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国际法的概念和历史发展第一章 国际法的概念 3
一、国际法的定义 3
二、国际法的名称 5
第二章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7
第一节 古代 7
第二节 中世纪 8
第三节 国家间体制的设立与国际法的形成 10
一、国家间体制的设立 10
(一)国家间体制的意义 10
(二)有关主权国家的理论 10
(三)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11
(四)国家间体制的特征 12
二、古代国际法理论的形成 12
(一)维多利亚和苏兹 12
(二)雨果·格劳秀斯 14
三、格劳秀斯以后国际法理论的变化 15
(一)真提利斯 15
(二)普芬道夫 15
(三)瓦特尔 16
(四)初期实在法的形成 17
第四节 国际社会的演变 17
一、国际连带性的加强 17
二、国际化空间时代 18
第五节 国际法的体制变化 19
一、世界大战以前 19
二、世界大战以后 21
第三章 有关国际法的学说 24
第一节 国际法学说的分类 24
一、实证主义 24
二、权力政治学说 25
三、马克思主义 25
四、汉斯·凯尔逊的规范主义学说 26
五、乔治·斯凯利的社会学学说 27
六、自然法学说 29
第二节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和效力根据 31
一、否定国际法的学说及其批判 31
(一)否定国际法的学说 31
(二)实在法学派的辩驳 33
(三)客观主义的辩驳 34
二、有关国际法的强制性和其效力根据的理论 34
(一)意志主义 35
(二)客观主义 37
三、国际法的实在根据 40
(一)各国的宪法及实践 40
(二)国际条约的规定及国际组织的实践 42
四、国际社会的现实结构、发展方向和国际法 43
(一)国家间体制的要素 43
(二)超国家国际共同体法的要素 43
第四章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48
第一节 问题的症结 48
第二节 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 49
一、二元论 49
(一)二元论的内容 49
(二)对二元论观点的批判 50
二、一元论 51
(一)国内法优先说与国际法优先说的一元论 51
(二)汉斯·凯尔逊的规范法学派观点 52
(三)社会连带法学理论 52
(四)传统的自然法学说 52
第三节 国际法规则与判例 53
一、国际法规则 53
二、国际判例 53
第四节 国内法规则与判例 54
一、各国宪法的规定 54
二、国内实践 54
第五节 国内法的等级与国际法 55
第二篇 国际法的渊源 59
序论 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概念 59
一、国际法渊源的含义 59
二、国际法渊源的内容 60
三、国际法渊源的发展趋势 61
第一章 条约 63
第一节 条约的一般概念 63
一、条约法的法典化 63
(一)1969年关于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 63
(二)1978年关于条约的国家继承的维也纳公约 64
(三)1986年关于国家与国际组织及国际组织相互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65
(四)多边条约缔结程序的重新审议及缔结多边条约指导方针的准备 66
二、条约的定义 67
(一)条约是国际协议 67
(二)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协议 67
(三)条约产生法律拘束力 68
(四)条约受国际法调整 69
(五)条约是书面形式的协议 70
(六)条约的名称 70
三、条约的形式 73
(一)国家元首之间的缔约形式 73
(二)政府之间的缔约形式 73
(三)国家之间的缔约形式 74
(四)国家和国际组织或国际组织相互之间缔结条约的形式 74
(五)其他形式 74
四、条约的分类 74
(一)实质性分类 74
(二)形式上的分类 75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 77
一、缔结条约的一般程序 77
(一)约文的磋商、拟定和认证 77
(二)接受条约拘束的同意 83
(三)条约的生效、登记和公布 93
二、多边条约缔结的特点 97
(一)概述 97
(二)约文起草、拟定程序的制度化 99
(三)缔约主体的扩展 109
(四)条约法其他制度的发展 120
第三节 条约的效力 125
一、条约生效的条件 125
(一)缔约主体的缔约能力 125
(二)无瑕疵的意思表示 129
(三)条约内容的合法与妥当 139
二、缺乏成立要件的条约的处理 145
(一)无效的形态 145
(二)无效的程序 148
(三)无效条约的效果 150
第四节 条约的适用 153
一、缔约方对条约的适用 153
(一)适用条约的一般原则 153
(二)条约义务的不履行及其程序 155
(三)条约的国内适用措施 158
(四)自动执行条约和非自动执行条约 159
(五)条约的适用与国内法官 163
二、条约对第三方的效力 163
(一)条约相对性原则 163
(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 165
(三)超国家主义的出现 167
三、条约的解释 170
(一)法律解释的一般概念 170
