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三极进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太贵,陶龙兴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2334663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这是一本主要以植物材料研究生物进化的专著。本书以半导体三极放大原理研究植物进化中的辩证法。研究中提出了新概念,如化学动量,化学作用力,植物广义电磁感应,在新概念基础上,又通过对基因型和表现型、源库、性别、抗逆性、植物与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互进化和植物分类,提出植物三极进化新理论。本书有广泛的对象,生物学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农林牧渔工作者都可从中获益。

1 生物动量和化学动量 1

1.1 生物动量在进化速度中的表现 1

1.2 生物动量在大分子进化上的表现 2

1.3 生物动量在生物钟——生命的内源节奏中的表现 4

1.4 生物动量在细胞周期和其他周期中的表现 5

1.5 生物进化的惯性定律 9

1.6 认识化学动量和化学角动量 12

1.7 牛顿动量、化学动量和生物动量关系 17

1.8 生物惯性的恒定性问题 17

参考文献 18

2 植物的化学作用力 19

2.1 牛顿作用力 19

2.2 化学作用力 20

2.3 化学角动量和化学角动量守衡 23

2.4 化学作用力的某些总结 27

2.5 在生物化学中的化学作用力分析 28

2.6 作物的生育模型中生物作用力分析 32

2.7 能量的方程 36

2.8 中性理论 36

2.9 突变是在自然诱变下产生的 38

参考文献 39

3 植物体内的电磁感应和广义电磁感应 40

3.1 地球和太阳系产生的作用力 40

3.2 电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 43

3.3 植物体内的电磁感应 46

3.4 植物中的螺旋型结构 53

3.5 生物体内的广义电磁感应 62

参考文献 66

4 从基因型到表现型 68

4.1 基因场 68

4.2 基因组场 69

4.3 染色体—基因场 70

4.4 基因—RNA场 73

4.5 RNA—蛋白质场 75

4.6 蛋白质—酶场 75

4.7 酶—有机物场 78

4.8 基因信息在生长发育中的传递 80

4.9 酶的作用 81

4.10 中心法则的电磁感应的动生表达方式 83

参考文献 84

5 从表现型到基因型和自然诱变作用 85

5.1 获得性遗传的证据(根据赵晓明、宋秀英所著)的转述 85

5.2 体外的自然诱变 88

5.3 体内信号传导过程 97

5.4 逆境因子的信号传导举例 108

5.5 表达和逆表达回路 111

5.6 自然诱变和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和分布 116

参考文献 117

6 源库之间的关系 118

6.1 源和库关系 118

6.2 作用力和生长力 119

6.3 生长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121

6.4 源库之间的三极放大 124

6.5 植物生产力 126

6.6 植物体内的生产关系 128

6.7 源库之间的关系模式 129

6.8 植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三极进化图 136

参考文献 138

7 雌雄性因子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 139

7.1 纯克隆生长或中性(无性)繁殖生长不安全 140

7.2 植物的有性进化史 140

7.3 性的发生 142

7.4 两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144

7.5 雌雄性的三极进化的几种方式 149

7.6 营养繁殖和生殖繁殖之间“半繁殖半生殖”的三极放大 152

7.7 性在植物种群中的三极进化 154

参考文献 156

8 非生物逆境因子对植物的进化作用 158

8.1 抗性的胁迫方程 159

8.2 Levitt抗性公式和法拉第定律的应用 160

8.3 植物抗寒 161

8.4 抗冻 165

8.5 植物耐热胁迫 166

8.6 植物耐淹涝性 167

8.7 抗旱性 168

8.8 植物抗盐 172

8.9 金属离子胁迫和植物抗胁迫 173

8.10 气体环境胁迫与植物抗逆性 174

8.11 抗非生物因子胁迫的基因 175

8.12 植物抗非生物逆境因子的三极进化 182

参考文献 183

9 植物与微生物的互进化作用 184

9.1 植物与微生物病原菌的关系 185

9.2 抗病毒 185

9.3 植物和细菌 187

9.4 植物对真菌相互关系 189

9.5 植物和病害之间 193

9.6 微生物在进化中的自然诱变和自然选择 194

9.7 基因工程中的抗病毒基因 195

9.8 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 197

9.9 植物抗细菌病害的基因 200

参考文献 204

10 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互进化作用 205

10.1 动物和植物的两个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05

10.2 种子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分析 206

10.3 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平衡 213

10.4 抗虫的转基因植物 220

10.5 植物抗虫或抗食草动物的三极进化机制 222

参考文献 224

11 植物和植物之间的互进化作用 225

11.1 群体中植物之间相互关系 225

11.2 化感物质 226

11.3 密度关系 227

11.4 红光和远红光的信号传导 229

11.5 植物的生长和形态 231

11.6 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的基因 232

11.7 调控基因 234

11.8 植物医药基因 236

11.9 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转基因选择 237

11.10 再论广义电磁感应定律 240

参考文献 245

12 植物三极进化特征曲线 247

12.1 氧和氮肥影响下的温度—光合作用曲线 249

12.2 植物在正常条件和受胁迫条件下的不同生长特性 250

12.3 草地植物趋中生态适应 250

12.4 不同氨基酸与4mol/L乙酰氯/异丙醇在110℃的脂化反应 251

12.5 根系吸收量随时间变化趋势 251

12.6 光合作用模型A 251

12.7 生长素和赤霉素对离体豌豆节间切段伸长的效应 254

12.8 农业产量的阶梯式增长 254

12.9 肥效的差异 254

12.10 各种肥料吸量与产量的关系 255

12.11 C3和C4植物之间的差异 259

12.12 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阶梯模式 260

12.13 不同K值下小区牧区数目对可供消耗草量的影响 260

12.14 不同自体受精率(S)种群的平衡自交系数 261

12.15 作物的产量—密度关系 261

12.16 不同光化学选择性下的转化率—时间曲线 262

12.17 再折叠过程中复性蛋白质相对产量的特性 262

12.18 蛋白集聚动力学 262

12.19 9种蛋白系统发育树 263

12.20 在PTI存在下,胰蛋白酶催化BAEE的水解过程 263

12.21 α和P对F25的影响,分批发酵过程中的F变化 264

12.22 核苷酸替代中的特性曲线 266

参考文献 266

13 植物三极进化和分类 267

13.1 生物进化论的派别分析 267

13.2 分子进化中新的分歧 268

13.3 感生进化和动生进化 269

13.4 分类和三极进化 270

13.5 分类与半导体的特性曲线的相似性 271

13.6 不同分类体系 274

13.7 分类方法和特性曲线 276

13.8 一些图形分析 282

参考文献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