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研究的动机 1
二、研究的现状与本书的任务 4
三、研究的方法 6
第一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基础观念 8
第一节 不作为的行为性 8
一、传统的行为理论与不作为的行为性 8
二、立场的转换:规范行为论的提出与不作为的行为性 15
三、规范行为论的具体展开 18
第二节 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 24
一、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主要学说 25
二、对以往学说的评价 28
三、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标准: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标准 34
四、区分标准的实际运用——评析所谓“双重行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与竞合”理论 36
第三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概念 40
一、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名称 40
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定义 47
第二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立法及学说发展史 53
第一节 世界各主要国家关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立法史 53
一、古代国家的立法 53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概况 58
三、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概况 64
四、当代中国的立法概况 67
第二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理论简史 70
一、旧法义务说 72
二、因果关系说 73
三、违法性说 74
四、保证人说 76
五、当前的理论动态 77
第三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80
第一节 学说概览 80
一、国外学说 80
二、国内学说 87
第二节 论证与评析 93
一、评价学说的主要标准 93
二、对各主要学说的评析 100
第三节 判断标准及其具体运用 106
一、因果关系的认定理论 106
二、条件说的提倡 114
三、条件说在不真正不作为犯因果关系判断中的运用 120
第四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 127
第一节 作为义务的概念 127
一、义务的概念 127
二、作为义务的概念 130
第二节 作为义务的来源(一):形式的理论 142
一、形式的作为义务说概述 143
二、法律义务 152
三、合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 160
四、自愿接受引起的作为义务 163
五、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167
第三节 作为义务的来源(二):实质的理论 196
一、德国的实质化运动 197
二、日本的实质理论 215
三、中国的实质理论 218
第四节 本书的见解 227
一、作为义务来源的形式侧面:规范(刑法)依据与事实依据 228
二、作为义务来源的实质侧面:对法益的社会功能关系 229
第五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 233
第一节 等价性问题的提出 234
一、存在结构 234
二、规范结构 235
三、价值结构 237
第二节 不作为与作为等价的可能性 240
一、否定论 240
二、肯定论 243
三、本书的立场:肯定论 243
第三节 等价性的判断标准 247
一、作为义务判断标准 248
二、作为可能性判断标准 261
三、综合性判断标准 262
四、“构成要件等价性”判断标准 266
五、主观方面的判断标准 270
六、本书的见解 277
第六章 罪刑法定原则与不真正不作为犯 287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288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产生与演变 288
二、关于禁止类推解释 294
三、关于构成要件的明确性 299
第二节 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304
一、违反说 304
二、不违反说 306
三、本书的见解 308
第三节 立法论证与建议 314
一、立法的形式 315
二、立法的内容 324
主要参考文献 330
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