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产业结构及其演化历史阶段概论 1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研究 2
一、产业与产业结构 2
(一)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 2
(二)产业结构研究概述 5
(三)产业结构的分类 8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研究 12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进概述 12
(二)关于中国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概述 18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化历史阶段概述 21
一、农业经济阶段 24
二、工业经济阶段 26
(一)前工业化时期 26
(二)工业化时期 29
(三)后工业化时期 35
三、知识经济阶段 41
(一)基本概念:知识、信息和知识经济 41
(二)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 45
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换 49
一、产业结构转换机制 49
(一)需求结构的弹性收入 49
(二)生产结构的要素供给弹性 52
(三)社会总需求结构对部门增长格局的影响 54
(四)需求收入弹性与产业关联效应双向传导 58
(五)适应规模经济要求的产业重组 61
二、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导向与主导产业选择 64
(一)结构转换的目标导向必须遵循的原则 65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 67
三、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转换 73
(一)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基础 74
(二)高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78
第二章 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评析 83
第四节 吉林省产业结构发展特征 83
一、吉林省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83
(一)解放前,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殖民地色彩浓厚 83
(二)建国后到“一五”时期,初步奠定了吉林省重化工业基础 86
(三)“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经济发生波动甚至遭到破坏 87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但结构性矛盾也相当突出 89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评析 89
第五节 吉林省产业结构特点及国内外比较 98
一、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及国内比较 98
(一)吉林省与全国及各省市区三次产业构成特点 98
(二)吉林省与全国及部分省(区)产业结构相似性的比较 105
二、吉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108
三、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结构的综合分析 116
四、吉林省产业结构高度的国际比较 119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结构高度的演进规律 119
(二)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演进的国际比较 123
五、吉林省产业结构效益的考察及国际比较 126
(一)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分析 127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128
第六节 吉林省工业结构的质态分析 178
一、霍夫曼比例与工业化阶段的判定 178
二、工业结构变动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分析 182
三、吉林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特征的比较 188
(一)企业规模结构的主要特点 188
(二)吉林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国内比较 194
(三)吉林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国际比较 196
四、工业部门结构演变与工业增长 199
第七节 吉林省区域经济结构分析 206
一、区域人口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206
二、区域工业总产值结构分析 209
三、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分析 214
四、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分析 219
五、省内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224
六、城镇体系和城镇布局 226
第八节 吉林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232
一、主要结构要素的比较与判断 232
(一)人均GDP的判断 232
(二)生产要素质量 234
(三)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 236
(四)消费结构 237
(五)比较劳动生产率 238
(六)能源消耗指标 238
(七)人口经济结构 239
二、吉林省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断 241
第三章 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化趋势及相应对策 251
第九节 吉林省产业结构转换的宏观环境分析 251
一、国际环境因素 251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251
(二)知识经济的序幕 254
(三)可持续发展经济 258
二、中国未来20年经济展望 262
(一)未来20年的基本背景 263
(二)中长期发展目标 266
(三)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268
三、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270
四、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275
第十节 吉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思考 278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279
(一)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80
(二)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工业化 283
(三)以高科技武装农业 288
(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290
二、用国企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293
(一)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 294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295
(三)“抓大放小”,提高规模效益,培育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296
(四)着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97
三、支柱产业的选择 299
(一)汽车工业 301
(二)石油化学工业 313
(三)高科技产业 329
四、大城市发展战略 338
(一)加快城市化步伐 339
(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342
(三)促进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 345
后记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