三、“前店-后厂”模式及其影响 193
第四节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发展 195
第五节 交通运输网络的促进作用 201
第八章 都市圈化及其意义 205
第一节 一种新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都市圈化 205
一、城市化模式和战略之辩 205
二、都市圈化及其由来 207
第二节 新型城市化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209
一、都市圈化是世界城市化趋势在中国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209
二、都市圈化是新时期我国国家竞争战略的支撑点 211
三、都市圈化契合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国情 213
四、都市圈化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 221
第三节 如何应对都市圈化 223
参考文献 227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