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护理学的发展史 1
一、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二、中国护理学发展历程 6
三、中国护理的发展趋势 8
第二节 护理学的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9
一、护理学的任务 9
二、护理学的范畴 10
三、护理工作方式 11
第二章 护士素质与角色 14
第一节 护士的素质 14
一、素质的概念 14
二、护士素质的内容 15
第二节 护士的角色 17
一、角色的概念 17
二、护士角色的功能 18
第三章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1
第一节 关于人的概念 21
一、人是统一的整体 21
二、人有基本需要 22
三、人的成长与发展 22
第二节 关于健康的概念 23
一、健康的概念 24
二、疾病的概念 26
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27
第三节 关于环境的概念 28
一、人的内环境 28
二、人的外环境 28
三、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29
第四节 关于护理的概念 30
一、护理的概念 30
二、护理的内涵 31
三、护理与健康的关系 31
第四章 护理相关理论 33
第一节 系统理论 33
一、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33
二、系统的基本属性 35
三、系统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35
第二节 需要层次理论 37
一、需要的概述 37
二、需要层次理论 38
三、需要层次理论与护理 40
第三节 压力与适应理论 42
一、压力的概述 42
二、压力的应对 43
三、适应的概述 44
四、压力的适应 45
五、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45
第五章 护理程序 49
第一节 护理程序的概述 49
一、护理程序的概念 49
二、护理程序的发展背景 50
三、护理程序的意义 50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步骤 51
一、护理评估 51
二、护理诊断 54
三、护理计划 58
四、实施 62
五、评价 62
第六章 护理安全与防护 80
第一节 护理安全防范 80
一、概述 80
二、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81
三、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 82
第二节 护理职业防护 83
一、概述 83
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83
三、常见护理职业损伤的防护 85
第七章 医院与住院环境 91
第一节 医院 91
一、医院的性质和任务 91
二、医院的种类 91
三、医院的组织结构 92
第二节 门诊部 93
一、门诊 93
二、急诊 94
第三节 病区 95
一、病区的设置和布局 96
二、病区环境的管理 96
三、病床单位及设备 99
四、铺床法 100
第八章 病人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108
第一节 入院护理 108
一、入院程序 108
二、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工作 109
第二节 出院护理 109
一、出院前护理工作 110
二、出院时护理工作 110
三、出院后护理工作 110
第三节 运送病人的护理技术 111
一、轮椅运送技术 111
二、平车运送技术 113
三、担架运送技术 117
第九章 病人卧位与安全的护理 119
第一节 临床常用卧位 119
一、卧位的概念 119
二、卧位的种类 119
第二节 协助病人更换卧位 124
一、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 125
二、协助病人移向床头法 127
第三节 保护具的应用 129
一、保护具的种类 129
二、保护具的应用 129
第十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33
第一节 医院感染 133
一、医院感染的形成 133
二、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134
三、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134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135
一、清洁技术 135
二、物理消毒灭菌技术 135
三、化学消毒灭菌技术 139
第三节 无菌技术 141
一、概念 141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41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142
第四节 隔离技术 150
一、隔离基本知识 150
二、隔离原则 151
三、隔离种类 152
四、常用隔离技术 154
第五节 供应室 160
一、供应室的设置与布局 160
二、供应室的工作内容 161
三、常用物品的保养 161
第十一章 病人清洁的护理 163
第一节 口腔护理 163
一、口腔护理评估 164
二、口腔护理技术 164
三、口腔健康维护 166
第二节 头发护理 167
一、头发护理评估 167
二、头发护理技术 168
三、头发健康与保养 171
第三节 皮肤护理 172
一、皮肤状况评估 172
二、皮肤护理技术 172
三、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176
第四节 晨晚间护理 180
一、晨间护理 180
二、晚间护理 181
三、卧有病人床更换床单法 182
