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阮若琳 1
自序&蔡骧 3
关于电视剧的“电影化”和“广播化”(1982) 3
“直播”电视剧创作经验谈(1983) 11
戏剧性·悬念与电视剧(1984) 31
电视剧的创业与创新(1984) 39
谈谈“边缘”样式的电视剧(1985)——兼评1984年出现的几部高质量作品 42
论电视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1986)——在北京市统战口举行的“北京市发展战略座谈会”上的发言 46
电视文化研究应纳入国家科研计划(1986) 53
电视特性研究提纲(引言) 59
电视剧理论研究刍议(1986) 74
时代的戏剧(1987)——电视剧《新闻启示录》剖析 83
关于电视小说(1987) 104
看当代大学生为自己塑像(1987)——写在第一届“理想杯”大学生电视剧展播之后 118
扣紧时代的脉搏(1988)——关于“改革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思考 126
中国艺术精神与戏曲电视剧(1989)——论“戏曲电视剧”的诞生 140
电视:用于沟通……(1989)——专题片《大白菜的诉说》观后 162
从怀特的预言看节目主持人的作用(1989) 167
强化“观众意识”,确立通俗剧的地位(1990)——由《公关小姐》大受欢迎谈起 174
理想的力量(1990)——谈第二届“理想杯”大学生电视剧、专题片展播 178
仪式的功能(1990)——关于“春节晚会”的思考 189
1990年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观后感(1990)——在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研讨会上的发言 192
微型系列专题片的价值取向(1990)——在《今日京华》节目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
话说单本剧(1991)——兼论单本剧生产优势的丧失 208
电视(剧)美学实践(1991)——再谈电视剧的创业与创新 215
地方味儿·民族化·中国气派(1992)——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发展的中国电视剧 238
电视呼唤喜剧(1992)——在“喜剧研讨会”上的发言 261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1992)——论纪实性电视剧 269
面向廿一世纪(1993)——关于华语电视文化的思考 292
论电视剧《四世同堂》艺术上的得失(1985) 305
从小说到电视剧(1985)——试论《今夜有暴风雪》的改编 324
把好“风格关”和“语言关”(1986)——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两个问题 346
“雅、俗、虚、实”论《红楼》(1987)——电视剧《红楼梦》观后 350
深圳人正在塑造自己(1991)——电视连续剧《深圳人》观后 374
四两拨千斤(1992)——从《特殊连队》的“特殊”谈起 378
谜(1992)——《上海一家人》观后感 386
珍珠·大写的人及其它(1992)——《净魂》观摩后记 396
超水平发挥(1993)——《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 405
诗·史·现实(1994)——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观摩汇报 408
我还是不悲观(1987)——关于儿童电视剧答富敏的信 425
为促进儿童电视剧创作,期待您的响应!(1987)——致全国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剧编导的一封公开信 427
童心·美育·宏观目标(1987)——谈儿童电视剧创作中的三个问题 432
儿童电视剧的“观众观念”可以“拓宽”吗?(1987)——与陆海波同志商榷 436
美育——儿童电视剧的价值(1988) 441
莫让忧患意识吞噬了童心(1990)——谈谈儿童电视剧编导的创作心态 444
面对一亿六千万儿童观众(1990)——儿童电视剧观摩汇报 448
迎接儿童电视剧的春天(1991)——1990年度儿童电视剧巡礼 472
发现儿童(1991)——儿童故事片《我的九月》观后 477
春天·冬天·春天(1994)——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史(1960—1992)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