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玛”女神三部曲 1
1.“溪峒”的文明 1
1.1 生境构成与时空定位 1
1.1.1 九溪十峒与神话故事 2
1.1.2 溪峒人家与女神的产生 5
1.2 “奈鸟”的内涵与标志 12
1.2.1 社会生产与泛神崇拜 12
1.2.2 社会生活与祖先崇拜 38
1.3 溪峒的等级情结 44
1.3.1 “爷头”与“洞崽” 44
1.3.2 “宁利”与“宁户” 48
2.“萨”“得”的史实 51
2.1 亲属制度 52
2.1.1 亲属称谓和名称 52
2.1.2 “萨”和“得”的称谓关系 57
2.2 婚姻制度 60
2.2.1 从“龟婆”到“甫腊”的失重 60
2.3 父系家族制度 65
2.3.1 家族组织 66
2.3.2 村寨组织 73
2.3.3 尊崇女性和女神 77
2.4 峒款制度 79
2.4.1 峒款制度的构成 79
2.4.2 起款祭祀 90
3.“桑嘎”的赞誉 92
3.1 独特的口述史 93
3.1.1 大歌的海洋 93
3.1.2 口述史的种类 96
3.2 口述史与女性形象 105
3.2.1 侗女的形象 106
3.2.2 “嘎争本”中的调节 110
3.3 孪生姊妹的呼唤 115
3.3.1 “暖萨”、“耶萨”和“垒萨” 116
3.3.2 三种形式的比较 130
4.“桑腾”的祭奠 142
4.1 信仰女神的要素 142
4.1.1 祭祀的对象及场所 143
4.1.2 祭司的产生 144
4.1.3 祭祀的经典 150
4.1.4 祭祀的团体 155
4.1.5 祭祀的仪轨 158
4.2 “背萨”的礼仪 171
4.2.1 “一捧土”的经历 172
4.2.2 “土”的神性与伴神 177
4.2.3 祭祀器物和随葬品 184
4.3 “多腾”的礼仪 186
4.3.1 设“宫”礼仪 187
4.3.2 砌“坛”及祭祀 204
5.信仰女神的轨迹 211
5.1 信仰的原始对象 211
5.2 鬼魂信仰与占卜塞鬼 216
5.2.1 人魂与鬼魂 216
5.2.2 占卜与塞鬼 217
5.3 信仰的图腾对象 219
5.4 信仰的祖先对象 229
5.4.1 始祖崇拜 229
5.4.2 支系祖崇拜 230
5.4.3 宗祖崇拜 231
5.4.4 家祖崇拜 233
5.5 信仰中的女神形象塑造 235
5.5.1 世界上的女神 236
5.5.2 “萨玛”女神产生的情结 244
6.“宁更”的心愿 263
6.1 文化哲学的价值取向 263
6.1.1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64
6.1.2 辩证法的朴素思想 266
6.1.3 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 269
6.1.4 哲学的价值观 270
6.1.5 口述史的价值 273
6.2 语境文化的互动 276
6.2.1 两位母亲的神话 277
6.2.2 崇拜祖先的共性 281
6.3 同质文化的互动情结 284
6.3.1 同位借入 284
6.3.2 错位借入 290
6.4 “萨玛”崇拜与侗族文化 293
6.4.1 原始文明的伦理价值 294
6.4.2 怀古从古与转换机制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