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篇 19
第一章 土壤·基因 19
第一节 “大荒”不荒 19
第二节 剽悍、厚实、乐观的创造者 21
第三节 封闭与开放的撞击 32
第二章 起源·胚胎 36
第一节 几种传说 37
第二节 诸民族的歌舞说唱 39
第三节 关东盛行大秧歌 43
第四节 关内传入莲花落 50
第五节 二人转的萌发 57
第三章 融合·雏形 60
第一节 “远亲”、“近邻”的汇集 60
第二节 地头、村头、炕头的演唱活动 65
第三节 农路、商路、艺路即戏路 70
第四节 叙事、代言、歌舞的融合 74
第五节 随地集人围观的方式 78
第六节 留下姓名的早期艺人 82
第四章 吐纳·成长 85
第一节 先粗后精 85
第二节 唱人物、说人物、演人物 89
第三节 “千言万语,以唱当先” 105
第四节 “要演欢了,别演蔫了” 114
第五节 几条线的趟路人 122
第六节 “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 139
第五章 游荡·竞技 144
第一节 多种流动演出 144
第二节 热闹繁华场所的会合 157
第三节 交流与角逐 162
第四节 演出程序的形成 165
第五节 承前启后的名艺人 176
第六章 高压·抗争 197
第一节 禁而不止 198
第二节 压而不服 201
第三节 砍而不断 206
第四节 为抗日出力 为群众解忧 209
第五节 出现一批新人 213
第六节 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在 219
下篇 223
第七章 “三位一体”的形成 223
第一节 二人转形态的相对稳定 223
第二节 单出头的精巧表演 244
第三节 拉场戏的多姿多彩 255
第四节 “三位”是“一体” 264
第八章 唱、说、扮、舞的发展 266
第一节 唱腔、唱功的丰富与提高 267
第二节 说口的灵活多样 287
第三节 扮演人物的独特性 307
第四节 舞蹈的美化与情节化 331
第五节 头面、服饰的演变 340
第六节 绝技的出现、取舍与运用 345
第九章 独特的文学构思 348
第一节 从说唱到二人转 348
第二节 愿望和感情的体现 354
第三节 独具一格的表述方式 370
第四节 灵活机敏的语言 388
第十章 艺诀、艺谚的产生与传播 410
第一节 功用 410
第二节 种类 411
第三节 价值 418
结语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