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皮埃尔·卡赫克,安德烈·齐尔贝尔博格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10987516
  • 页数:7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第二部分介绍了工资决定因素,包括厂商的工资政策和劳资谈判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失业和不平等问题,并且把这个问题置于引入了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其他投入品市场相互依存关系的宏观经济框架中进行阐述。第四部分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制度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

第一篇 供给与需求行为第一章 劳动力供给 3

引言 3

1.1 新古典劳动力供给理论 4

1.1.1 消费—闲暇选择 4

1.1.1.1 基本模型 5

1.1.1.2 劳动力供给的性质 8

1.1.2 考虑家庭生产的家庭劳动力供给 12

1.1.2.1 家庭生产 12

1.1.2.2 家庭内部决策 14

1.1.3 生命周期与退休 16

1.1.3.1 跨期劳动力供给 17

1.1.3.2 退休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21

1.2 劳动力供给实证问题 24

1.2.1 劳动力供给计量经济学初步 24

1.2.1.1 劳动力供给方程的主要成分 24

1.2.1.2 估计劳动力供给的简要指导 28

1.2.1.3 非线性预算约束 30

1.2.2 主要成果 33

1.2.2.1 劳动力供给的曲线形状与弹性 33

1.2.2.2 自然实验 35

1.2.2.3 工作时间与劳动力参与率 39

1.3 小结与结论 44

1.4 相关章节 45

1.5 补充读物 45

1.6 附录 45

1.6.1 附录1: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45

1.6.2 附录2:劳动力供给函数的性质 46

1.6.3 附录3:补偿弹性与无补偿弹性 47

参考文献 47

第二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 51

引言 51

2.1 若干实情 52

2.1.1 教育支出 52

2.1.2 毕业生比例 53

2.1.3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表现 57

2.2 人力资本理论 59

2.2.1 人力资本投资 59

2.2.2 学校教育与工资收入 61

2.2.3 教育、培训和终身收入 63

2.3 作为信号传递手段的教育 68

2.3.1 信号传递模型 68

2.3.2 受教育过度或受教育不足 71

2.4 教育回报评估 73

2.4.1 人力资本理论:从模型到估计 73

2.4.2 如何识别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76

2.4.3 人力资本理论:如何测量教育收益和成本 78

2.4.4 若干实证结果 82

2.5 小结与结论 87

2.6 相关章节 88

2.7 补充读物 88

参考文献 88

第三章 工作搜寻 92

引言 92

3.1 工作搜寻基本理论 93

3.1.1 基本模型 94

3.1.1.1 工作搜寻过程与保留工资 94

3.1.1.2 基本模型的静态比较 97

3.1.1.3 不参与、求职与就业之间的选择 98

3.1.2 基本模型的扩展 101

3.1.2.1 享受条件与失业 101

3.1.2.2 在职搜寻 103

3.1.2.3 求职努力程度选择 105

3.1.2.4 非稳定环境 106

3.2 均衡搜寻模型与最佳失业保险理论 108

3.2.1 工作搜寻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108

3.2.1.1 基本模型的不足 108

3.2.1.2 均衡搜寻模型 110

3.2.1.3 劳动力市场均衡 111

3.2.1.4 关于均衡搜寻模型的最终评论 113

3.2.2 失业保险与赔偿激励之间的选择 115

3.2.2.1 失业保险代理模型 115

3.2.2.2 求职努力可验证时的最优合同 117

3.2.2.3 求职努力无法验证时的最优合同 119

3.3 工作搜寻的实证数据 126

3.3.1 持续时间模型的计量经济学 126

3.3.1.1 危险函数 127

3.3.1.2 参数估计 128

3.3.1.3 解释变量的引入 131

3.3.2 主要结论 134

3.3.2.1 失业保险金的测算 134

3.3.2.2 失业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 136

3.4 小结与结论 142

3.5 相关章节 143

3.6 补充读物 143

3.7 附录:失业者贴现成本 144

参考文献 144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149

引言 149

4.1 劳动力需求静态理论 150

4.1.1 短期劳动力需求 151

4.1.2 以资本替代劳动力 153

4.1.2.1 总成本最小化 153

4.1.2.2 要素条件需求的性质 155

4.1.3 规模效应 158

