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上) 从工农兵文学到红旗文学 369
二十五、社会主义的文学改造 369
(一)文学的左翼传统到延安传统 369
(二)连续性的文学批判 371
(三)知识分子文学情感的克服 374
(四)“再批判”与“黑八论”的批判 376
二十六、历史的挽歌与颂歌 381
(一)文学史的回顾与电影改编 381
(二)重铸历史剧经典 383
(三)革命历史小说的繁荣 387
(四)富有历史穿透力的短篇小说 392
二十七、红旗下的社会主义文学 395
(一)社会主义的“创业史” 395
(二)工农兵文学传统的发扬 397
(三)颂歌与战歌 399
(四)政治艺术化的散文 402
(五)诗艺失控的诗歌 405
第六编(下) 从国难文学到军中文艺 408
二十八、“军中文艺”或“战斗文艺” 408
(一)“三民主义文艺观”的继续 408
(二)新文学传统与现实政治需要的龃龉 412
(三)“战斗文艺”的强势运作 414
(四)“自由中国事件”与文艺界的反弹 416
(五)立意反共的政治写作 419
二十九、“战斗文艺”边缘的怀乡文学 421
(一)用怀乡文学完成对“战斗文艺”的超越 422
(二)怀乡文学创作的女性化视角 423
(三)徘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怀乡诗 425
第七编(上) 从红旗文学到红太阳文学 430
三十、“文化大革命”文学的实质 430
(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430
(二)对“十七年”文学的反思与批判 433
(三)引爆“文革”的政治批判 435
三十一、红太阳意象下的“文革”文学 437
(一)前“文革”文学 437
(二)革命样板戏 441
(三)红太阳文学狂潮 445
三十二、为复杂的政治斗争服务的文学 447
(一)另类树碑立传的颂歌 447
(二)斗争“走资派”的作品 450
三十三、地下文学的涌动 453
(一)白洋淀诗群 453
(二)手抄本小说 456
第七编(下) 从军中文艺到现代文学 460
三十四、现代文艺的复兴 460
(一)现代诗社的运作 460
(二)创世纪诗社的运作 463
(三)现代诗人及创作 466
三十五、《现代文学》及现代主义文学 468
(一)通向现代的精致 469
(二)泛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 472
(三)现代主义戏剧创作 483
三十六、现代文艺思潮的跨海辐射 485
(一)香港现代主义的新文学传统 485
(二)香港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摄入 490
(三)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殖民意识 492
(四)台湾现代派对东南亚的影响 495
(五)汉语新诗的异族芳华 498
第八编(上) 从红太阳文学到文学解冻 500
三十七、文学的批判与控诉 500
(一)“阴谋文艺”的批判 500
(二)文学的政治控诉 503
(三)文学的解冻与人性恢复的吁求 506
(四)知识分子文学地位的省思 508
三十八、“归来者”的反思 510
(一)接续新文学传统的新诗 511
(二)自我反思与忏悔 513
(三)解不开的思想纽结 515
三十九、“改革文学”的破冰 519
(一)“改革文学”的发展阶段 520
(二)“改革文学”与建设性的现实主义 521
(三)“改革文学”与社会政治“问题” 525
(四)“改革文学”的多维展开 528
四十、突破性的文学探索 530
(一)突破现实主义 531
(二)心理空间的探索 534
(三)探索戏剧 536
四十一、朦胧诗派的崛起 541
(一)朦胧诗派的崛起过程与影响 541
(二)朦胧诗潮中的“双桅” 544
(三)朦胧诗的动力系统 548
(四)泰国朦胧诗的论争 551
第八编(下) 从现代文学到文学回归 552
四十二、回归的姿态与含义 552
(一)“赤色先锋”事件与现代性折返 552
(二)文化回归与汉语新文学传统 555
(三)回归乡土的文学创作 559
四十三、传统文学趣味的回归 562
(一)传统通俗文学趣味回归的背景 563
(二)走出传统的言情文学 564
(三)武侠小说和历史小说 567
第九编(上) 从文学解冻到先锋文学 572
四十四、现代主义与先锋姿态 572
(一)后新诗潮的文学实验 573
(二)小说的文本实验 576
(三)先锋作家的追求及其意义 580
四十五、西方思潮导引下的文化先锋 588
(一)文化寻根与寻根文学 588
(二)文学迷宫的先锋性设计 597
四十六、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建构 600
(一)史传传统的偏离 601
(二)历史的对话与“讲史”笔法 604
(三)历史记忆的力度 608
(四)戏剧中的“新历史”迹象 609
第九编(下) 从文学回归到后设文学 612
四十七、台湾的后现代文学潮 612
(一)后现代思潮的出现 612
(二)新世代的后现代实验 614
四十八、回归与港澳文坛的震颤 617
(一)香港回归的文学反应 617
(二)香港的先锋文学 621
(三)双重回归下澳门文坛的震颤 626
四十九、台湾女性主义文学 632
(一)施氏三姐妹 632
(二)朱氏三姐妹 637
(三)女性与女性主义视角的人生批评 642
五十、批评本体的台湾文学 645
(一)女性文学批评家的崛起 646
(二)杂文体的文学写作 648
(三)批评本体写作的异象纷呈 649
第十编(上) 从先锋文学到文学边缘化 657
五十一、市场经济的转型与人文精神的重铸 658
(一)市场经济与多元写作 659
(二)价值呼唤与文化守成 661
五十二、现实批判的时代性书写 665
(一)新写实小说 666
(二)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672
五十三、文化气息的营构与文化传统的消解 679
(一)诗歌: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680
(二)从文化大散文到小女人散文 683
(三)网络文学的兴起 687
(四)身体写作与书面涂鸦 689
五十四、历史返溯的文学潮 693
(一)传统文学兴味的激发:《废都》 693
(二)心灵历史的回溯:《白鹿原》 696
(三)民族秘史的深味:《尘埃落定》 699
第十编(下) 从文学边缘化到华文文学 702
五十五、族裔背景与处在边缘的汉语文学 702
(一)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和华文文学大同世界 702
(二)新加坡的五月诗社 704
(三)马来西亚汉语文学的独立愿望 706
(四)双重传统的理论演绎 708
五十六、汉语文学向中心回归的努力 710
(一)汉语新文学与故园文化 710
(二)坚守新文学传统和故国文化 712
(三)本土拒绝与故土情结 715
(四)尴尬的诺贝尔奖 717
后记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