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斯特拉特福市 1
1.地名的含义 1
2.长期的苦难 1
3.漫漫长夜的星光 1
4.历史的转折 3
5.旧城新貌 4
6.附近两个古堡 5
7.人间仙境 5
第二章 父母家史 9
1.莎士比亚一词的拼写 9
2.历史上莎氏简况 10
3.祖父和伯父 11
4.父亲弃农经商 12
5.母亲家史 12
6.父亲从政 13
7.莎氏与奎尼家的友谊 14
8.父亲家业的破败 15
9.六亲不认,雪上加霜 15
第三章 诗人的诞生、童年和青年 18
1.诗人诞生和洗礼 18
2.学前班 18
3.文法学校 19
4.三位启蒙老师 20
5.严格的训练,坚实的基础 21
6.在逆境中刻苦自学 22
7.读书要“四到” 22
8.自强不息 24
9.初次见女王 25
10.再次见女王 28
11.首次观剧 28
12.在观摩中培养爱好 29
13.早期职业 30
第四章 婚姻之谜和离家的原因 32
1.有关莎氏婚姻的几个疑点 32
2.小说化的描述 33
3.理想化的颂扬 37
4.阿尼克斯特的描述 38
5.关于“偷鹿”的传说 41
6.亲戚和朋友家的大灾大难 45
第五章 巨人的起步 47
1.初到伦敦 47
2.向前辈、同辈、晚辈和“才子”们学习 49
3.托马斯·莫尔 50
4.埃德蒙·斯宾塞 52
5.约翰·黎里 54
6.乔治·皮尔 55
7.托马斯·洛奇 56
8.罗伯特·格林 57
9.托马斯·基德 57
10.克里斯托弗·马洛 59
11.托马斯·纳什 62
12.本·琼森 63
第六章 诗歌创作 65
1.《维纳斯与阿都尼》 65
2.《鲁克丽丝受辱记》(又译《贞女劫》) 73
3.1985年发现的抒情诗《我必须死吗?》 82
4.十四行诗 90
第七章 高峰期的杰作(一) 127
1.《罗密欧与朱丽叶》 127
2.《裘力斯·凯撒》 132
3.《奥瑟罗》 141
4.《李尔王》 148
5.《麦克佩斯》 156
第八章 高峰期的杰作(二)——《哈姆莱特》 163
1.写作和出版时间 163
2.萨克索首次正式记载了这一故事 164
3.故事原型真相 165
4.故事发生时间 167
5.该故事不可能发生在8—12世纪 168
6.故事演变经过 176
7.莎翁推陈出新 181
8.莎翁创新深意 184
9.社会悲剧写照 186
10.历史之谜新探 190
11.《哈》剧的影响 193
12.《哈》剧在我国的介绍、翻译和演出 193
第九章 晚年的活动、遗嘱和丧葬 196
1.约翰·弗莱彻 196
2.托马斯·海伍德 197
3.约翰·韦伯斯特 198
4.西里尔·图尔纳 200
5.为友人出庭作证 201
6.起草和修改遗嘱 202
7.自撰墓志铭 207
第十章 艺术特点 209
1.故事情节的创新 209
2.多种创作方法的结合 213
3.各具个性的典型人物 218
4.描写少女心理的高手 224
5.震撼心灵的语言 233
第十一章 史料知多少?争论何时了?——关于莎士比亚一些史料的补充 241
1.写作此文的起因 241
2.关于莎翁的早期记载 243
3.关于莎剧《第一对开本》的一些情况 246
4.“怀疑论”和“培根说”何时出现? 250
5.《第一对开本》出版后的情况 251
6.莎翁情史也证明了他是出生在斯特拉特福的戏剧天才 253
7.从杀害马洛到下令逮捕莎翁 257
8.伦敦出版商协会主席菲尔德的有关活动和文件证明诗人莎翁是斯特拉特福人 262
9.莎士比亚同时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弗朗西斯·米尔斯的证明 263
10.莎士比亚同时代诗人约翰·韦弗的诗集证明 264
11.1600—1603年几个重要史实的证明 265
12.莎士比亚同时代著名诗人、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家、詹姆斯国王儿子的家庭教师,赫里福德的约翰·戴维斯的证明 269
13.牛津大学毕业的诗人对莎士比亚的赞扬 270
14.锡德尼的妹妹玛丽·锡德尼的证明 271
15.担任过斯特拉特福五届市长的奎尼一家三代人的见证 272
16.斯特拉特福另外一位市长的见证 273
17.沃里克郡档案材料的证明 273
18.科学家被误导的典型 274
19.“培根说”的破灭 274
20.“拉特兰说”的破灭 276
21.“马洛说”的破灭 277
22.“牛津说”也必将破灭 279
23.弥天大谎,不攻自破 286
24.其他书报中的失误 289
25.优秀作品中的“美中不足” 296
26.邓肯、麦克佩斯没有做过苏格兰国王 297
27.诗人的十四行诗证明他是《莎士比亚全集》的惟一作者 300
28.补充的补充 302
附录1 “莎士比亚的春天在中国!”——从《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的出版、发行谈起 305
附录2 《莎士比亚:研究和考证》参考书目 310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