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成矿地质条件 4
第一节 地层条件 4
一、区域地层概述 4
二、矿田赋存地层及主要岩石特征 4
(一)矿田赋存地层 4
(二)主要岩石特征 9
(三)岩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 11
第二节 构造条件 12
一、区域构造基本格架 12
(一)区域构造体系的基本特征 12
(二)区域重要断裂特征 12
二、矿田构造特征 15
(一)褶皱 15
(二)断裂 15
(三)裂隙 18
三、构造与成岩成矿作用的关系 20
(一)矿田的控岩构造 21
(二)矿田的控矿构造 21
第三节 区域岩浆活动 22
一、区域岩浆活动概述 22
(一)晋宁期岩浆活动 22
(二)燕山期岩浆活动 22
二、岩浆活动与内生成矿的关系 29
(一)晋宁期岩浆活动与矿化作用 29
(二)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钨、钼)矿化作用 29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一、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
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5
(一)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基本特征 35
(二)区域含钨建造的基本特征 48
三、矿田地球化学特征 51
(一)矿田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51
(二)矿田岩石地球化学异常 51
第二章 成矿岩体 58
第一节 岩体地质特征 59
一、岩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 59
二、岩体的侵入顺序及年代学研究 59
(一)岩体侵入顺序的划分及其依据 59
(二)杂岩体的年代学研究 62
第二节 岩石学特征 66
一、主岩体 67
(一)花岗闪长斑岩(γδπ) 67
(二)二长花岗斑岩(ηγπ) 69
(三)花岗闪长岩(γδ) 69
二、脉岩类 70
第三节 岩体的隐蔽爆破作用及其角砾岩 70
一、概述 70
二、李公岭爆破角砾岩 73
(一)地质特征 73
(二)爆破角砾岩的分带及其岩石特征 74
(三)爆破角砾岩的蚀变矿化作用 77
第四节 同化混染作用及其混染岩石 78
一、概述 78
二、混染岩岩石学特征 79
(一)石英闪长(玢)岩(Qδ) 79
(二)混染花岗闪长斑岩 80
三、同化混染作用的地球化学行为 80
(一)混染岩岩石常量组分含量 80
(二)混染岩的挥发分含量 80
(三)混染岩微量元素含量 80
(四)同化混染作用的地球化学行为 80
四、关于暗色包体的成因探讨 84
第五节 岩体副矿物特征 85
一、概述 85
二、主要副矿物特征 87
第六节 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95
一、主要氧化物含量及数值特征 95
二、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101
三、稀土配分模式 103
四、主要造岩矿物的标型特征 108
(一)黑云母的标型特征 108
(二)斜长石的标型特征 116
(三)钾长石的标型特征 119
(四)其它造岩矿物成矿元素含量特征 124
五、稳定同位素研究 124
(一)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124
(二)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128
(三)锶同位素特征 132
六、矿物包裹体研究 132
(一)包裹体类型及其特征 132
(二)包裹体形成温度的测定 133
(三)包裹体溶液浓度的测定 137
(四)包裹体成分测定 139
(五)不同次岩体包裹体特征的对比及变化规律 141
第七节 岩相变化及成岩演化特点 141
一、岩相变化 141
二、成岩演化特点 143
第八节 岩体的侵入深度和剥蚀程度 145
一、岩体的侵入深度 145
二、岩体的剥蚀程度 146
第三章 接触变质及热液蚀变 147
第一节 接触变质 147
一、分布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147
二、接触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及其含矿性 147
第二节 热液蚀变 148
一、概述 148
二、蚀变类型 148
三、蚀变分带 152
(一)蚀变多期多阶段的划分 152
(二)蚀变分带 153
(三)蚀变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158
四、蚀变与成矿作用 165
(一)蚀变矿物组合与金属矿物组合的成生关系 165
(二)蚀变阶段与成矿阶段的时间关系 166
