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质的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向明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2
  • ISBN:9571127310
  • 页数:6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 1

第一章 导论——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有关「质的研究方法」的定义 6

一、「质的研究像一把大伞」 7

二、质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7

三、从「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区别看「质的研究」的定义 12

四、一个初步的定义 15

第二节 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17

一、实证主义 17

二、「另类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 19

三、对质的研究之理论范式的分析 23

第三节 对有关概念的辨析 27

一、有关「质」与「本质」 27

二、「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分 29

第二章 质的研究的历史发展——我从哪里来? 33

第一节 质的研究的历史渊源 33

一、民族志的发展 34

二、社会学领域的发展 36

三、自我反省意识的觉醒 38

四、对政治权力的反思 40

第二节 质的研究的分期 42

一、传统期(1900-1950) 42

二、现代主义期(1950-1970) 44

三、领域模糊期(1970-1986) 51

四、表述危机期(1986-1990) 55

五、后现代主义期(1990-) 58

第三章 质的研究的分类——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63

第一节 按研究的对象范畴分类 63

一、按研究的问题分类 64

二、按研究的范畴分类 65

第二节 按研究的目的分类 69

一、按研究者的兴趣分类 69

二、按研究者的意图分类 71

第三节 按「传统」分类 72

一、生态心理学 73

二、整体民族志 74

三、交流民族志 75

四、认知人类学 76

五、象征互动主义 78

第四节 按「类型」分类 80

第五节 无法分类 82

第六节 分类的作用 83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89

第四章 质的研究的设计——我可以如何做? 89

第一节 设计在质的研究中的作用 89

第二节 质的研究设计的主要模式 90

一、建构主义的模式 91

二、批判理论的模式 92

三、各种互动模式 93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提案之间的区别 96

第五章 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我具体打算怎么做? 101

第一节 界定研究的现象 102

第二节 确定研究的问题 103

一、寻找研究的问题 104

二、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 106

三、对研究问题作出界定和表述 110

第三节 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一、个人的目的 113

二、实用的目的 114

三、科学的目的 114

第四节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116

一、现有研究成果 116

二、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 120

三、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121

第五节 确定研究对象 123

第六节 讨论研究关系 123

第七节 选择研究的方法 124

一、进入现场的方式 126

二、搜集数据的方法 126

三、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 129

四、建立结论和初步理论的方式 130

五、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130

第八节 确定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 131

一、讨论效度问题 132

二、讨论信度问题 133

三、讨论推论问题 134

四、讨论伦理道德问题 135

第九节 其他安排 135

第六章 研究对象的抽样——我想找谁进行研究? 137

第一节 「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137

第二节 「目的性抽样」的具体策略 139

一、根据样本的特性进行抽样 140

二、抽样的具体方式 146

第三节 对「目的性抽样」原则的分析 149

第四节 制约抽样的因素 152

一、样本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152

二、样本的个人条件 153

三、样本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154

第七章 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我是谁? 157

第一节 讨论研究者个人因素的重要性 157

第二节 研究者个人身分对研究的影响 159

一、性别 160

二、年龄 163

三、文化背景与种族 165

四、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 166

五、个性特点与形象整饰 168

第三节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171

一、研究者的角色意识 171

二、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 173

三、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175

第八章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我与被研究者是什么关系? 179

第一节 「局内人」与「局外人」 180

一、「局内人」的优势和劣势 181

二、「局外人」的优势和劣势 183

第二节 「内」「外」角色与其他维度的关系 186

一、公开与否 186

二、亲疏关系 187

三、参与程度 189

第三节 「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191

第四节 「局外人」如何理解「局内人」 193

一、「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193

二、保持双重身分 195

三、全身心地投入 198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201

第一节 进入现场前的准备工作 202

第二节 确定并接触「守门员」 204

一、「守门员」的类型 204

二、谁是「守门员」 205

三、「守门员」与研究的关系 207

第三节 进入现场的方式 209

一、隐蔽地进入 209

二、逐步暴露式 210

三、制约进入方式的因素 211

第四节 接触研究对象的策略 212

一、选择交流方式 213

