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研究内容与特色 7
1.3本书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20
第2章 “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的建立 23
2.1微观仿真方法概述 23
2.2“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 40
第3章 起点数据及预测参数选择 67
3.1仿真起点数据 67
3.2生育参数确定 75
3.3死亡参数 96
3.4初婚参数 101
附录 关于仿真起点数据匹配的源程序 105
第4章 仿真结果分析 122
4.1与人口宏观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 123
4.2“四二一”家庭数量的微观仿真结果分析 126
4.3未来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浅析 156
附录 部分其他仿真结果 172
第5章 结论与探讨 178
5.1主要工作与发现 178
5.2进一步研究方向 182
参考文献 184
后记 194
表1中国历次人口普查人口与老年人口情况 5
表2不同研究单位、学者对2000年生育水平的估计 13
表3按未婚妇女类别划分的选择对象意愿分布 17
表42000年各年龄人口的独生子女属性分布 72
表52000年人口普查推算的各年出生情况 77
表6根据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推算的1986~1990年出生人数的比较 79
表7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孩次的总和生育率 79
表8全国政策生育率的推算 80
表935岁以上不同队列妇女的平均曾生子女数 85
表10基于小学入学人数估计出生人数和生育水平 87
表11根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出生人数推算总和生育率 88
表121990~2002年总和生育率变动情况 89
表132000年35~39岁已婚妇女的孩次构成 91
表14预测时期已婚妇女总和递进生育率的设定 91
表15预测时期标准化分孩次递进生育模式的设定(农业人口) 93
表16预测时期标准化分孩次递进生育模式的设定(非农业人口) 94
表17预测时期分孩次出生性别比的设定 96
表18预测时期平均期望寿命的设定 96
表19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生命表(lx值) 97
表20预测时期妇女标准化递进初婚模式的设定 102
表21各年龄妇女的夫妇婚龄差分布 103
表22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全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的变动预测 129
表23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分户口性质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的变动预测 131
表24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全国年新婚夫妇“双独”比例的变动预测 135
表25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分户口性质年新婚夫妇“双独”比例的变动预测 137
表26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全国广义和狭义“四二一”家庭数量的变动预测 143
表27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农业人口广义和狭义“四二一”家庭数量的变动预测 146
表28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非农业人口广义和狭义“四二一”家庭数量的变动预测 149
表29已有孩子性别构成对下一孩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153
表302000年城乡人口年龄构成比较 167
表31全国妇女总和初婚率的变动预测 172
表32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全国狭义“四二一”家庭数量的变动预测 174
表33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非农业人口狭义“四二二”家庭数量的变动预测 175
图1微观仿真方法的基本思路 25
图2面向个体的模拟方式示意图 27
图3面向个体行为的模拟方式示意图 28
图4蒙特卡罗方法示例 31
图5“四二一”家庭仿真模型框架 42
图6家族成员(亲属)的链接关系 46
图7单一年份初婚事件的仿真过程示意图 52
图8单一年份生育事件的仿真过程示意图 60
图9“五普”以户主为枢纽的亲属关系示意图 69
图10城镇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分布 83
图11各省(区、市)2000年普查总和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的比较 84
图12微观仿真与宏观仿真结果比较:总人口与出生人口 124
图13微观仿真与宏观仿真预测结果比较:人口年龄结构构成 125
图14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全国年新婚夫妇婚姻属性不可辨识的比例 135
图15未来全国20~45岁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差 153
图16未来全国20~45岁男、女性未婚人口之差 155
图17未来全国20~45岁男、女性未婚人口之差占20~45岁男性人口的比例 155
图18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全国人口总量变动情况预测 160
图19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全国15~59岁人口数量变动情况预测 164
图20不同生育政策条件下全国出生人口的变动预测 170
专栏1“四二一”家庭和广义“四二一”家庭 9
专栏2“双独”、“单独”、“二孩”生育政策 16
专栏3“双独”、“单独”、“双非”婚姻类型 18
专栏4“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中的个人信息记录 46
专栏5随机数发生器源程序(C++语言) 64
专栏6“双独”、“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下的生育水平设定 92
专栏7学术界关于现行生育政策负面效应的主要观点 157
专栏8关于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两种学术观点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