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中国宪法学的法解释学转向 1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基本权利规范分析框架的建立 3
1.3 研究方法 5
1.3.1 法解释学方法 5
1.3.1.1 宪法学的自我观察与异观察 6
1.3.1.2 宪法社会学、宪法史学、宪法哲学以及政治学的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 7
1.3.1.3 政治学、宪法社会学等与宪法解释学的关联 7
1.3.1.4 宪法学的规范性 8
1.3.2 比较解释方法 9
1.3.2.1 比较解释的世界潮流 9
1.3.2.2 比较方法vs.法解释学方法 11
13.2.3 功能主义vs.结构主义 12
1.3.3 案例实证方法 13
1.4 内容概要 14
2 “基本权利—国家义务”的对应关系 17
2.1 “权利—义务”的对应关系 17
2.2 基本权利与国家义务的性质 19
2.2.1 基本权利:“主观权利”还是“客观法” 19
2.2.2 国家义务:“宪法义务”还是“政治义务” 19
2.2.3 基本权利的生成过程理论 20
2.3 宪法文本之规定 21
2.3.1 西方宪法之规定 21
2.3.2 社会主义宪法之规定 22
2.4 原理 23
2.4.1 国家—社会二元论及其变迁 24
2.4.2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学说 27
2.5 “基本权利—国家义务”对应关系的松动 29
2.5.1 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理论 29
2.5.2 国家行为理论 31
2.6 “基本权利—国家义务”对应关系的坚持 33
3 基本权利规范分析框架的革新 37
3.1 传统框架:基本权利的分类 37
3.2 二分法的崩溃 39
3.2.1 基本权利分类的相互叠加 39
3.2.1.1 国家对自由权的积极义务 39
3.2.1.2 国家对社会权的消极义务 40
3.2.2 “自由权—社会权”二分法的相对化 42
3.3 框架的革新:基本权利的功能体系 43
3.3.1 “元研究”的必要性 43
3.3.2 基本权利的功能体系 44
3.3.2.1 防御权功能 44
3.3.2.2 受益权功能 44
3.3.2.3 客观价值秩序功能 45
3.3.3 基本权利规范内涵分析的逻辑地图 45
4 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与国家的消极义务 47
4.1 防御权功能的概念与界定 47
4.1.1 防御权功能的概念与特征 47
4.1.2 防御权功能与类似概念的区分与界定 48
4.1.2.1 防御权与自由权 48
4.1.2.2 防御权与抵抗权及公民不服从 49
4.1.2.3 防御权与权利救济权 51
4.2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防御权功能 52
4.3 防御权功能的地位 54
4.3.1 防御权功能在西方宪法中的地位 55
4.3.2 防御权功能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的地位 57
4.4 国家各机关的消极义务 58
4.4.1 立法机关的消极义务 58
4.4.1.1 形式标准——法律保留 59
4.4.1.1.1 我国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所体现之法律保留原则 59
4.4.1.1.1.1 宪法保留 60
4.4.1.1.1.2 明示的法律保留 60
4.4.1.1.1.3 隐含的法律保留 60
4.4.1.1.2 《立法法》等法律所体现的法律保留原则 61
4.4.1.2 实质标准——公共利益 61
4.4.1.2.1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界限 62
4.4.1.2.2 公共利益作为基本权利界限的宪法原理 63
4.4.1.2.2.1 内在制约说 63
4.4.1.2.2.2 外在制约说 64
4.4.1.3 立法机关限制基本权利的其他标准 64
4.4.1.3.1 比例原则与审查标准 64
4.4.1.3.2 法律的明确性原则 67
4.4.1.3.3 重大性理论与授权明确性原则 67
4.4.1.3.4 本质内容之保障 68
4.4.2 行政机关的消极义务 71
4.4.2.1 违法的干预行政 71
4.4.2.2 行政裁量权的滥用 72
4.4.3 司法机关的消极义务 75
4.4.3.1 枉法裁判 75
4.4.3.2 滥用司法裁量权 75
4.4.3.3 违法的司法强制等司法行为 75
5 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 77
5.1 受益权功能的概念与分类 77
5.1.1 受益权功能的概念与界定 77
5.1.2 受益权功能的法律特征 79
5.1.3 受益权功能的分类 80
5.2 国家给付义务的概念与地位 81
5.2.1 给付义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消极义务的关系 81
5.2.2 给付义务的法律特征 81
5.2.2.1 给付义务是一种积极义务 81
5.2.2.2 给付义务的内容是向公民提供某种利益 82
5.2.2.3 给付义务与公民的请求权相对应 82
5.3 消极受益权功能与司法救济义务 83
5.3.1 消极受益权功能 83
5.3.1.1 基本概念 83
5.3.1.2 消极受益权功能与诉讼权的关系 83
5.3.1.3 消极受益权功能的实现有待宪法诉讼制度的建立 84
5.3.2 国家的司法救济义务 84
5.3.2.1 司法救济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84
5.3.2.1.1 司法救济义务的主体是法院,包括普通法院和宪法法院 85
5.3.2.1.2 司法救济义务的内容是法院进行审判活动 85
5.3.2.1.3 司法救济义务直接针对诉讼权,间接针对基本权利的司法受益权功能 86
5.3.2.2 司法救济义务的绝对性 86
