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集中营 中国受害者口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天义编著
  • 出 版 社:郑州:大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34750369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反映“日军侵华集中营”的口述史料,选编侧重反映日军对战俘劳工的奴役和虐待以及劳工在集中营的反抗斗争。保持原口述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以人代史,由此折射抗战时期民族苦难的时代。

序言 1

编辑说明 1

在敌人奴役下的斗争&王铭三 3

在石门劳工教习所&吴先红 17

石门劳工教习所及对敌斗争&邱祖明 20

在集中营建立秘密党支部&谷自珍 23

冲出牢笼 重返冀中&王忱 28

“六月特支”&李振军 朱韬 31

石家庄集中营日军罪行见证&郝丰和 38

地狱里的抗争&张东里 49

人间地狱南兵营&姜化民 59

在集中营越狱&张喜顺 64

无辜被抓受酷刑&王韵生 65

我被抓进集中营的经历&胡钧子 67

酷刑、木笼、集中营&杨中经 69

从阎王殿到地狱&牛瑞锋 73

被捕后的遭遇与斗争&高连荫 77

集中营的苦难&孟繁武 79

我在集中营被营救的经过&员宪千 86

从集中营到万人坑&赵菊 89

人间地狱——日本“石门劳工教习所” 96

被捕当劳工的苦难&朱文斌 102

被俘后的遭遇&张传新 105

被押新华院&张连信 106

在张店、济南、青岛关押时&刘作祥 108

作战被俘后的苦难经历&王子安 109

在济南、青岛关押时&赵玉强 116

在济南、青岛关押的日子&任居礼 119

在青岛集中营关押时&苏爱珠 120

“黑奴”与“黄奴”&陈平 121

残害中国人民的魔窟&夏方明 126

我的控诉&甘文瑞 129

打入杀人魔窟新华院&张建忠 131

日特残害中国人民的魔窟&乔甦 136

公诉书 139

难波博笔供 141

难波博口供 142

立花孝喜笔供 143

芳信雅之笔供 143

竹内丰笔供 144

房士银等控诉书 146

于吉山控诉书 147

初建时的太原工程队&汤家汉 151

在集中营的非人生活&董汉章 152

在太原集中营&李树德 155

党组织在太原集中营的活动&刘侵霄 168

太原工程队见闻录&肖平 177

是党在太原工程队保护了我&张开明 185

难忘的岁月&冯振禄 186

在日寇狱中的斗争&孙雨亭 190

在临汾、太原关押时&张智有 199

日军在我们身上养虱子&赵子清 201

一道一道鬼门关&张全有 203

在血泊白骨中&党治华 205

用战俘的心当下酒菜&郭基羚 210

我被日军抽血&朱永祥 210

我是从停尸房爬出来的&张天惠 212

我曾被当做“活肉靶子”&赵培宪 214

住冈义一笔供 216

汤浅谦:在太原工程队进行活体解剖 217

织田又藏的交待 218

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的通知 219

日军战俘营纪实&田春茂 224

在北平集中营的苦难&武心田 227

被俘押进西苑兵营&田瑞生 232

恐怖的西苑集中营&吴俊发 236

被捕押进集中营&安鸿印 238

在北平西苑集中营&袁甦忱 241

北平西苑集中营&杨忠礼 253

关押在日寇西苑兵营&张守义 255

历尽磨难 九死一生&张策政 257

苏生队的血泪纪实&温南文 259

战俘营的血泪&白祺华 267

屈辱的战俘生活&张肇国 274

三天吃了27粒玉米籽&唐金安 275

集中营的经历&张永顺 276

陇海路成了死亡铁路&景云祥 278

作战被俘后的苦难经历&陈玉川 282

被日军俘虏后的辛酸经历&胡云泽 286

作战被俘的经历&耿谆 288

王宝祺关于洛阳俘虏收容所的调查报告 293

上坂胜对虐杀我被俘人员罪行调查报告表示认罪 294

张法娃控诉书 295

孟保全等控诉书 296

马贵德控诉书 297

从唐山到塘沽&潘景秀 301

在塘沽的二十多天&许子良 302

三次死里逃生&朱礼 304

从衡水监狱到塘沽集中营&张世杰 306

酷刑的折磨&李之昌 311

日军的刑讯逼供&康庆和 313

从宪兵队到劳工队&赵云清 317

挣扎在死亡线上&牟翰章 319

从北平监狱到塘沽集中营&施轶芳 335

在塘沽劳工营的日子里&张学北 338

血泪斑斑诉当年&张文泉 340

塘沽劳工暴动始末&王星如 343

塘沽集中营劳工暴动&范自强 346

忆塘沽人圈&刘智功 349

新港劳工营的斗争&杨宝文 350

推动抗战口述史研究急不容缓——在“第三次东亚史料编纂机关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华口述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禢福辉 354

希望更多的人参与日本侵华口述史料的抢救——在“第三次东亚史料编纂机关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华口述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何天义 361

后记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