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纳西族先民早期的历史文化与政治文化的萌芽 1
第一节 纳西族先民历史文化溯源 3
纳西先民的主体“古羌人”及其迁徙 3
迁徙对纳西族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深刻影响 14
第二节 纳西族先民的文化价值模式和早期政治文化的萌芽 15
东巴教内蕴的宗教伦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16
东巴宗教伦理价值观念对纳西族文化价值模式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22
古代早期纳西族社会政治生活及固有政治文化的萌芽 24
第二章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 30
第一节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其政治文化的影响 31
险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32
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的二元并存 34
滇藏茶马古道的重镇 36
第二节 复杂政治生态中的力量博弈 37
错综复杂的民族政治关系 38
多重力量博弈中的政治价值取向 42
第三节 中央政权对纳西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及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 44
从“羁縻”到“土司制度” 45
主流政治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48
第四节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行为和价值取向 50
麦良内附 51
阿甲阿得归顺 52
军政合一的“木瓜”行政管理体制 52
主动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积极回应 54
社会意识形态的多重组合结构 59
第五节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政治文化的特征 64
共同体利益优先的社会秩序意识 64
和为贵的政治心态 67
以现实为指向的历史秩序意识 71
强调传统与注重变化的并行不悖 73
第六节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对纳西族社会发展的影响 76
促进了纳西族社会良性的政治变迁 77
推动了纳西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80
促进了纳西族地区及其滇川藏交接区域经济的发展 86
第三章 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的政治文化 90
第一节 清代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90
清初政治动荡中纳西族群体的沉稳选择 91
中央政权对丽江纳西族地区民族政策的调整 92
纳西族社会内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 96
木氏统治权力终结中木钟这一政治角色沉痛与苦涩的政治心态 98
改土归流与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102
第二节 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的文化变迁与政治社会化 106
外源性文化变迁产生的文化冲突与抵抗 106
冲突与融合中纳西文化的“濡化”与“涵化” 115
儒学的世俗化与丽江纳西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118
第三节 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政治文化的特征 125
政治思想意识的全面儒化 125
对封建中央国家的政治认同 127
团结、合作的政治信任 129
忠顺、支持的政权取向 131
第四节 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政治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33
为维护国家政权的至上性和封建专制的一统性提供了政治思想保证 134
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政治变迁与发展 135
为近代纳西族社会的发展积淀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137
第四章 纳西族传统社会内部政治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 143
第一节 纳西族政治文化非均衡性的支系文化基础 144
以梅、禾、树、叶四个氏族为主体汇成的民族共同体 145
迁徙、地缘、文化、民族互动等因素重构的支系文化 146
第二节 纳西族传统社会内部政治制度发展的非均衡性 150
纳西族地区土司制度的五种类型 150
土司制度类型多样及其发展态势殊异的原因分析 171
第三节 纳西族其他支系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178
藏传佛教居于永宁、盐源和木里纳西族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主流 178
与纳西族主导政治文化基本一致的永宁纳西族政治文化 180
盐源的“五所四司三马头”对中央政治体系的“疏离”与“冷漠” 182
第五章 近代社会激烈动荡中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185
第一节 近代纳西族政治文化发展和变迁的主要动因 187
商贸经济的繁荣 188
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工合运动”的兴盛 195
文化教育的昌盛与纳西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196
各种新思潮的涌动与激荡 201
民间社会活跃,社会自组织能力增强,革命组织兴起 206
第二节 纳西族近代政治文化的特征 212
爱国主义精神和较高的国家认同意识 213
积极回应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政治价值取向 218
科学、民主、自由、革命思想逐渐活跃与革命政治文化的传播 239
子民、臣属的传统政治文化嬗变为革命、进步、自我解放的政治文化 242
结论与启示 245
纳西族政治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大致脉络 245
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作用 247
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发展的非均衡性 248
历史启示 250
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