5.3.2.2.1 司法救济义务绝对性的一般原理 86
5.3.2.2.2 社会权的“可司法性” 87
5.3.2.2.2.1 否定社会权“可司法性”的主张 87
5.3.2.2.2.2 肯定社会权“可司法性”的主张与措施 88
5.3.2.2.2.3 “立法不作为”诉讼 89
5.4 积极受益权功能与物质给付义务 91
5.4.1 积极受益权功能 91
5.4.1.1 基本概念 91
5.4.1.2 积极受益权功能与社会权的关系 91
5.4.2 国家的物质给付义务 92
5.4.2.1 物质给付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92
5.4.2.1.1 物质给付义务由国家各机关以不同方式承担 92
5.4.2.1.2 物质给付义务的内容是提供物质性利益和与物质性利益相关的各种服务 92
5.4.2.2 物质给付义务的内容 92
5.4.2.2.1 针对社会权的物质给付义务 93
5.4.2.2.2 针对其他权利的物质给付义务 96
5.5 各国家机关对给付义务之分担 98
5.5.1 行政机关 99
5.5.1.1 行政机关是给付义务的主要承担者 99
5.5.1.2 给付行政的含义与内容 99
5.5.2 立法机关 100
5.5.3 司法机关 102
6 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与国家的保护义务 105
6.1 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 105
6.1.1 基本权利双重性质理论的起源 106
6.1.1.1 语词起源 106
6.1.1.2 规范起源 107
6.1.1.3 理论起源 108
6.1.2 基本权利双重性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110
6.1.2.1 基本权利作为“主观权利”的基本含义 110
6.1.2.2 基本权利作为“客观法”的基本含义 112
6.2 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的内容 114
6.2.1 制度性保障 114
6.2.2 组织与程序保障 116
6.2.3 保护义务 119
6.2.3.1 刑法上的保护 119
6.2.3.2 警察法上的保护 120
6.2.3.3 保护公民免受外国的侵害 120
6.2.3.4 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扩散作用) 121
6.3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 122
6.3.1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制度性保障以及组织与程序保障功能 123
6.3.2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保护义务功能 123
6.3.3 我国宪法规定所体现的扩散作用 124
6.3.4 对宪法规范“纲领性”的重新阐释 125
6.4 国家保护义务的概念与地位 126
6.4.1 国家保护义务的基本概念 126
6.4.2 国家保护义务的特征 127
6.4.2.1 国家保护义务是不同于国家给付义务的另一种积极义务 127
6.4.2.2 国家保护义务一般不与公民请求权相对应 127
6.4.2.3 国家保护义务的范围极为广泛 128
6.4.3 国家保护义务在国家义务体系中的地位 128
6.4.3.1 国家保护义务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 129
6.4.3.2 国家保护义务具有补充性 129
6.4.3.3 国家保护义务处于非核心的地位 130
6.5 主观权利与客观价值秩序的相互关系 131
6.5.1 主观权利与客观法之区分 132
6.5.1.1 主观—客观 132
6.5.1.2 规则—原则 133
6.5.1.3 个人法益—集体法益 134
6.5.2 主观权利与客观法之联系 135
6.5.2.1 客观法包含主观权利 135
6.5.2.2 客观法的“再主观化” 136
6.6 国家各机关对国家保护义务的分担 139
6.6.1 立法机关:履行“宪法委托”的义务 139
6.6.2 行政机关:保护行政与计划行政 141
6.6.3 司法机关:法律的合宪性解释 141
7 基本权利的构成、限制、竞合与冲突 143
7.1 基本概念与相互关系 143
7.2 基本权利构成与限制的“外部理论”与“内部理论” 144
7.2.1 外部理论 144
7.2.2 内部理论 144
7.2.3 外部理论与内部理论的效果比较 145
7.2.4 外部理论与基本权利功能 145
7.3 基本权利的限制与基本权利的功能 146
7.4 基本权利的竞合 147
7.4.1 非真正的基本权利竞合(法条竞合) 147
7.4.2 真正的基本权利竞合(想象竞合) 148
7.5 基本权利的冲突 148
7.5.1 基本概念与界定 148
7.5.2 基本权利冲突问题的范围 149
7.5.2.1 刑法领域的基本权利冲突 150
7.5.2.2 民商法领域的基本权利冲突 150
7.5.2.3 行政法领域的基本权利冲突 151
7.5.3 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 152
7.5.4 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相关理论 152
7.5.4.1 基本权利的位阶秩序理论 153
7.5.4.2 具体规定优先于概括规定 154
7.5.4.3 比例原则 155
7.5.4.4 个案中的利益衡量 155
7.5.4.5 立法衡量理论 156
7.5.5 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模式选择 157
7.5.5.1 普通法律规范的优先适用 158
7.5.5.2 个案衡量与法律的合宪性解释 158
7.5.5.3 违宪审查与宪法解释 159
附录 政治理论对宪法解释的影响及其限度 165
参考文献 183
后记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