4.1.3.1 无条件要素需求 158

4.1.3.2 需求“法则” 159

4.1.4 超越两种要素 163

4.1.4.1 条件需求 163

4.1.4.2 无条件需求 166

4.1.5 劳动力与工作时间之间的替代 169

4.1.5.1 对劳动力与工作时间的区分 169

4.1.5.2 最优工时数 171

4.1.5.3 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数量需求 173

4.2 由理论到估计值 179

4.2.1 要素需求的特殊函数形式 179

4.2.1.1 生产函数选择 180

4.2.1.2 成本函数选择 182

4.2.2 主要结论 183

4.2.2.1 劳动力总需求 183

4.2.2.2 投入要素之间的互补性与替代性 184

4.3 劳动力需求与调整成本 185

4.3.1 劳动力调整成本 185

4.3.1.1 调整成本的定义与大小 185

4.3.1.2 调整成本的界定 187

4.3.2 确定环境下的雇佣水平调整 189

4.3.2.1 二次不对称成本 189

4.3.2.2 线性不对称调整成本 192

4.3.3 随机环境下的劳动力需求调整 194

4.3.3.1 二次对称调整成本 194

4.3.3.2 线性不对称调整成本 197

4.3.4 存在调整成本时的劳动力需求实证问题 201

4.3.4.1 关于估计值 201

4.3.4.2 主要结果 201

4.4 小结与结论 203

4.5 相关章节 204

4.6 补充读物 204

4.7 附录 205

4.7.1 附录1:等产量线的凸性 205

4.7.2 附录2:成本函数的性质 205

4.7.3 附录3:工作时间最优值 208

参考文献 209

第二篇 工资的形成 215

第五章 补偿性工资差别与歧视 215

引言 215

5.1 完全竞争与补偿性工资差别 217

5.1.1 相同难度工作条件下的完全竞争 217

5.1.2 补偿性工资差别与享乐主义工资理论 219

5.1.3 社会规范与完全竞争无效率 222

5.1.3.1 社会规范与工资形成 222

5.1.3.2 一个解释性模型 223

5.2 完全竞争障碍(1):进入障碍 225

5.2.1 买方独家垄断 225

5.2.1.1 工资、就业与买方独家垄断权 225

5.2.1.2 买方独家垄断与歧视 228

5.2.2 不可撤销的专用性投资与租金分享 230

5.2.2.1 不完全合同、再谈判与租金 230

5.2.2.2 要挟(敲竹杠)问题 231

5.3 完全竞争障碍(2):信息不充分 232

5.3.1 选择问题 232

5.3.1.1 逆向选择 233

5.3.1.2 逆向选择与效率工资 234

5.3.2 选择与统计歧视 237

5.3.2.1 作为个体歧视来源的统计歧视 237

5.3.2.2 作为群体间持久不平等来源的统计歧视 238

5.3.2.3 积极行动的局限性 240

5.4 实证研究结论的含义 241

5.4.1 享乐主义工资理论是否真的适用 241

5.4.1.1 方法问题的思考 241

5.4.1.2 观察不到的特征的影响:人命价值评估应用 243

5.4.2 工资歧视 245

5.4.2.1 方法问题 245

5.4.2.2 如何估计歧视变化 247

5.4.2.3 直接评价法 249

5.4.2.4 主要结果 251

5.4.3 行业与企业工资差别 258

5.4.3.1 传统方法 258

5.4.3.2 未被考察的个体能力差别的重要性 259

5.4.3.3 行业效应与厂商效应 260

5.5 小结与结论 260

5.6 相关章节 261

5.7 补充读物 262

参考文献 262

第六章 合同、风险分担与激励 268

引言 268

6.1 劳动合同 269

6.1.1 明示与隐含条款 270

6.1.2 完全合同与不完全合同 270

6.1.3 代理模型 271

6.2 风险分担 272

6.2.1 信息对称性或可检验信息 273

6.2.1.1 个体保险合同模型 273

6.2.1.2 最优合同的性质 275

6.2.1.3 保险与劳动力流动 276

6.2.2 信息不对称或不可检验的信息 278

6.2.2.1 “揭示”原则 279

6.2.2.2 包含两种自然状态的例子 281

6.3 结果可检验时的激励 283

6.3.1 含隐蔽行为的委托—代理模型 283

6.3.2 报酬是否总应该个案处理 288

6.3.3 某些导致绩效工资无效率的原因 289

6.3.3.1 多任务性 290

6.3.3.2 监管与寻租 290

6.4 无可检验结果情况下的激励 292

6.4.1 晋升与竞赛 293

6.4.1.1 竞赛模型 293

6.4.1.2 实证举例 297

6.4.2 年资的作用 299

6.4.2.1 偷懒模型 299

6.4.2.2 年资、经历与工资 303

6.4.3 关于经历、年资和工资的实证数据 305

6.4.3.1 如何估计年资回报 305

6.4.3.2 关于递延支付机制的实证研究 308

6.4.4 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309

6.4.4.1 夏皮洛和斯蒂格利茨模型 309

6.4.4.2 关于效率工资的总结性评论 313

6.5 小结与结论 315

6.6 相关章节 316

6.7 补充读物 316

参考文献 317

第七章 集体谈判 323

引言 323

7.1 工会与集体谈判 324

7.1.1 集体协议的特征与重要性 324

7.1.1.1 集体谈判覆盖率与工会密度 324

7.1.1.2 谈判层次 327

7.1.1.3 集体谈判的目的 329

7.1.2 工会的行为 329

7.1.2.1 工会偏好与会员个人偏好 329