二、处理进入失败 215

第三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搜集 221

第十章 访谈——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 221

第一节 什么是「访谈」 221

一、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 222

二、访谈作为言语事件 225

三、访谈的具体功用 227

第二节 访谈的类型 229

一、按结构分类 229

二、其他分类标准 230

第三节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233

一、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233

二、协商有关事宜 234

三、设计访谈提纲 237

第四节 其他注意事项 238

一、访谈记录的方式 239

二、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 240

三、访谈的收尾工作 241

第十一章 访谈中的提问——我想知道什么? 245

第一节 提问的基本原则 246

第二节 访谈问题的类型 247

一、开放型与封闭型问题 247

二、具体型与抽象型问题 250

三、清晰型与含混型问题 254

第三节 追问的作用 256

一、追问的时机与度 256

二、追问的具体策略 257

第四节 访谈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259

一、访谈问题的顺序 259

二、访谈问题的过渡 260

第十二章 访谈中的倾听——我听到了什么? 263

第一节 「听」的方式 263

一、行为层面上的「听」 264

二、认知层面上的「听」 265

三、情感层面上的「听」 267

第二节 「听」的基本原则 269

一、不轻易打断受访者的谈话 269

二、容忍沉默 270

第十三章 访谈中的回应——我应该如何与对方对话? 273

第一节 回应的类型及功能 273

一、认可 274

二、重复、重组和总结 275

三、自我暴露 276

四、鼓励对方 278

第二节 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 279

一、论说型回应 279

二、评价型回应 280

第三节 回应的时机 281

第十四章 焦点团体访谈——我如何组织一群人一起交谈? 285

第一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起源 285

第二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作用 287

一、访谈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287

二、对研究问题进行集体性探讨 289

三、集体建构知识 292

四、焦点团体访谈的弊端 293

第三节 焦点团体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295

一、焦点团体访谈中研究者的角色 296

二、焦点团体访谈的设计 297

三、焦点团体访谈的抽样 298

第四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实施 301

一、安排物质空间 301

二、开始访谈 302

三、进行访谈 303

四、结束访谈 304

第十五章 观察——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作所为? 307

第一节 观察的分类 308

一、参与型观察与非参与型观察 308

二、其他分类法 311

第二节 观察的作用 314

第三节 不同流派对观察的理解 316

一、经验主义的观点 316

二、象征互动主义的观点 317

三、戏剧社会学的观点 317

四、存在主义社会学的观点 317

五、常人方法学的观点 318

第十六章 观察的实施——我看到了什么? 319

第一节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320

一、确定观察的问题 320

二、制定观察计划 321

三、设计观察提纲 322

第二节 进行观察 323

一、开放式观察 323

二、逐步聚焦 324

三、回应式互动 328

四、选择观察内容 329

第三节 观察的记录方式 331

一、记录的重要性 331

二、记录的程序 332

三、记录的格式 334

四、记录的语言 335

第四节 观察者的反思 343

一、观察者的推论 343

二、观察者的心情 345

三、观察者的叙述角度 346

第十七章 搜集实物——我找到了什么? 349

第一节 实物分析的理论基础 349

第二节 实物资料的分类 351

一、正式官方类 352

二、非正式个人类 354

三、照片 355

四、其他分类方式 358

第三节 搜集实物资料的方式 359

第四节 实物分析的作用 360

第四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365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365

第一节 质的研究中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 366

一、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 366

二、整理和分析要求及时 367

三、分析前的初步整理 370

第二节 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 371

一、线性模式 371

二、互动模式 373

第三节 资料分析的具体步骤 375

一、阅读原始资料 375

二、登录 378

三、寻找「本土概念」 383

四、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 388

第十九章 数据的归类和深入分析——我可以做什么? 393

第一节 类属分析 394

一、类属分析的定义 395

二、设定类属的标准 396

第二节 情境分析 398

一、情境分析的理论基础 398

二、情境分析的具体步骤 400

第三节 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利弊及结合 402

一、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特点 403

二、两者之间的结合 403

三、一个结合分析的实例 404

第四节 归类的方式和手段 410

一、具体操作方式 411

二、分析手段 413

第五节 数据分析的思维方式 422

一、因果分析 423

二、部分和整体之间的阐释循环 424

三、回溯觉察之重组 426

四、直觉与想象 428

第二十章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我可以说什么? 431

第一节 什么是「理论」 431

一、质的研究对「理论」的定义 432

二、质的研究对「理论」的态度 434

第二节 建构理论的方法 438

一、理论的作用 438

二、建构理论的方式 440

第三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444

一、从资料产生理论的思想 445

二、理论敏感性 446

三、不断比较的方法 447

四、理论抽样的方法 448

五、文献运用的方法和准则 449

六、检验与评价 449

第四节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451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451

