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的农村发展与消除贫困 1
1.1 中国消除贫困的战略契机 1
1.2 贫困问题的理论背景与现实意义 3
1.2.1 有关贫困的理论文献 3
1.2.2 贫困问题在中国的现状 7
1.3 消除贫困的理论发展及实践 11
1.3.1 消除贫困的必要性 11
1.3.2 消除贫困的主要理论模型及其问题 12
1.3.3 对贫困产生原因的再思考:交易费用与劳动分工 14
1.3.4 中国农村消除贫困实践及其局限 16
第2章 信息化与消除贫困:理论框架分析 24
2.1 背景:信息化与农民收入提高 24
2.1.1 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 24
2.1.2 中央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25
2.1.3 信息传播技术为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新途径 26
2.1.4 研究现状 26
2.2 信息的概念与经济学属性 28
2.2.1 信息的基本概念 28
2.2.2 信息的经济学属性 31
2.2.3 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关系 34
2.2.4 信息的分类与界定 35
2.3 信息化与消除贫困 36
2.3.1 信息缺乏:贫困的根源之一 36
2.3.2 信息化消除贫困的关键 39
2.4 信息传播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的理论假设 39
2.4.1 信息传播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40
2.4.2 信息传播与有效市场的形成 41
2.4.3 信息传播提高生产效率 44
第3章 信息化与消除贫困:国内外经验 46
3.1 信息传播技术与消除贫困 46
3.1.1 新经济与贫困加剧 46
3.1.2 信息传播技术与农村贫困治理 48
3.1.3 信息传播技术项目成功的要素 51
3.2 中国农村信息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53
3.2.1 中国农村信息传播发展现状 53
3.2.2 中国农村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58
第4章 联通模式——“天府农业信息网” 63
4.1 联通模式 63
4.1.1 “天府农业信息网”及其特点 63
4.1.2 “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消除贫困途径 68
4.2 典型案例 75
4.2.1 对农业企业的影响:文君米业案例 75
4.2.2 对地方政府和农业协会的影响:五通桥区案例 78
第5章 问卷设计与调研方案 82
5.1 问卷的设计 82
5.1.1 问卷设计的意义 82
5.1.2 问卷调查基本框架 82
5.1.3 问卷调查的方法 85
5.1.4 问卷的结构及内容 86
5.2 问卷调查的实施 88
5.2.1 小样本抽样 88
5.2.2 预调查 88
5.2.3 研讨会 89
5.2.4 反馈调查 89
5.2.5 大规模问卷调查 89
第6章 实证分析一:“天府农业信息网”与用户 91
6.1 回归分析 91
6.1.1 变量设定 91
6.1.2 描述性的统计结果 92
6.1.3 数据说明 95
6.1.4 假设检验结果 96
6.2 进一步的比较分析结论 101
6.2.1 “天府农业信息网”与农民增收 101
6.2.2 “天府农业信息网”对有效市场形成的影响 103
6.2.3 “天府农业信息网”对劳动分工的影响 107
6.2.4 “天府农业信息网”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108
第7章 实证分析二:“天府农业信息网”与政府及信息员 113
7.1 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113
7.1.1 乡镇干部的基本评价 113
7.1.2 对地方政府管理行为的影响 115
7.1.3 如何改进“天府农业信息网” 118
7.2 信息员反馈 119
7.2.1 受访信息员的基本情况 119
7.2.2 信息内容和质量的控制 121
7.2.3 对“天府农业信息网”商业模式的探讨 122
7.2.4 信息员的工作满意度 123
7.2.5 信息员对“天府农业信息网”的评价 124
第8章 结论和建议 126
8.1 “天府农业信息网”的价值和意义 126
8.1.1 “天府农业信息网”的创新 126
8.1.2 信息化消除贫困的模式 126
8.1.3 中国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127
8.2 “天府农业信息网”模式的前景和发展 127
8.2.1 前景 127
8.2.2 项目发展 128
8.3 建立有效的农村信息传播系统 130
8.3.1 提供普遍接入服务,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 130
8.3.2 降低信息服务的成本 130
8.3.3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 131
8.3.4 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信息意识 131
8.3.5 完善农业信息中介服务 132
8.3.6 注重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32
附录A 调研行程图 134
附录B 天府农业信息网使用调查问卷(农户版) 135
附录C 天府农业信息网使用调查问卷(企业协会版) 144
附录D 天府农业信息网使用调查问卷(乡镇干部版) 151
附录E 天府农业信息网使用调查问卷(信息员版) 156
参考文献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