7.1.2.2 实证研究所揭示的工会目标 331

7.2 讨价还价理论 333

7.2.1 讨价还价理论的先驱 333

7.2.2 公理法 334

7.2.3 策略法 335

7.2.3.1 非合作讨价还价博弈 335

7.2.3.2 有限期博弈(斯塔尔,1972) 337

7.2.3.3 无限期讨价还价(鲁宾斯坦,1982) 338

7.2.3.4 公理法与策略法之间的关系 340

7.2.4 劳资冲突:罢工与仲裁 341

7.2.4.1 罢工 341

7.2.4.2 仲裁 342

7.3 集体谈判标准模型 344

7.3.1 管理权模型 344

7.3.1.1 谈判工资与就业水平 344

7.3.1.2 效用差别与工会实力 345

7.3.2 效率合同 347

7.3.2.1 低效率合同 347

7.3.2.2 高效率合同 348

7.3.2.3 集体谈判与工资离差 350

7.3.3 谈判是否有效率 352

7.3.3.1 就业谈判 352

7.3.3.2 失业保险福利或解雇费谈判 353

7.4 内部人与外部人 354

7.4.1 内部人与失业的持续性 354

7.4.1.1 工资—就业关系 354

7.4.1.2 关于失业持续性的解释 356

7.4.2 内部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357

7.4.2.1 导致竞争性就业水平的谈判 357

7.4.2.2 歧视抑或失业 358

7.5 投资与工作时间 359

7.5.1 谈判与投资 359

7.5.1.1 不可重谈合同 359

7.5.1.2 可重谈合同 360

7.5.2 工作时间谈判 361

7.5.2.1 工作时间谈判模型 361

7.5.2.2 最优工作时间 362

7.5.2.3 工作时间减少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363

7.6 关于集体谈判影响的实证证据 365

7.6.1 工资 365

7.6.1.1 工会会员与非会员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 366

7.6.1.2 工会对工资离散的影响 368

7.6.2 利润率 370

7.6.2.1 生产率与利润 370

7.6.2.2 投资 371

7.6.3 就业(雇佣)水平 371

7.6.3.1 对效率合同模型的检验 371

7.6.3.2 对管理权模型的检验 373

7.6.3.3 直接估计 373

7.7 小结与结论 374

7.8 相关章节 375

7.9 补充读物 376

7.10 附录 376

7.10.1 附录1:解(x*,y*)的惟一性 376

7.10.2 附录2:纳什公理解与鲁宾斯坦模型子博弈精炼均衡之间的对应性 377

参考文献 378

第三篇 失业与不平等 387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387

引言 387

8.1 若干实情 388

8.1.1 不同的失业经历 389

8.1.2 就业、失业和劳动力变化状况 390

8.1.3 长期失业 394

8.1.4 实际工资与就业波动状况 395

8.2 从古典模型到凯恩斯主义观点 396

8.2.1 古典理论 397

8.2.2 通货膨胀—失业之间的消长关系 400

8.2.2.1 菲利普斯曲线 400

8.2.2.2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402

8.2.3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403

8.2.3.1 需求方面的政策 403

8.2.3.2 美国和法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406

8.2.3.3 供给方面的政策与供给冲击 407

8.3 名义刚性:弗里德曼与卢卡斯批判 410

8.3.1 弗里德曼的观点 410

8.3.2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412

8.4 实际刚性:假设与工资曲线 414

8.4.1 失业假设 414

8.4.1.1 持久失业的成因 415

8.4.1.2 失业者异质性与滞后效应 417

8.4.2 工资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419

8.4.2.1 对工资方程的再考察 419

8.4.2.2 菲利普斯曲线与误差纠正项 420

8.5 非加速通胀失业率与工资方程的估计值 422

8.5.1 工资方程估计值 422

8.5.2 非加速通胀失业率估计值 425

8.6 小结与结论 427

8.7 相关章节 428

8.8 补充读物 429

8.9 附录 429

8.9.1 附录1:线性模型的宏观经济学基础 429

8.9.2 附录2:失业者异质经济的动态性 433

参考文献 433

第九章 职位再配置与失业 437

引言 437

9.1 职位变动与劳动力流动 438

9.1.1 职位创造与破坏 438

9.1.1.1 部门内再配置规模 439

9.1.1.2 职位创造和破坏的持久性 440

9.1.1.3 就业波动与商业周期 441

9.1.2 劳动力再配置 441

9.1.2.1 就业流入与就业流出 441

9.1.2.2 离职 442

9.1.2.3 失业流入与流出 443

9.1.2.4 劳动力再配置与商业周期 444

9.1.2.5 贝弗里奇曲线 444

9.2 职位再配置竞争模型 446

9.2.1 职位再配置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446

