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国内外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实践 1
1.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1
2.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 2
3.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4
4.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比较 7
二、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述评 10
1.现代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 10
2.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 12
3.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 15
4.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16
5.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战略 18
6.循环经济的技术和社会支撑体系 19
三、本书的写作思路与主要观点 20
1.我国循环经济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2.本书的写作思路与主要观点 22
第一章 经济理论中循环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27
一、重农学派的循环思想及循环范式的确立 28
1.重农主义及其研究范式的意义 28
2.重农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9
3.重农主义思想与“自然法则” 30
4.重农主义与“纯产品” 32
5.物质生产力与“农业之本”思想 33
6.魁奈的“经济表”与经济循环思想 34
二、古典经济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静止状态”思想 38
1.亚当·斯密 39
2.李嘉图 43
3.马尔萨斯 48
4.萨伊 51
5.穆勒 53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再生产循环思想 57
1.人与自然的关系 57
2.再生产循环思想 59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封闭循环图式 61
1.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62
2.新古典综合派的封闭循环图式 63
3.对主流经济学经济循环图式的批判 64
第二章 现代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69
一、肯尼斯·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思想 69
1.封闭的地球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意义 70
2.“牛仔经济”与“宇宙飞船经济” 71
二、罗伯特·埃尔斯和埃伦·克尼斯——经济过程中的物质平衡原理 74
1.物质守衡定律与经济学 74
2.物质平衡原理与环境外部性 77
3.物质平衡原理与“4R”原则的提出 81
三、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熵定律与经济过程 82
四、赫尔曼·戴利——稳态经济 85
1.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经济系统的规模限制 85
2.规模、分配、配置 88
3.稳态经济 89
五、戴维·皮尔斯——循环经济理论模型 93
1.内外均衡”与“生存定理” 93
2.循环经济模型 94
3.生态均衡与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利用规则 99
第三章 “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 102
一、经济稀缺与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本质 103
1.稀缺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03
2.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与经济特征 104
3.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107
二、对循环经济思想的总结和思考 109
1.开放经济系统——封闭经济系统——开放经济系统 110
2.从“内部均衡”到“外部均衡” 114
3.以“内外均衡、一体循环”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理论 115
三、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 116
1.“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 116
2.模型的启示 121
四、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与公平目标新解 124
1.经济增长的规模限制 124
2.从经济效率到生态经济效率 127
3.代内代际共建“公平” 130
第四章 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循环经济内生化与自运行的动力 133
一、为什么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 134
二、市场如何说出生态真理 138
1.让价格来表达生态真理 140
2.环境资源的合理价格机制 142
3.自然资源产权与价格 147
三、案例分析:水资源市场的运行 148
1.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水资源价格机制 149
2.水权及水权交易 159
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循环经济内生化与自运行的坚实保障 171
1.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171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176
第五章 经济生态化——内外均衡,一体循环的重要实现途径 181
一、经济生态化研究与实践综述 181
1.国外生态现代化的提出及发展 181
2.经济生态化的研究与实践 183
二、以产业生态化作为经济生态化的切入点 187
1.经济生态化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产业生态化 187
2.产业生态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主要内容 191
三、产业生态化研究与实践综述 193
1.产业生态化的理论来源——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两个角度 193
2.产业生态理论与产业生态学研究始于“产业代谢”理论的启示 198
3.从产业代谢理论受到启发,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 199
4.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催生了产业生态理论与产业生态学 201
5.产业生态化是对“产业生态”相关理论的实践应用 204
四、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框架 207
1.目标定位——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07
2.理论体系——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相关理论 209
3.分析方法——融入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经济代谢分析 212
4.时空解析——区域差异化发展,统筹整体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的协调发展 213
5.关键内容——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整合 215
五、我国产业生态化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218
1.产业结构动态优化 218
2.地区空间解析及区域差异性产业生态化发展 220
3.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机制 222
第六章 物质流分析与循环经济调控管理——工具的困境 225
一、经济系统的物质平衡方法:物质流分析的启蒙 225
二、产业代谢和产业生态学:物质流分析的演进与繁荣 228
三、循环经济理论分析工具:超越物质流分析困境的尝试 235
第七章 走出困境——物质经济代谢分析框架 239
一、代谢视角下经济系统的物质流 239
二、融入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经济代谢概念的提出 243
三、物质经济代谢的基本概念 247
四、物质经济代谢分析框架 250
1.物质经济代谢通量分析 250
2.物质经济代谢过程分析 253
3.物质经济代谢调控与管理 254
第八章 物质经济代谢通量模型和路径选择模型 256
一、物质经济代谢通量模型及分析 256
1.通量以及与通量相关的概念解释 256
2.通量核算、通量分析与物质经济代谢规模的确定 259
3.物质经济代谢模型Ⅰ:通量模型 260
4.物质经济代谢通量分析内容 263
5.物质经济代谢通量分析方法:基本特点及方法比较 268
6.物质流分析和价值流分析的融合 278
二、物质经济代谢路径选择模型及分析 283
1.物质经济代谢路径及相关概念解释 283
2.物质经济代谢模型Ⅰ:路径选择模型 291
3.技术进步、信息供给、制度供给与路径替代、路径依赖 300
三、政策含义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308
第九章 基于大系统均衡与功能维持的减物质化——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测度标准 310
一、减物质化的内涵和分类 310
1.减物质化的内涵 310
2.减物质化的分类 314
二、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本质的重要体现 315
1.减物质化是环境经济大系统均衡与功能维持的必要条件 315
2.减物质化是生态经济效率思想的重要体现 317
3.减物质化是“双赢”思想的重要体现 319
三、减物质化——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 321
1.国外减物质化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322
2.减物质化的衡量指标 324
3.中国减物质化水平的衡量 327
四、减物质化多重因素效应的分解研究 331
1.减物质化与反弹效应 331
2.基于拉斯贝尔指数的减物质化影响因素完全分解 333
3.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完全分解实证研究 338
附录: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泰达生态工业园 344
参考文献 398
跋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