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环境的定义 1
1.2 环境的类型与构成 2
1.2.1 环境的类型 2
1.2.2 环境要素 15
1.3 环境的特性与功能 16
1.3.1 环境的特性 16
1.3.2 环境功能 17
1.4 环境质量与评价指标 19
1.4.1 环境质量 19
1.4.2 环境背景值 19
1.4.3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20
1.5 环境质量标准 21
1.5.1 水环境质量标准 21
1.5.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4
1.5.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7
1.5.4 环境噪声质量标准 28
阅读材料 29
参考文献 32
第2章 环境问题 33
2.1 环境问题 33
2.1.1 环境问题的概念 33
2.1.2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38
2.1.3 环境问题研究理论 39
2.1.4 环境问题的实质 41
2.2 全球环境问题 41
2.2.1 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特点 41
2.2.2 全球环境问题的实质 42
2.2.3 针对全球热点环境问题的探讨 43
2.3 中国环境问题 46
2.3.1 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 46
2.3.2 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47
2.4 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49
2.4.1 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50
2.4.2 中国环境问题治理任重而道远 50
2.4.3 解决中国环境问题途径 52
阅读材料 55
思考题 57
参考文献 57
第3章 环境科学 59
3.1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59
3.1.1 环境科学的概念 59
3.1.2 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59
3.2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61
3.2.1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61
3.2.2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61
3.2.3 环境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62
3.3 环境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分支 63
3.3.1 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及其学科分支 64
3.3.2 环境科学与技术科学的交叉及其学科分支 65
3.3.3 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及其学科分支 65
阅读材料 66
思考题 68
参考文献 69
第4章 环境生态 70
4.1 环境生态学与生态环境 70
4.1.1 环境生态学 70
4.1.2 生态系统 71
4.2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0
4.2.1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80
4.2.2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84
4.3 生态工程 84
4.3.1 生态工程技术及特征 84
4.3.2 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功能 85
4.3.3 污水生态工程土地处理技术 86
4.3.4 大气污染防治的生态工程 89
4.3.5 固体废物处理生态工程 90
4.3.6 污染土壤修复生态工程 91
阅读材料 92
思考题 93
参考文献 94
第5章 环境物理学 95
5.1 环境物理学的起源 95
5.2 环境物理学的发展 96
5.3 物理性污染控制的原理 98
5.3.1 环境声学 98
5.3.2 环境振动学基础 102
5.3.3 环境电磁学基础 103
5.3.4 环境放射学 105
5.3.5 环境热学 107
5.3.6 环境光学 109
5.4 物理性污染及其危害 110
5.4.1 噪声污染及其危害 110
5.4.2 振动污染及其危害 111
5.4.3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危害 113
5.4.4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6
5.4.5 光污染及其危害 118
5.4.6 热污染及其危害 120
阅读材料 122
思考题 123
参考文献 123
第6章 环境化学 124
6.1 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 124
6.1.1 环境化学的起源与发展 124
6.1.2 现代环境化学简介 127
6.2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 131
6.2.1 挥发和吸附 131
6.2.2 溶解和沉淀 134
6.2.3 水解和配合 134
6.2.4 氧化和还原 136
6.3 环境中的化学过程 137
6.3.1 大气中污染物的化学过程 137
6.3.2 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41
6.3.3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48
阅读材料 152
思考题 154
参考文献 154
第7章 环境毒理学与人体健康 155
7.1 环境毒理学简介 155
7.2 环境毒理学的毒性作用 157
7.2.1 基本概念 157
7.2.2 毒性作用的类型 157
7.2.3 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159
7.2.4 环境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159
7.3 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 160
7.3.1 环境中化学性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60
7.3.2 环境中生物性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68
7.3.3 环境中物理性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70
阅读材料 170
思考题 170
参考文献 171
第8章 环境与经济 172
8.1 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 172
8.1.1 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172
8.1.2 效益理论 177
8.1.3 外部性理论与市场失灵 180
8.2 费用效益分析 183
8.2.1 费用效益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183
8.2.2 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 184
8.3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187
8.3.1 直接评估法 188
8.3.2 间接成本法 190
8.4 绿色核算 193
8.4.1 国民经济核算 193
8.4.2 环境与资源的核算方法 195
8.5 环境审计 195
8.5.1 环境审计的概念 196
8.5.2 环境审计的类型 197
8.5.3 环境审计的依据 197
8.5.4 环境审计的程序 198
8.5.5 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的措施 199
8.6 环境会计 199
8.6.1 绿色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200
8.6.2 环境会计的概念 200
8.6.3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和方法 202
8.6.4 绿色会计的实施程序 203
阅读材料 204
思考题 205
参考文献 205
第9章 环境法学 207
9.1 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 207
9.1.1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 207
9.1.2 环境法的发展历史 208
9.2 环境法的基本框架 210
9.2.1 环境法的含义 210
9.2.2 环境法的体系 212
9.2.3 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 215
9.3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18
9.3.1 环境保护基本法 218
9.3.2 环境污染防治法 222
9.3.3 自然资源保护法 224
9.3.4 国际环境保护法 228
阅读材料 235
思考题 238
参考文献 238
第10章 环境监测 239
10.1 环境监测简介 239
10.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239
10.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原则 240
10.2 环境监测技术 241
10.2.1 水与废水监测 241
10.2.2 大气与废气监测 244
10.2.3 固体废物监测 250
10.2.4 土壤污染监测 253
10.2.5 噪声监测 256
10.3 实验室质量保证 258
10.3.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258
10.3.2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261
10.3.3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达 262
阅读材料 264
思考题 268
参考文献 268
第11章 环境评价 270
11.1 概述 270
11.1.1 环境评价的目的 270
11.1.2 环境评价如何实施 270
11.2 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272