二、二级编码(关系型登录) 452

三、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453

四、过程探究和条件矩阵 455

五、一个分析实例 456

第二十一章 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我可以如何说我的故事? 461

第一节 什么是质的研究中的「写作」 461

一、写作是思考 462

二、写作是对现实的建构 463

三、写作是权力和特权 465

第二节 成文的方式 468

一、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 468

二、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 469

第三节 写作的基本原则 472

一、「深描」 472

二、注意作者自己的态度和语言 475

三、考虑写作的对象——读者 477

第四节 民族志的写作风格 479

一、现实主义的故事 479

二、忏悔的故事 481

三、印象的故事 485

四、批判的故事 488

五、规范的故事 490

六、文学的故事 492

七、联合讲述的故事 494

八、现代主义民族志的手法 497

第五节 撰写研究报告的具体步骤 501

一、进入状态 502

二、开始写作 504

三、继续写作 505

四、整理初稿 507

五、收尾 508

第五部分 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 513

第二十二章 质的研究的质量评价——我如何知道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 513

第一节 什么是「范式」 514

第二节 从范式的角度看研究的质量评价 515

一、实证主义的评价标准 516

二、后实证主义的评价标准 516

三、批判理论的评价标准 518

四、建构主义的评价标准 519

第三节 不同范式之间如何交流 520

一、什么是「对话」 521

二、如何对话 522

第二十三章 质的研究中的效度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真实」 529

第一节 质的研究对效度的定义 530

第二节 效度的分类 533

一、描述型效度 534

二、解释型效度 535

三、理论型效度 537

四、评价型效度 537

五、其他类型 538

第三节 效度「失真」的原因 541

一、记忆问题 541

二、研究效应 542

三、文化前设 543

四、间接资料来源 544

第四节 效度的检验手段 546

一、侦探法 547

二、证伪法 547

三、相关检验法 549

四、反馈法 551

五、参与者检验法 552

六、搜集丰富的原始资料 553

七、比较法 554

八、阐释学的循环 555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557

第一节 对定义的尝试 558

一、内部推论 558

二、外部推论 559

三、「显而易见的推论」 560

第二节 对「知识」的认识 564

第三节 为什么要讨论「推论」的问题 567

一、希望进行「推论」的原因 567

二、「推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568

第四节 一种不同的语言 570

一、图式理论 571

二、图式理论对「推论」的启示 572

第五节 一种不同的「推论」方式 573

一、促进「推论」的行为规范 574

二、判断「推论」的标准 576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579

第一节 自愿和不隐蔽原则 581

一、隐瞒派 581

二、公开派 582

三、情境——后果派 583

四、相对主义的观点 584

五、女性主义的观点 585

第二节 尊重个人隐私与保密原则 587

一、对「隐私」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 587

二、保密的具体措施 589

第三节 公正合理原则 593

一、如何对待被研究者 594

二、如何处理冲突 596

三、如何结束研究关系 597

第四节 公平回报原则 599

一、回报的方式 599

二、对回报问题的思考 603

第六部分 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607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607

第一节 提倡行动型研究 608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和起源 608

二、行动研究的类型 610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 613

四、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615

五、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618

六、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 622

第二节 尊重多元 623

第三节 重视反思 626

第四节 坚持研究规范 627

第五节 高科技的影响 629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631

第一节 结合的背景 631

一、有关「区别」的论争 632

二、「区别」是否存在 634

第二节 能否结合 637

一、纯正派的观点 637

二、情境派的观点 638

三、实用派的观点 639

第三节 为什么要结合 640

一、量的研究的长处和短处 641

二、质的研究的长处和短处 641

三、两者结合的利与弊 642

第四节 如何结合 647

一、整体式结合 648

二、分解式结合 651

参考资料 657

西文人名地名汉译对照 689

图表一览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