9.2.2 竞争均衡的效率 447

9.2.3 竞争模型的局限性 448

9.3 匹配模型 449

9.3.1 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成本 449

9.3.1.1 匹配函数 449

9.3.1.2 流量均衡与贝弗里奇曲线 453

9.3.2 厂商行为 453

9.3.2.1 预期利润 454

9.3.2.2 劳动力需求 455

9.3.3 劳动者行为 456

9.3.4 工资谈判 456

9.3.4.1 剩余分配 456

9.3.4.2 工资曲线 458

9.3.5 劳动力市场均衡 459

9.3.5.1 工资、劳动力市场紧缩性和失业率的决定因素 460

9.3.5.2 静态比较 460

9.3.5.3 若干定量证据 463

9.4 投资与就业 465

9.4.1 利率、投资与失业 465

9.4.1.1 投资决策 465

9.4.1.2 工资谈判 467

9.4.1.3 利率对失业的影响 468

9.4.2 专用资本投资、“敲竹杠”与失业 469

9.4.2.1 完全合同下的投资 470

9.4.2.2 不完全合同下的投资 471

9.5 超越稳定状态的动态性研究 471

9.5.1 讨价还价与剩余动态变化 472

9.5.2 总量冲击与再配置冲击 473

9.5.2.1 如何判断冲击的性质 475

9.5.2.2 冲击的传导 475

9.6 市场均衡效率 476

9.6.1 交易外部性 476

9.6.2 社会最优 477

9.6.2.1 一种有用的特殊情况 477

9.6.2.2 一般情况 478

9.6.3 劳动力市场均衡必然无效率吗 479

9.7 小结与结论 482

9.8 相关章节 483

9.9 补充读物 483

参考文献 484

第十章 技术进步、全球化与不平等 488

引言 488

10.1 技术进步破坏的就业机会是否多于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 489

10.1.1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 490

10.1.1.1 不同形式的技术进步 490

10.1.1.2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490

10.1.2 资本化效应 493

10.1.2.1 贴现率与资本化效应 493

10.1.2.2 技术进步在什么时候会减少失业 495

10.1.3 创造性破坏 496

10.1.3.1 职位破坏内生模型 496

10.1.3.2 均衡增长路径 499

10.1.3.3 创造性破坏的效率 501

10.1.4 经验证据 503

10.2 全球化、不平等与失业 504

10.2.1 事实真相 505

10.2.2 有偏技术进步 509

10.2.2.1 外生性技术进步 509

10.2.2.2 实证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511

10.2.2.3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供给 514

10.2.3 国际贸易 516

10.2.3.1 事实真相 516

10.2.3.2 对斯托尔佩和萨缪尔森定理的阐释 518

10.2.3.3 实证研究结果 521

10.2.4 移民 524

10.2.4.1 移民的特点 524

10.2.4.2 理论 526

10.2.4.3 实证结果 530

10.2.5 重组、制度变化和不平等 532

10.2.5.1 工会与最低工资 532

10.2.5.2 组织和制度变革 533

10.2.6 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 535

10.2.6.1 含两种劳动力的匹配模型 535

10.2.6.2 “英美”劳动力市场 537

10.2.6.3 “欧洲”劳动力市场 538

10.2.6.4 规定最低工资是否有助于欧洲模式变得比英美模式更加公平 539

10.3 小结与结论 541

10.4 相关章节 542

10.5 补充读物 542

10.6 附录 543

参考文献 543

第四篇 制度与经济政策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政策 551

引言 551

11.1 劳动力市场政策:国际视角 552

11.1.1 何谓劳动力市场政策 552

11.1.1.1 经合组织的分类 552

11.1.1.2 实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意图 553

11.1.2 国家之间的差别 555

11.1.2.1 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的公共支出 555

11.1.2.2 积极就业政策的公共支出构成 556

11.1.2.3 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积极政策举例 556

11.2 积极政策:理论分析 558

11.2.1 劳动力安置机构 558

11.2.1.1 引入职业介绍机构的匹配模型 559

11.2.1.2 存在职业介绍机构时的社会最优 560

11.2.1.3 存在私人职业介绍机构的分散化均衡 561

11.2.2 为何要促进培训 562

11.2.2.1 如何获得一般培训 563

11.2.2.2 如何获得专门培训 569

11.2.3 就业补贴 572

11.2.3.1 谁是就业补贴的受益者 573

