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新安名医名录 9
第一节 歙县名医 9
第二节 婺源名医 76
第三节 绩溪名医 102
第四节 祁门名医 109
第五节 黟县名医 115
第六节 休宁名医 127
第二章 名医学思撷华 149
第一节 新安医家对三焦的研究 149
第二节 新安医家对中风的研究 151
第三节 新安医家对臌胀的研究 152
第四节 新安医家对痹病的研究 153
第五节 新安医家对暑病的研究 154
第六节 汪机新感温病学说的历史作用 156
第七节 谈余傅山的寒邪入里新论 157
第八节 余淙《诸症析疑》介绍 158
第九节 《名医类案》编写理路 159
第十节 孙一奎之命门动气学说 160
第十一节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理论探讨 161
第十二节 吴崑《素问吴注》注解特色剖析 163
第十三节 论《丹溪心法附余》之学术思想 166
第十四节 《丹台玉案》精粹举隅 167
第十五节 程履新医学思想初探 168
第十六节 《吴氏医验录》甘温补中法初探 169
第十七节 汪纯粹伤寒病学术思想说要 170
第十八节 吴澄理脾阴及外损说浅谈 172
第十九节 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173
第二十节 何鼎亨幼科治验 174
第二十一节 许豫和小儿热病证治思想 175
第二十二节 金硕祈脉证方治思想述评 176
第二十三节 医家门径佳作《医学心悟》 178
第二十四节 医家启蒙集大成之《医宗金鉴》 179
第二十五节 郑梅涧执重楼锁钥 180
第二十六节 程杏轩及《杏轩医案》研讨 181
第二十七节 《杏轩医案》妇科学术思想 183
第二十八节 论汪宏的医学成就 185
第二十九节 “张一帖”诊治经验探要 186
第三十节 程门雪解《金匮要略》辑要 188
第三十一节 李济仁之痹痿统一论 190
第三章 名医名方释解 192
第一节 解表剂 192
第二节 和解剂 194
第三节 清热剂 197
第四节 温里剂 203
第五节 祛风剂 204
第六节 祛湿剂 206
第七节 祛痰剂 213
第八节 理气剂 218
第九节 理血剂 220
第十节 补益剂 224
第十一节 消导剂 232
第十二节 固涩剂 235
第十三节 安神剂 237
第十四节 润燥剂 238
第十五节 痈疡剂 241
第四章 名医医案选析 246
第一节 伤寒 246
第二节 温病 249
第三节 喘证 252
第四节 肺痨 255
第五节 心悸 257
第六节 胸痹 258
第七节 胁痛 259
第八节 黄疸 261
第九节 胃脘痛 264
第十节 痞满 266
第十一节 噎膈 267
第十二节 关格 268
第十三节 痢疾 268
第十四节 疝肿 271
第十五节 腹痛 272
第十六节 便秘 274
第十七节 眩晕 274
第十八节 肿胀 276
第十九节 淋证 278
第二十节 腰痛 279
第二十一节 中风 279
第二十二节 癫狂 282
第二十三节 痹病 283
第二十四节 痿病 286
第二十五节 血证 287
第二十六节 汗证 289
第二十七节 虚劳 290
第二十八节 产后诸证 292
第二十九节 崩漏 293
第三十节 惊风 294
第三十一节 麻疹 295
第三十二节 喉痛 296
第三十三节 目疾 297
第三十四节 疮疡 297
第五章 新安医学外治法 300
第一节 新安医学对外治法的贡献 300
第二节 外治疗法 302
第三节 外治方药法 312
第六章 杏轩医案精粹评按 324
第一节 伤寒类 324
第二节 温热病 328
第三节 咳喘 333
第四节 头痛·眩晕 337
第五节 心悸 338
第六节 郁证 338
第七节 黄疸·胁痛 341
第八节 胃脘痛·腹痛 343
第九节 痢疾 346
第十节 泄泻 348
第十一节 便秘 351
第十二节 水肿·臌胀 353
第十三节 淋证 355
第十四节 痹证·痿证 356
第十五节 虚劳 358
第十六节 血证 359
第十七节 妇科诸证 361
第十八节 外科病证 364
第十九节 五官科病证 366
医家索引 369
医著目录 373
部分新安医著版本馆藏目录 381
古方药量考证 387
历代衡量与秤的对照表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