第十二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185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85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185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86
三、体温测量技术 188
第二节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192
一、正常脉搏及生理性变化 192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193
三、脉搏测量技术 194
第三节 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196
一、正常呼吸及生理性变化 196
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196
三、呼吸测量技术 198
第四节 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199
一、正常血压及生理性变化 199
二、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200
三、血压测量技术 201
第十三章 饮食与营养 205
第一节 医院饮食 205
一、基本饮食 205
二、治疗饮食 206
三、试验饮食 207
第二节 一般饮食的护理 208
一、影响饮食与营养的因素 208
二、病人一般饮食护理 209
第三节 特殊饮食的护理 211
一、鼻饲法 211
二、要素饮食 214
第四节 出入液量记录 216
一、记录内容与要求 216
二、记录方法 216
第十四章 排泄护理 218
第一节 排尿护理 218
一、尿液的观察 218
二、影响排尿的因素 219
三、排尿异常的护理 219
四、导尿术 220
五、导尿管留置术 223
第二节 排便护理 225
一、粪便的观察 225
二、影响排便的因素 226
三、排便异常的护理 226
四、灌肠术 228
第三节 排气护理 232
一、肠胀气病人的护理 232
二、肛管排气法 232
第十五章 药物疗法 235
第一节 给药的基本知识 235
一、概述 235
二、安全给药的原则 236
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37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238
一、安全给药指导 238
二、口服给药技术 239
第三节 吸入给药法 240
一、氧气雾化吸入 240
二、手压式雾化吸入 241
三、超声波雾化吸入 242
第四节 注射给药法 244
一、注射原则 244
二、注射用物 245
三、药液抽吸技术 245
四、常用注射技术 247
第五节 药物过敏试验法 257
一、药物过敏反应的特点 257
二、常用药物过敏试验技术 258
第六节 局部给药法 263
一、滴药技术 263
二、插入治疗技术 264
三、皮肤给药技术 265
四、舌下给药技术 266
第十六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法 268
第一节 静脉输液法 268
一、静脉输液目的 268
二、常用溶液及作用 268
三、静脉输液技术 269
四、输液故障排除技术 275
五、输液反应与护理 276
第二节 静脉输血法 278
一、静脉输血目的 278
二、血液制品的种类 278
三、静脉输血技术 279
四、输血反应与护理 282
第十七章 冷热疗技术 285
第一节 冷疗技术 285
一、冷疗的作用 285
二、影响冷疗的因素 285
三、冷疗法禁忌证 286
四、冷疗技术 286
第二节 热疗技术 293
一、热疗的作用 293
二、影响热疗的因素 293
三、热疗法禁忌证 294
四、热疗技术 294
第十八章 标本采集 300
第一节 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300
一、标本采集的意义 300
二、标本采集的原则 300
第二节 各种标本采集技术 301
一、痰标本采集技术 301
二、咽拭子标本采集技术 302
三、呕吐物标本采集技术 302
四、血标本采集技术 302
五、尿液标本采集技术 306
六、粪便标本采集技术 307
第十九章 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 310
第一节 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 310
一、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 310
二、危重病人支持性护理 311
第二节 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 312
一、抢救工作管理 312
二、常用抢救技术 314
第二十章 临终护理 329
第一节 临终关怀 329
一、临终关怀的概念 329
二、临终关怀的内容 330
三、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 330
第二节 临终病人的身心护理 331
一、临终护理概述 331
二、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及护理 331
三、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护理 332
四、临终病人家属的安抚及护理 332
第三节 死亡后的护理 333
一、濒死和死亡的概念 333
二、死亡的标准 333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 334
四、尸体护理 334
五、丧亲者的护理 335
第二十一章 护理相关文件记录 337
第一节 病案管理 337
一、记录的意义 337
二、记录的原则 337
三、管理要求 338
四、病历排列顺序 338
第二节 护理相关文件的书写 339
一、体温单 339
二、医嘱单 341
三、护理记录单 342
四、病室报告 343
五、护理病历 344
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