11.2.1 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272
11.2.2 环境现状的调查 273
11.2.3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77
11.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78
11.3.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278
11.3.2 单项环境要素质量现状评价 282
11.4 环境影响评价 282
11.4.1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283
11.4.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工作 283
11.4.3 环境影响预测中的技术和方法 285
11.4.4 单项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 287
11.5 我国环境评价制度的发展 290
11.5.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290
11.5.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291
阅读材料 292
思考题 295
参考文献 296
第12章 环境规划 297
12.1 概述 297
12.1.1 环境规划的内涵 297
12.1.2 环境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298
12.1.3 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299
12.1.4 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300
12.2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300
1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00
1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301
12.2.3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02
12.2.4 空间结构理论 303
12.2.5 循环经济理论 303
12.3 环境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304
12.3.1 预测方法 304
12.3.2 总量控制技术 306
12.3.3 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 309
12.3.4 循环经济构建技术 311
12.3.5 “3S”技术集成 311
12.4 环境规划的内容 312
12.4.1 环境规划的目标与指标体系 312
12.4.2 环境规划的评价和预测 315
12.4.3 环境功能区划 316
12.4.4 环境规划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317
阅读材料 319
思考题 321
参考文献 321
第13章 环境污染控制 322
13.1 环境污染控制目标与类型 322
13.1.1 环境污染及其特征 322
13.1.2 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322
13.1.3 环境污染控制类型 323
13.2 水污染控制技术 324
13.2.1 我国水污染现状 324
13.2.2 物理法 324
13.2.3 化学法与物理化学法 325
13.2.4 生物处理法 327
13.3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329
13.3.1 大气主要污染物 329
13.3.2 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329
13.3.3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334
13.4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 336
13.4.1 植物修复技术 336
13.4.2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 339
13.4.3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339
13.4.4 原位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 340
13.4.5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340
13.5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341
13.5.1 生活垃圾焚烧技术 341
13.5.2 有机固体废物的堆肥化 342
13.5.3 污泥的处置与资源化 343
13.5.4 垃圾的热解炼油处理 344
13.6 物理污染控制技术 344
13.6.1 噪声污染控制 344
13.6.2 电磁辐射控制技术 345
13.6.3 热污染控制技术 346
阅读材料 346
思考题 350
参考文献 350
第14章 环境管理与政策 351
14.1 环境管理政策概述 351
14.1.1 环境管理的概念 351
14.1.2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发展历程 352
14.1.3 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 353
14.1.4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内容 354
14.2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内容、机构及标准 354
14.2.1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354
14.2.2 环境管理的内容 355
14.2.3 中国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 356
14.2.4 中国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 359
14.3 中国环境政策体系 360
14.3.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60
14.3.2 中国的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361
14.4 环境管理政策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64
14.4.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64
14.4.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 369
14.4.3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370
14.4.4 环境治理政策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371
阅读材料 373
思考题 374
参考文献 374
第15章 环境事故应急救援 375
15.1 事故应急救援简介 375
15.1.1 事故应急救援管理概述 375
15.1.2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378
15.2 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379
15.2.1 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机构 379
15.2.2 应急救援预案 380
15.2.3 应急训练和演习 380
15.2.4 应急救援行动 380
15.2.5 事故现场的清洁与净化 381
15.2.6 事故后的恢复 381
15.3 事故应急救援的运作 381
15.4 国外重大环境事故应急系统简介 384
15.4.1 美国重大事故应急系统 384
15.4.2 英国重大事故应急系统 385
15.4.3 澳大利亚重大事故应急系统 388
15.5 中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救援系统进展 389
15.5.1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征 389
15.5.2 现有应急系统存在的问题 390
15.5.3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系统 392
思考题 393
参考文献 394
附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94
第16章 环境教育与公民环境素质 406
16.1 环境教育概述 406
16.1.1 环境教育的定义及内涵 406
16.1.2 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407
16.1.3 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409
16.1.4 我国环境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410
16.2 环境教育的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411
16.2.1 环境教育的目标与特点 411
16.2.2 环境教育的内容 412
16.2.3 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 415
16.3 环境素质及其主要内容 416
16.3.1 环境素质的由来和基本概念 416
16.3.2 环境素质的理论内涵 417
16.3.3 环境素质的分类及构成 417
16.4 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 418
16.4.1 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方法的国外研究现状 418
16.4.2 公众环境素质与评估方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419
16.4.3 国内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测量方法 423
阅读材料 426
思考题 430
参考文献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