11.2.3.2 如何量化就业补贴效应 575

11.2.4 公职创造 576

11.2.4.1 公职的挤出效应 576

11.2.4.2 如何量化创造公职的影响 578

11.3 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 579

11.3.1 方法 579

11.3.1.1 罗伊—鲁宾潜在结果模型 580

11.3.1.2 观察数据与实验数据 582

11.3.1.3 主要估计量 584

11.3.2 主要实证研究结果 586

11.3.2.1 美国的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586

11.3.2.2 欧洲的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591

11.3.2.3 小结 594

11.4 失业保险福利的宏观经济效应 596

11.4.1 失业保险制度概览 596

11.4.1.1 补偿率 597

11.4.1.2 高比例的未投保失业人员 599

11.4.2 享受资格与失业 600

11.4.3 生产率提高 605

11.4.4 实证研究回顾 610

11.5 小结与结论 611

11.6 相关章节 613

11.7 补充读物 613

参考文献 613

第十二章 制度与劳动力市场表现 619

引言 619

12.1 最低工资 620

12.1.1 各国强度不同的约束因素 620

12.1.1.1 最低工资的法律问题及其重要性 620

12.1.1.2 相关人群 621

12.1.2 最低工资的经济学分析 622

12.1.2.1 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623

12.1.2.2 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对我们的启示 623

12.1.2.3 最低工资、劳动力市场参与和求职努力 625

12.1.2.4 职位质量与收入分布 631

12.1.3 实证研究所揭示的最低工资影响 632

12.1.3.1 就业与最低工资的相关性 632

12.1.3.2 基于“自然实验”的研究 633

12.1.3.3 基于个体历史数据的研究 633

12.1.3.4 最低工资与不平等问题 635

12.2 就业保护 636

12.2.1 何谓就业保护 637

12.2.2 工资外生时的就业保护影响 638

12.2.2.1 职位破坏决策内生型匹配模型 639

12.2.2.2 解雇成本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641

12.2.3 就业保护与工资谈判 642

12.2.3.1 存在解雇成本时的工资谈判 642

12.2.3.2 工资决定方式的重要性 646

12.2.4 实证研究结果 648

12.3 税收 651

12.3.1 某些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税收特点 651

12.3.1.1 法定税费 651

12.3.1.2 税楔 652

12.3.1.3 税收的累进性 653

12.3.2 税收的劳动力市场效应 655

12.3.2.1 引入工作时间的匹配模型 655

12.3.2.2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的不同效应 658

12.3.3 实证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661

12.3.3.1 税楔的影响 661

12.3.3.2 累进性的影响 664

12.4 工资谈判层次 665

12.4.1 效率与失业 665

12.4.1.1 多行业经济体 666

12.4.1.2 劳动力市场均衡 667

12.4.1.3 谈判层次的影响 669

12.4.2 缺乏说服力的实证研究结果 669

12.4.2.1 关于社团主义效率 669

12.4.2.2 行业性工资谈判的效率 671

12.5 制度因素的宏观经济学评价 673

12.5.1 制度因素的影响 673

12.5.2 政策与制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和互补性 676

12.6 小结与结论 678

12.7 相关章节 679

12.8 补充读物 680

参考文献 680

数学附录 686

附录A:静态优化 686

A.1 无约束极大值与约束极大值 686

A.2 拉格朗日函数法 687

A.3 对拉格朗日乘数的解释 688

A.4 静态优化问题小结与实用指南 688

附录B:动态优化 689

B.1 最优控制问题 689

B.2 一阶条件 689

B.3 无限期 691

B.4 变分法与欧拉方程 691

B.5 小结与最优控制实用指南 692

附录C:关于随机变量的基本概念 692

C.1 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 693

C.2 独立性与相关性 693

C.3 本书所采用的概率分布 694

附录D:泊松分布与资产价值 695

D.1 泊松分布 695

D.2 资产价值的变化 696

D.3 可供选择的验证方法 697

附录E:线性差分方程组 697

E.1 特解 698

E.2 通解 698

E.3 稳定性 699

E.4 稳定性条件的一种有用形式 700

E.5 相图 701

E.6 考察二维线性方程组的用户指南 702

参考文献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