(二)解释的主体 170
(三)解释的原则 173
(四)解释的实施 174
四、法律规范的冲突 175
(一)条约与国内法的冲突 175
(二)国际法规范之间的冲突 178
第五节 条约的修正与终止 183
一、条约的修正 183
(一)修正条约的一般概念 183
(二)多边条约的修正 185
二、条约的暂停施行 188
(一)条约暂停施行的概念 188
(二)条约暂停施行的原因 189
三、条约的终止 191
(一)根据条约规定的终止 191
(二)缔约方协商的终止 193
(三)根据其他国际规范的终止 193
(四)一方违约 193
(五)无法预见的事件的发生 195
(六)情势变迁原则 196
第二章 国际习惯和其他国际法渊源 203
第一节 国际习惯 203
一、国际习惯的一般概念 203
(一)国际习惯的含义 203
(二)国际习惯的根据 204
二、国际习惯的形成 205
(一)形成程序 205
(二)物质因素 206
(三)心理要素 209
三、习惯法的适用 210
(一)国际秩序和习惯法的适用 210
(二)国内秩序和国际习惯的适用 211
四、国际习惯的编纂 211
(一)国际法编纂的一般概念 211
第二节 其他法律渊源 218
一、一般法律原则 218
(一)一般法律原则的概念 218
(二)一般法律原则的法律渊源性 220
(三)一般法律原则的适用 221
二、公允 222
(一)公允的概念 222
(二)无当事国同意的公允 223
(三)经当事国同意的公允 224
三、国家的单方面法律行为 224
(一)单方面法律行为的概念 224
(二)国家单方面行为的分类 225
(三)国家单方面行为的法律效力 226
四、国际组织的立法行为及单方面行为 227
(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组织的立法行为及单方面行为 227
(二)欧共体的立法行为 228
(三)国际组织的单方面行为 233
五、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 236
(一)辅助资料的含义 236
(二)公法学家学说 236
(三)判例 236
第三篇 国际共同体的组成序论 国际社会的结构及其特性 241
一、国际社会的现实结构和发展方向 241
二、国际法主体问题 244
第一章 国家 246
第一节 国际法上国家的一般概念 246
一、国家的定义 246
二、国家的构成要素 247
(一)居民 247
(二)领土 247
(三)政府 250
(四)主权与独立 250
三、国家的法律人格 255
(一)国际法对国家的直接适用性 255
(二)国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 256
四、不完全的国家实体 256
(一)罗马教廷 256
(二)国际领土(国际城市) 259
(三)微型国家 261
(四)民族解放组织 262
(五)交战团体和叛乱团体 262
五、国家的结合形态 262
(一)保护关系 263
(二)主从关系 264
(三)复合国 264
(四)邦联 265
(五)联邦 265
(六)殖民国家与新生国家的结合关系 266
第二节 国家的管辖权 267
一、内政问题和不干涉原则 267
(一)国家的内政问题 267
(二)不干涉原则 271
二、领土管辖权 272
(一)领土管辖权的一般性质 272
(二)领土管辖权的边界线 279
三、对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 282
(一)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概念 282
(二)国家豁免的内容 285
(三)国家豁免的限制 287
四、国家行为理论 290
(一)国家行为理论的一般概念 290
(二)国家行为理论的起源 292
(三)本斯汀例外 294
(四)赛伯蒂诺案及对外援助法的修订条款 295
五、准领土管辖权 299
(一)排他性行使 300
(二)共管 302
(三)限制性行使 303
六、属人管辖权 305
(一)属人管辖权的概念 305
(二)国籍的确定 306
(三)国籍的抵触 309
(四)属人管辖权的行使 309
七、公共服务管辖权 311
(一)公共服务管辖权的概念 311
(二)公共服务管辖权的行使 312
八、外国军队的地位 314
(一)概述 314
(二)关于外国军队地位的一般原则 317
(三)刑事管辖权 318
(四)民事管辖权 322
第三节 国家的形成和形式 325
一、国家的创立和人民自决权 325
(一)国际社会的变迁和国家的创立 325
(二)殖民地的解放 326
(三)国家分离 328
二、领土的变更 330
(一)非国家领土的取得 330
(二)国家领土的变更 333
三、承认 336
(一)国家承认 336
(二)政府承认 343
(三)其他事态的承认 347
四、国家继承 351
(一)国家继承的概念 351
(二)继承国与个人 353
(三)继承国与被继承国 355
(四)国家继承与国际秩序 357
第二章 区域共同体 361
第一节 区域共同体的一般概念 361
一、区域共同体的意义 361
(一)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 361
(二)政治上一体化 361
(三)保留国家的地位 362
(四)实质性联合:区域性共同体和国际组织的区别 362
(五)区域共同体的背景 363
二、区域共同体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展望 364
第二节 欧洲共同体 365
一、欧洲共同体的历史 365
