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王重农 1
从“脸”字说起(1980年) 1
喜看艺苑花竞妍(1981年) 4
让现代戏的鲜花盛开(1982年) 7
热情扶植现代戏(1982年) 9
“这一个”与“某一个”——看现代戏不能简单地搞“对号入座”(1983年) 12
试谈《五(二)班日志》的结构特点(1983年) 14
艺术·人民·生活——也谈振兴汉剧(1983年) 19
戏剧,需要有新的追求(1985年) 21
舞台艺术面临的新形势和艺术革新(1985年) 23
重视戏剧理论研究 探索戏剧发展规律(1986年 33
谈我省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几个问题(1988年) 48
切实与观众沟通契合 努力开辟戏剧艺术的新天地(1989年) 52
戏剧,正在走出低谷(1989年) 59
90年代,艺术的春天(1990年) 64
迎接艺术创作的春天(1990年) 68
认识自己 跟上时代——也谈楚剧(1991年) 73
戏剧创作漫谈(1991年) 79
音乐舞蹈创作七题(1991年) 85
以新的精神风貌 创造新的成绩(1992年) 96
人民性——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1992年) 107
祝贺全国舞蹈创作座谈会在我省召开(1992年) 110
昨天·今天·明天——门外谈舞(1992年) 112
回顾历史正视现实 开创未来——湖北戏曲发展的成就、困难与策应(1993年) 118
戏曲的阵痛和振兴(1993年) 126
转型期的文化透视(1993年) 132
综合艺术·综合病症·综合治理——关于戏曲现状和前景的思考(1994年) 138
繁荣艺术创作 提高艺术品位(1994年) 152
发扬革新创造传统 攀登京剧新的高峰(1995年) 163
关于“移步不换形”和“海派京剧”(1995年) 171
关于“135”舞台艺术创作工程及有关问题(1995年) 176
关于剧(节)目建设的几个问题(1996年) 187
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专业剧团建设问题(1981年) 199
更新观念,做好新时期剧场工作(1987年) 211
湖北舞台十年思考(1988年) 222
试谈我国现阶段的演出市场(1989年) 229
认清新形势 研究新特点 开创演出工作的新局面(1990年) 237
增强观众意识变“三难”为“三通”(1991年) 240
新时期的新风采——全省首届楚剧艺术节观后(1991年) 253
加强演出工作 繁荣演出市场(1995年) 253
肯定成绩 正视问题 推动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健康发展(1983年) 263
利多弊少——谈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1984年) 281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1984年) 283
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新办法(1984年) 285
坚持把艺术奉献给人民的好剧团(1986年) 298
坚忍不拔 把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引向深入(1986年) 30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1988年) 311
高高兴兴地搞改革(1988年) 316
就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等问题答《艺术与时代》记者问(1988年) 320
关于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1990年) 326
当前的两个热门难题(1993年) 338
建立艺术表演团体新的运行机制(1993年) 343
紧紧抓住艺术生产这个中心 不断深化艺术表演团体改革(1995年) 347
新花竞放报春来(1981年) 356
“相轻”与“相亲”(1982年) 358
《舞台美》发刊词(1985年) 359
李谷一与中国轻音乐团(1986年) 361
一粒金灿灿的谷子(1986年) 363
香港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归来漫话(1986年) 365
《徐九经升官记》轰动香港(1987年) 369
香港之行(1987年) 375
临别致谢香港观众(1987年) 377
丰富多彩的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中南”圆满成功(1987年) 378
新梅一株报春来——祝贺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成立(1989年) 381
文明古国的文明贫困(1989年) 384
致敬!向辛勤的园丁(1990年) 387
重视家庭现代文化生活(1990年) 388
在中国戏曲音乐研讨会第二届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1992年) 390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贺词(1993年) 393
台湾演出行(1993年) 396
让楚文化参与国际文化大交流(1994年) 410
《中国当代舞台美术家研究》序(1994年)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