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研究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来华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6880518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从事舆情调查的实际和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探索有关舆情研究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外延。

序 1

专家鉴定意见(一) 1

专家鉴定意见(二) 4

专家鉴定意见(三) 6

绪论 1

一、开展舆情研究的重要性 1

二、舆情研究与相关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关系 3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论“社情民意” 8

第一章 舆情概念和舆情思想的中外历史嬗变 3

一、中国的“舆情”说法和思想脉络 3

(一)“舆情”说法的产生 3

(二)传统社会中贯穿舆情思想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 5

(三)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中重视、控制和诋毁舆情的一些做法 11

二、西方的“民意”概念和思想演变 16

(一)西方的“民意”概念 16

(二)西方社会思想演变中的民意思想 21

(三)现代西方的民意研究 28

第二章 舆情:定义、构成和主要特征 31

一、舆情的字面解释和定义 31

(一)舆情的字面解释 31

(二)对舆情的定义 32

二、对作为舆情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基本认识 33

(一)从情、知、意的角度来认识 33

(二)对作舆情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分层或结构方面的解释 38

三、舆情的本质和一般特征 43

第三章 舆情的主体——民众 46

一、民众是舆情的主体 46

(一)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46

(二)民众的舆情主体地位 51

二、民众利益的存在样式、诉求和保证 52

(一)民众利益的存在样式 53

(二)民众利益的诉求 54

(三)民众利益的法律和制度保证 55

三、民众的划分和角色扮演 57

(一)关于阶级和阶层 57

(二)关于具体的生活群体 61

(三)关于民众的社会角色 64

第四章 舆情的客体——国家管理者 67

一、国家管理者及其主要特征 67

(一)国家管理者及其基本内涵 67

(二)国家管理者的主要特征 68

二、国家管理者的主要构成 72

(一)国家管理者的工作载体 72

(二)国家管理者的人群 78

三、从舆情角度看国家管理者的主要作用 84

第五章 中介性社会事项 89

一、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构成和产生原因 89

(一)什么是中介性社会事项 89

(二)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分类 90

(三)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产生原因 95

二、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主要特征与功能 96

(一)主要特征 96

(二)主要功能 98

三、需要着重考察的中介性社会事项 101

(一)关注与民计民生直接相关的中介性社会事项 101

(二)注意研究一些特殊的中介性社会事项 105

(三)关注与特殊民众有关的中介性社会事项 106

第六章 舆情空间 110

一、什么是舆情空间 110

(一)舆情空间的定义 110

(二)舆情空间的划分 112

二、舆情空间的其他构成要素 119

(一)舆情空间中的民众 119

(二)舆情空间中的国家管理者 120

(三)舆情空间中的中介性社会事项 121

三、舆情空间的主要特点 122

(一)内含因素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122

(二)变动性 122

(三)相对界限性 123

(四)相对层次性 123

第七章 舆情的载体、表达方式和变动机制 125

一、舆情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125

(一)舆情的载体 125

(二)舆情的表达方式 127

(三)舆情表达的一些规律 129

二、舆情的变动机制以及几个相关问题 129

(一)舆情的发生机制 130

(二)舆情的变化机制 131

(三)舆情的结束机制 132

(四)在舆情的变动中值得重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4

第八章 新闻媒体与舆情 140

一、民众对新闻媒体的利用——对国家管理者的舆论监督 140

(一)民众和媒体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140

(二)新闻媒体反映舆情的几种主要方式 142

二、国家管理者对新闻媒体的利用——对民众的舆情引导 145

(一)国家管理者与媒体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145

(二)新闻媒体对国家管理者的责任义务和影响机制问题 148

三、网络媒体与舆情 152

(一)网络媒体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的特点 152

(二)网络媒体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方式 153

(三)网络媒体中舆情主客体的互动作用 154

第九章 舆情的民族文化内涵 157

一、对舆情民族文化内涵的研究意义 157

(一)舆情的历史民族文化特性 157

(二)舆情的民族差异性对舆情本身的影响 158

二、对民族性格问题的一些研究 161

(一)国外学者论民族性格 161

(二)近代的中国“国民性”研究 168

(三)现代的“社区性格”(“区域文化性格”)研究 173

三、在舆情研究中应鼓励和消除的中国人心理 175

(一)应鼓励的心理倾向 175

(二)应消除的心理倾向 177

第十章 舆情研究方法总论 183

一、对舆情研究方法论的讨论 18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185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185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187