(一)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概况 365
(二)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创立 366
(三)1957年罗马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创立 367
(四)1965年执行机关合并条约 373
(五)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374
二、单一欧洲法和欧洲联盟 378
(一)单一欧洲法的拟定 378
(二)欧洲共同体的内容 379
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欧洲共同体 384
(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谈判与缔结 384
(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核心内容 385
四、欧洲联盟制度 387
(一)欧洲联盟制度概述 387
(二)委员会 389
(三)欧洲理事会和部长理事会 393
(四)欧洲议会 396
(五)欧洲联盟法院 401
(六)欧洲联盟的其他机构 405
四、欧洲联盟的财政 406
(一)欧洲联盟预算的制定 406
(二)欧洲联盟财政的内容 408
五、欧洲联盟与第三国的合作 410
(一)雅温得公约 410
(二)洛美协定 411
第三节 其他区域共同体的萌芽 411
一、其他区域共同体的现状 411
二、美洲国家组织 412
三、非洲统一组织 413
四、阿拉伯国家联盟 414
五、东南亚国家联盟 414
六、远东地区的前景 415
第三章 国际组织 417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一般理论 417
一、国际共同体的发展和国际组织 417
(一)国际组织的定义 417
(二)国际组织的发展 418
(三)国际组织的分类 420
二、国际组织的成立 421
(一)设立宪章 421
(二)国际组织的构成 424
三、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 426
(一)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概念 426
(二)国际组织的国内法律人格 427
(三)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 428
(四)国际组织财政上的自主性 430
(五)法律人格的继承 432
四、国际组织的管辖权 433
(一)决定管辖权的一般原则 433
(二)管辖权行使的制约 435
(三)国际组织管辖权的内容 436
五、国际组织的机构及其活动 440
(一)国际组织机构的一般概念 440
(二)由政府代表组成的机构 441
(三)由国际公务员组成的机构 447
(四)由国际社会利益团体代表组成的机构 451
第二节 联合国制度 454
一、联合国 454
(一)国际联盟的经验与联合国的创建 454
(二)联合国的结构及活动 455
(三)1946年以后联合国结构的变更 460
(四)联合国的主要机关及其活动 463
(五)联合国的辅助机关及其活动 468
二、专门机构 472
(一)专门机构的一般概念 472
(二)专门机构的内容 473
三、其他联合国系统机构 487
(一)国际原子能机构 487
(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488
第三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 490
一、西欧地区的组织 490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490
(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91
(三)欧洲理事会 492
(四)西欧联盟 493
(五)欧洲自由贸易区 493
二、东欧地区的组织 494
(一)华沙条约组织 494
(二)经济互助会 494
三、亚洲地区的组织 495
(一)亚洲地区组织的特点 495
(二)澳新美共同防御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 496
(三)亚太理事会 497
四、其他区域性组织 497
(一)中央条约组织 497
(二)石油输出国组织 498
第四章 个人及私营企业 501
一、国际法上的个人地位及个人权利的保护 501
(一)概述 501
(二)国际刑法上个人的刑事责任 502
(三)国际法对个人的保护 514
(四)国际司法中个人的地位 525
二、引渡 527
(一)引渡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527
(二)引渡制度的法律渊源 527
(三)引渡条件 528
(四)罪犯的引渡 533
三、跨国公司 533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 533
(二)跨国公司的控制 534
(三)跨国公司的国际调控动态 535
(四)跨国公司和国际法主体 537
四、非政府组织 539
(一)非政府组织的含义 539
(二)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