(三)蚀变带与金属矿化带的空间关系 166
(四)蚀变强度、蚀变矿物组合与矿化强度的关系 166
五、蚀变模式 166
第四章 矿床特征 168
第一节 概述 168
第二节 矿体形态、产状及其规模 168
一、大岗脑矿床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变化 169
(一)矿体的平面形态及其变化 169
(二)矿体的剖面形态及其变化 169
二、禅山寺矿床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 172
(一)Ⅰ号矿带矿体规模、特征 172
(二)Ⅱ号矿带矿体形态特征 173
(三)石英大脉型白钨矿体形态、规模 173
三、李公岭矿床矿体形态、规模 174
第三节 矿石的物质组分及结构构造 175
一、矿石的化学成分 175
二、矿石的矿物成分 180
(一)主要金属矿物特征 181
(二)脉石矿物 191
三、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193
(一)矿物共生组合类型 193
(二)矿物生成顺序 194
四、矿石的结构构造 194
(一)矿石结构 194
(二)矿石构造 197
五、矿石类型 199
(一)成因类型 199
(二)地质类型 199
(三)工业类型 199
第四节 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 200
一、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及其划分依据 200
(一)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 200
(二)各成矿作用及成矿阶段划分的依据 200
二、第一次成矿作用——斑岩成矿作用特征 200
(一)一般特征 200
(二)各成矿期、成矿阶段的特点 201
三、第二次成矿作用——“大岩体”成矿作用特征 204
(一)一般特征 204
(二)各成矿期、成矿阶段的特点 205
四、第三次成矿作用——爆破角砾岩成矿作用特征 205
五、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的意义 206
(一)多次成矿作用促进了矿化的富集 206
(二)多次成矿扩大了矿体和矿床的规模 206
第五节 矿化富集规律 207
一、钨钼矿化富集规律 207
(一)大岗脑矿床钨、钼矿化富集规律 207
(二)禅山寺矿床钨、钼矿化富集规律 208
(三)李公岭矿床钨、钼矿化富集规律 208
二、含矿岩体钨、钼品位变化 208
三、钨、钼矿化的相关性 210
四、矿化富集的控制因素 210
(一)矿化分带与蚀变分带的关系 210
(二)矿化与岩性的关系 210
(三)矿化与构造的关系 211
第六节 矿床(体)地球化学特征 212
一、各类型矿石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衬值及微量元素的浓集序列特征 212
(一)各类型矿石化学成分特征 212
(二)各类型矿石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衬值及浓集序列特征 212
二、成矿元素的共生组合规律 212
(一)花岗闪长岩型钨钼矿石 215
(二)花岗闪长斑岩型钨钼矿石 215
(三)二长花岗斑岩型钨钼矿石 215
(四)爆破角砾岩型钨钼矿石 216
第七节 矿物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217
一、矿物包裹体的研究 217
(一)几种透明矿物包裹体的特征 217
(二)成矿温度的测定 218
(三)成矿溶液浓度的测定 219
(四)成矿溶液成分分析 220
(五)关于成矿热液的沸腾 224
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 224
(一)氢氧同位素组成 225
(二)碳同位素组成 228
(三)硫同位素组成 229
第八节 矿床成因 232
一、成矿物质来源 232
(一)成岩物质来源 232
(二)成矿物质来源 234
二、成矿温度 235
三、成矿流体的性质及演化过程 235
(一)从包裹体的成分看成矿流体的性质 235
(二)从成矿阶段看成矿溶液的演化 236
四、钨、钼在矿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237
(一)钨、钼在杂岩体中的分配情况 237
(二)钨、钼在成矿热液中的迁移形式 237
五、矿床成因类型 239
(一)确定斑岩型矿床的主要依据 239
(二)矿床模式 242
第五章 找矿前提和找矿标志 245
第一节 找矿前提 245
第二节 找矿标志 245
一、斑岩标志 245
二、围岩蚀变标志 246
三、构造标志 246
四、地层标志 246
五、地球化学标志 247
六、地球物理标志 249
七、重砂标志 249
结束语 249
参考书目 253
照片及其说明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