(三)思维辩证法的指导 188

三、舆情研究的实证方法 188

四、舆情研究的系统分析法 191

(一)系统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 191

(二)关于系统与系统方法的一般认识 193

(三)关于舆情系统的系统分析框架 194

第十一章 舆情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 198

一、舆情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198

二、理论上的舆情指标体系 202

(一)舆情指标体系在宏观指标体系中的位置和边界 202

(二)理论上的舆情指标体系 205

三、具体的舆情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实例及运用 209

(一)设计原则 209

(二)舆情指标体系设计实例 211

(三)舆情指标体系的运用 214

第十二章 民意调查方法与舆情研究 216

一、民意调查方法的兴起、发展和在国内的应用 216

(一)民意调查方法在海外的兴起和发展 216

(二)民意调查方法在国内的应用 218

二、民意调查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22

(一)主要特点 222

(二)主要功能 224

三、民意调查方法在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226

(一)民意调查方法在舆情研究中的一般应用 226

(二)在舆情研究中应用民意调查方法的几个实际问题 226

第十三章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舆情特征 237

一、转型时期舆情主体的变迁 237

(一)经济状况的变迁 237

(二)政治状况的变迁 238

(三)文化状况的变迁 239

(四)家庭状况的变迁 240

二、转型时期舆情的热点构成 241

(一)经济热点 241

(二)政治热点 243

(三)文化热点 244

(四)家庭热点 245

三、转型时期舆情热点的观察视角 245

(一)主体利益视角 246

(二)国家安全视角 246

(三)国际文明视角 247

四、转型时期的舆情导向系统 248

(一)转型时期舆情导向系统的构成 248

(二)转型时期舆情导向系统的作用 249

(三)转型时期舆情导向系统的特征 250

第十四章 当前主要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 252

一、舆情与社会阶层 252

(一)对社会阶层的基本理解 252

(二)舆情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253

二、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的主要特征 255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56

(二)经理人员阶层 256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 257

(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257

(五)办事人员阶层 258

(六)个体工商户阶层 258

(七)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259

(八)产业工人阶层 259

(九)农业劳动者阶层 260

(十)下岗失业人员阶层 261

三、透视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的几个具体视角 262

(一)生活感受 262

(二)社会评价 265

(三)最关注和希望解决的社会问题 266

(四)关于“四信” 268

第十五章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政治态度 271

一、关于“弱势群体” 271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 271

(二)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原因 277

二、弱势群体的主要舆情特征 278

(一)弱势群体各个构成部分的不同社会政治态度 279

(二)弱势群体的社会政治态度的一般特征 281

三、从舆情角度看待弱势群体 284

(一)加强救助 284

(二)加强引导 285

(三)加强监测 286

第十六章 宗教信仰、邪教与舆情 287

一、宗教信仰与舆情的关系 287

(一)舆情空间中的宗教信仰 287

(二)宗教对舆情具有某些梳理和引导作用 290

二、从舆情的角度看待人们宗教信仰中的一些问题 294

(一)关于部分人宗教信仰的心理动机 294

(二)关于部分人宗教信仰的行为 294

(三)不良和敌对势力对宗教信仰的利用 296

三、邪教与舆情 296

(一)邪教与宗教的主要区别 296

(二)从舆情的视角看邪教 298

第十七章 腐败现象与反腐情绪 302

一、腐败面面观 302

(一)官员腐败与非官员腐败 302

(二)官员腐败的现实表现 303

(三)官员腐败的主要特征 304

(四)官员腐败的内外根源 306

二、反腐情绪的多面性 307

(一)反腐情绪是民众的一种重要情绪 308

(二)反腐情绪的宣泄 309

三、理顺反腐情绪的基本思路 312

(一)反腐败要制度化 312

(二)完善制度手段,疏导反腐情绪 315

第十八章 社会心理压力及其不良转化 319

一、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压力 319

(一)社会心理压力的舆情内涵 319

(二)社会心理压力的形成的原因 320

(三)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压力的特殊性 325

二、社会心理压力向不良心态和行为的转化 326

(一)社会心理压力不良转化的个人后果 327

(二)社会心理压力不良转化的社会后果 328

(三)社会心理压力产生不良社会政治态度 329

三、化解社会心理压力的几种主要方式 331

(一)化解社会心理压力的几种主要方式 331

(二)从舆情角度看政府帮助化解社会心理压力 333

第十九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 335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内涵 335

(一)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 335

(二)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断裂”或“危机”状态 336

(三)从舆情角度看待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的两重性 337

二、群体事件的基本类型及其引发原因 338

(一)基本类型 338

(二)引发原因 340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基本特征和社会防范 345

(一)社会基本特征 345

(二)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防范 346

第二十章 反映政治生活内容的“顺口溜” 351

一、“顺口溜”与舆情 351

(一)“顺口溜”的社会政治内涵 351

(二)“顺口溜”产生的社会政治原因 354

(三)“顺口溜”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356

二、“顺口溜”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缺陷 358

(一)基本类型 358

(二)主要缺陷 359

三、“顺口溜”的传播形式、特征和生命周期 360

(一)传播形式 360

(二)传播特征 363

(三)生命周期 364

主要参考文献 367

后记 373