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173
第四章 陆、王与朱子中晚年思想之衡定 173
第一节 朱子思想及其转折之相关探究 173
一、朱子思想的简要定位 174
(一)朱子早年思想与学术转型 174
(二)排佛、老返儒至「中和新旧说」时期的朱子 180
(三)「中和新说」与「心统性情」 195
(四)朱子论「心」之大总括 203
二、朱子与阳明的「心理合一」问题 206
(一)「心与理一」的各种层面 208
(二)阳明与朱子的「心与理一」之总括论述 215
第二节 陆、王思想之儒学判定 217
一、阳明学说的儒学判定 217
(一)阳明学中「儒学」的要点 217
(二)阳明学中的争议点 226
(三)阳明思想的儒学特点总结 239
二、象山学说的儒学判定 241
(一)象山学中「儒学」的要点与争议处 241
(二)象山思想的儒学特点总结 255
第五章 朱、陆、王异同的判断模式与「工夫心」 257
第一节 《定论》之归结与「工夫心」的判断方式 257
一、阳明所认同的「朱子晚年」与「定论」之真相 257
(一)非仅晚年之论 257
(二)阳明的学说内容非仅有此「定论」的内容 257
(三)《定论》无法「直接同」于阳明的某些立教特色 259
二、笔者的判断方式与「工夫心」的内涵 259
(一)如何以「工夫心」作为判断标准 259
(二)另一个「同」的范畴之追寻——心态与意志」即「工夫心」 275
第二节 从「工夫心」反省朱、陆、王三人的「同异」 281
一、笔者所判定的朱、陆、王之「工夫心」 281
(一)「工夫」之各种模式与「工夫心」 281
(二)朱子之「工夫心」内容 283
(三)象山之「工夫心」内容 288
(四)阳明之「工夫心」内容 290
(五)朱、陆、王三人「工夫心」的总结 295
二、以「工夫心」弱化「本源」与「条目」的差异 297
(一)「本源」与「条目」于实践时的地位 297
(二)「工夫心」的持续即圣贤——弱化「本源」之异 299
(三)「工夫心」并非由「条目」可限制——弱化「条目」之异 301
三、以「工夫心」总结朱陆王之「同」的内涵 304
(一)「工夫心」是三人对「实践时」的同等坚持 304
(二)其他之「异」可暂时搁置 305
第六章 结论 307
一、《朱子晚年定论》之总结 307
(一)「同」的内容是儒者共识,但细节上非「同」 307
(二)「同」的范围须界定清楚,避免混淆「同」的内涵 307
(三)「为求思想上的同」而导致「年代」的细节上出现错误 308
二、「朱陆异同」的相关问题与总结 308
(一)「同」的范围界定是关键 308
(二)争论史中的问题与厘清 309
三、「工夫心」所说的「同」 309
(一)有限制的说「同」 310
(二)容许其他层面的「异」 310
四、本文研究的意义与限制 310
(一)《定论》与「朱陆异同争论史」的厘清有助于理解当时学者的问题 310
(二)「工夫心」是一个新的「求同」基点 311
(三)「工夫心」以外的「异」笔者无法求同 311
参考文献 313
附录一 朱陆异同争论史概略 319
附录二 朱子之重要年代勾勒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